论王蒙小说的语言艺术
摘要:王蒙是活跃于当今文坛上的最富于艺术探索和创新精神的作家之一,在文学上可谓是一位的杰出的先锋作家,他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用于创新,拉开了新时期文学体变革的序幕。就其小说而言,在作品中存在着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充满了无限的活力和新鲜感,尤其是他十分擅长运用独特的幽默艺术手法,化枯燥为生动,蕴含丰富的生活哲理;善于运用大量的排比修辞手法,非常具有气势之美;善于创造性地运用意识流的现代表现形式和手法来叙事,全方位地表现出了书中人物的真实心理。
关键词:语言艺术王蒙小说幽默艺术修辞角度叙事形式
中国当代作家语言是人类情感抒发的释放模式,是人类思想的直接现实。在小说创作中,如何探索和创新语言艺术的运用,来淋漓尽致地来表达出作者所有的情感,已经成为作家们上下求索的重中之重。探索和创新是艺术源源不断的生命,在这一方面,王蒙小说语言艺术的探索和创新,是我们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宝贵财富。在中国当代60年的文学发展史上,就语言艺术而言,他紧跟时代,扎剖析中国现实生活,借助西方意识流手法,充分发挥天马行空的文学手法,把广阔的人生体验,熔铸在他的全部创作中,继承传统技法,挑战文体的极限,改革崭新技法,开创小说新潮,引领中国文学的不断前行,为变革当代传统小说的创作写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幽默中蕴含丰富的生活哲理
王蒙是一个语言手法运用娴熟,具有极高造诣的当代作家,在语言艺术的革新上,王蒙小说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语言的幽默机敏性。他很善于在创作中借诙谐戏谑或隐喻通俗的语言艺术力量,化枯燥为生动,形象生动地让人们在世间万象中看到好笑的东西,在人生百态中体会到丰富的生活哲理。这种幽默的语言艺术是一种倾注了生活气息的艺术,更加贴切读者的生活形态,很容易将读者代入其中,从而让人体会到更为广阔的生活感悟。
在从“反右”到“”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近乎疯狂的社会时代,酝酿了王蒙小说这种近乎狂欢式的、并倾注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的幽默调侃语言,被很多人戏称为“侃爷”。譬如王蒙在《失态的季节》中的用词:“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我们的困难是前进中的困难暂时的困难,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困难是灭亡中的困难,是无可救药的困难”等等,这些都是大众熟知烂透的政治俗语,却被王蒙以一种登峰造极的幽默调侃,融化在了语言艺术中,既形象生动地戏弄了当代社会中存在的诟病,又好似是背负着一种在经历了历史的沉重苦难而反思出的复杂社会责任。
公司年会通知怎么写纵观王蒙的小说文学作品,譬如描写人物形象的《活动变人形》,王蒙出神入化地运用了自嘲手法,将一个“自己”的人物讽刺得生动精彩、入木三分、饱满厚重,简直十分深入到位、十分精彩有味;又如在《话,话,话》中,王蒙的语言幽默既讽刺了说话太多的丈夫,最后不仅迷失了自己也吓跑了妻子,
又具有喻世、警世的艺术效果。至此,不得不承认,运用幽默力量的那一刻,王蒙的作品堪称绝美。然而纵观王蒙所有的作品,他的这种幽默艺术无不是源于他自己所经历过的生活,他常常能炉火纯青地捕捉到一些独特有趣的生活情节和细节,用简练的描述,赋予其哲理内涵,并非常行云流水地将自己的生活经历,滴水不漏地刻画到了这些文学作品当中,让读者感同身受,让作品真实鲜活。
譬如在《春之声》中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它的结尾,描述岳云峰刚下车看到的一幕。他看到那破烂寒伧的闷罐子车外表,有的地方掉了漆,而且在灯光闪烁下显得白一块、花一块的。但是,突然一个转折,又写到他下车后,紧接着看到了崭新的、清洁的火车,似乎预示着新生。在内燃机车的托动下,那破烂寒伧的闷罐子车缓缓向前方奔去,然后画面落在了天上蓦然升起的那一轮月亮。
对生活画面,如此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观察,寥寥数笔,简单而精炼的描写,王蒙就为我们将一个闷罐子车头的内与外,都活灵活现地呈现了出来,因而可以将这种描写看做是作品的灵魂展现之处,一切生活过往的缺憾似乎皆因有了这个崭新的,清洁的车头而充满了勃勃生机。同时,又似乎在说,只要坐过这样一辆车,岳云峰内心世界,就充满了富民强邦的迫切愿望,岳云峰今后的生活,就能一一美好起来。
王蒙将这些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内容,巧妙地连接到现实生活当中,在进行文学作品创作的时候,又更多地使用那些容易被读者轻易理解和接受的幽默语言艺术,让他们在轻松的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好地
认识到小说所要表达的真实内容和,所要流露和升华的真实情感。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王蒙的小说实际上就像是在变化莫测地讲述故事一般,但是更多的时候是对当代历史的回顾,以及对那个像时代的历史背景下的人们思想的一种洗礼,让幽默机敏在其中充分发挥出了更加重要和更加积极的作用。
的确的近义词王蒙小说的幽默,源自于对现实的生活的深刻认知,将一些看起来稀松平常的幽默语言应用到自己的文学作品中来,这就是一个作家难能可贵的地方,也是最能体现作家生活智慧的一面。随着时代的脉搏跳动,王蒙的小说倾注了生活气息的幽默语言,既可以充分描述各各样的人物,又能揭示各种充满喜剧的社会现实现象,同时王蒙在进行文学作品创作的时候往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乐观向上、激情充沛的形象。他将自己所要表达的积极思想和自己所要使用的语言力量,更加生活化地体现到自己的文学作品创作中来,更加充满正能量地传播给读者。
二、从辞格上来说:王蒙善于排比手法的运用
排比能加深读者的印象,增加表达的气势,显示表意的逻辑性,最适用于论辩。在当代作家中,王蒙就好用排比,甚至可谓使用排比手法最勤最多。这也是一些令人颇感兴趣的语言现象,几乎是想到王蒙便想到排比句,想到排比句便想到王蒙。例如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春之声》,全篇不过六千字,运用排比的文字却占了一千五百字左右,差不多有四分之一的篇幅。
在《春之声》中有一段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问句排比,他是这样写的:她是谁?她年轻吗?抱着的是
她的孩子吗?她在哪里工作?她是搞科学技术的吗?是夜大学的新学员吗?是“老三届”的毕业生吗?她为什么学德语学得这样起劲?她在追赶那失去了的时间吗?是“老三届”的毕业生吗?她为什么学德语学得这样起劲……
作家王蒙为了向我们呈现出一个“她”的生动形象,竟然一口气连用了十几个问句,不断发问,不断铺开,不断想象,简直令人无不感慨和赞叹这是一种何
其姿肆铺陈, 纵情衍说的语言张力!简直堪称一大最能反映王蒙不惜笔墨,善于使用排比手法的段落。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王蒙的另一部作品《蝴蝶》。《蝴蝶》描写的是一个带着自审自责意识并不断反思自己灵魂的主人公张思远,他原来是八路军的一名指导员,在进城任职后,从军管会副主任一直到市委书记,职位一天比一天升的高,生活也一天比一天舒适,但是他脑海中的阶级斗争思想,也一天比一天斗争的激烈,当然与他本该为人民服务的人民距离,也一天比一大远。其中在该作品中的一个章节《山村》中写到这样一句话:“在登山的时候,他发现了自己的腿,多年来,他从来没有注意过自己的腿。在帮助农民扬场的时候,他发现了自己的双臂。在挑水的时候他发现了肩。在背背篓子的时候他发现了自己的背腰……”这段语言是将每一句话的前几个字以一种固定格式的形式——“在…的时候,他发现了…”来进行排比,对比与排比轮番交替,充分并激烈地写出了张思远的思想巨变,其描写与抒情丝丝入扣,是何等的准确、精炼的概括,乃是王蒙的一篇充满反思力量的佳作。
成字开头的成语
2013年花城出版社出版了作者王蒙最近的一部长篇小说《这边风景》,这篇小说在2015年8月16日斩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这也是王蒙第一次获得茅盾文学奖。这部《这边风景》在文坛上令人早有耳闻,只是迟迟未露面,所以一经出版面世,人们就像揭开了其神秘面纱一般,就为读者展示了一幅现代西域生活的全景图。就其语言艺术手法而言,它用层层的悬念向我们剥开了西域独特的风土人情,其中有一段就是以一大段文字层层询问,甚至疑问和质问西域独特风土人情的话:“人们不是都说,伊犁人是最乐观,最少忧虑的吗?不是说,伊犁人哪怕只剩下两个馕饼,也还要拿出一个当作手鼓敲打着起舞吗……在解放路的街心,不是总有穿着彩的连衣裙,系着争鲜斗妍的各头巾的姑娘们挽着手臂,唱着歌儿行进吗……”
这段话以一种并不很规则和很不整齐的“不是……吗”句式来铺排想象,对想象中的西域意象和现在的西域差别之大,通过发问的形式,不断地迭加想象,不断地铺排信息,从而强烈地加强了问句的语言气势,表现出了一种复杂难言的
如何招聘心绪,抒发了很多难以接受的感情:曾经那个生动形象的具有独特风土人情的西域究竟去了哪里。
以上举例无不说明王蒙对这种涌浪若奔、铺排宽阔、带有声势而又近乎泛滥的排比修辞方式,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有人将之称为排比的新形式,是排比创造性的变革。王蒙在排比手法上的创新,不仅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这也成为他小说语言艺术风格上非常显著的特。这一方面表现出了王蒙深
厚的语言文字功底、得心应手的驾驭能力;另一方面也表达了王蒙自身所具备的一种超脱豁达的人生精神。
三、“意识流”形式全面人物的真实心理如果你也听说歌词
“意识流”的写作技巧,在20世纪20年代起开始出现在西方社会,只是那时候还没有形成文学流派,直到是20世纪后期,当它这种迥异于传统文学的心理描写的方法对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许多现代文学流派产生了颇大的影响时,意识流小说蓬勃而生。其巨大特点便是打破了传统小说按照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它不再按时间顺序依次直线进行故事的叙述,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开始极大地影响我国现有的传统文学观念,而西方意识流小说便进入了中国文坛。然而每当提到意识流,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王蒙。可以说他是中国作家中最早尝试西方意识流小说的人,他接受并借鉴了西方意识流小说的非理想的影响,改革了小说的写作手法,采用跳跃性的心理结构,打破传统小说的时空观念,淡化故事情节,充分发挥自由联想的手段,以人的意识流动为文章的主脉,颠倒叙事的空间时空,如王蒙的短篇小说《春之声》。
1980年第5期《人民文学》,以重要位置推出了这篇《春之声》,这篇“形式特别”的短篇小说,写的是作品主人公岳之峰,是一个历史转型期的典型知识分子形象。他因家庭出身问题而含冤埋没二十多年,
一朝平反解脱,就全身心地投入了国家的科技事业中。他是一个重故乡、重亲情、重往事的人,急切地渴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