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作者介绍
冯骥才简介
冯骥才,浙江宁波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和画家。一九四二年生于天津。“”期间他饱受磨难,做过工人、业务推销员、教师等,是“”后崛起的“伤痕文学运动”代表作家,一九八五年后以“文化反思小说”对文坛产生深远影响。他已出版各种作品集近百种,其中《啊》、《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俗世奇人》等均获全国文学奖,《感谢生活》获法国“女巫奖”和“青年读物奖”,并获瑞士“蓝眼镜蛇奖”。
由他的作品《炮打双灯》改编的同名电影获“夏威夷电影节”和“西班牙电影节”奖,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日、俄、荷、西等十余种文字,在海外出版各种译本四十种。
香姜冯骥才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学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并任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冯骥才的艺术人生
坐在《艺术人生》的采访席上,将近四个多小时,冯骥才第一次有如此充裕的时间向观众描述自己。
“有人称我为‘三高’,个头高,这是真的;职务高,这个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职务上你干什么;还有人说我产量高,这个我赞同,我最热爱的就是写作和绘画。”
椰子乌鸡汤冯骥才的老家是浙江宁波慈城,冯骥才小的时候就向往成为优秀的画家。但是19岁的冯骥才没有走进中央美术学院,而是成了一名篮球中锋。
“复试是在中央美院。那时李可染要在中央美院开始教山水画课,负责考试的老师对我讲,你做好准备吧,我就认为自己没问题了。后来才知道,我的档案都调到了中央美院,因为出身问题没有录取。”
冯骥才说,自己是在最茫然的时候走进了天津篮球队,别人练球的时候,自己总是偷偷地看书。“运动员的生活只有一年多,虽然短暂,但收益了一份激情和任性,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服输,即便是在最后一秒,为了一个进球也要尽力去拼”。
因为伤病,1962年冯骥才到国画研究会当了画工,每天临摹古画。“”时,冯骥才又干起了推销员。他说,当推销员是形势所迫,看似离自己的梦想遥远了,但接触到了老百姓,体味到他们的甘苦,于是开始写作。那段日子写的文字最后都没有发表,但却因为这段经历,冯骥才不知不觉地走入了文学的核心。
冯骥才纵谈年文化函授班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推广,许多人开始为民俗文化的拯救与保护奔走呼吁,这当中,作家冯骥才的身影尤显繁忙。作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作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发起人和领导者之一,尤其是作为一个以创作民俗和地域文学见长的作家,冯骥才近年来把主要精力用于调查民间文化现状、抢救民间艺术、宣传民俗文化。趁着乙酉年的钟声和鞭炮声还在耳边萦绕,记者接通了这位民俗专家天津家里的电话,听听他关于“年”和“年俗”的独到见解。
“过年的盛情一直没有减”
记者:网上有最新统计,说今年春节期间短信发送条数多达百万亿,与之相反,串门、电话拜年的数量锐减。对这则新闻,您怎么看?
冯骥才:听您这么一说,我特别激动,这恰恰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老百姓过年的盛情一直没有减。无论是百万亿条短信,还是19.7亿这个春运数字,还是春节联欢晚会年年岁岁的守望和不满足,都说明人们在寻“年”和“年”的载体。对年味越来越淡的抱怨,也反衬了人们内心是希望年味不淡。二是说明中华民族确实是一个具有文化创新能力的民族。用短信拜年和春节联欢晚会,是人们创造的年俗的新载体。短信拜年是中国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的新民俗。但是遗憾的是,就我收到的众多短信而言,还没有一条让我有“审美”快感。应该有一个公司,专门创作见智见慧见礼见仪的符合人们心理状况的短信文化以备时需。
“春联的整体水平大大降低”
记者:作为最重要的传统年俗之一,贴春联却逐渐淡出年俗的视野。偶或所见,也是满纸大白话,缺乏年味、联味。春联怎么就变了味呢?
冯骥才:跟以前家家户户贴春联相比,春联的整体水平确实大大降低。有几个方面原因。首先是家居形式发生变化。以前的对开门适合贴春联,如今是单开门,加上防盗门,没有挂横批的地方,不适合贴春联。其次,审美标准发生变化。春联这种红纸黑字的传统样式,与现代家居氛围不搭配。再其次,以前的春联,人们不是自己写,就是求会写字的人
写,现在都是买现成的印刷品,没有了个性,创作的快乐和艺术的讲究无从谈起。最后也是最重要最需要引起重视的原因,是人们对文字的兴趣越来越小。
中国文化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语言文字,而中国的语言文字最讲究的是单个字的运用。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字字珠玑。因此,以前写春联,讲究平仄合韵,讲究意境隽永、文字精美。每一副春联都是文学创作,人们“相比成风”,以此为乐。可是,当下的生活形态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传播速度更加重要,春联的文学性越来越弱。对文字美的淡漠,是潜在的文化危机。这个问题太沉重了。
“认为经济发展对民俗保护有负面影响,这是偏见”
记者:习惯上,您居住的天津一直被视为地域文化特征鲜明和民俗传统丰富多样的城市。今年春节,来自各方的信息也显示,天津的“年味”似乎最浓。而近在咫尺的北京,作为京派文化的大本营,传统却越来越隐蔽。难道经济一体化的融合程度越大,文化的固有传统就丧失的越多?
冯骥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文化养育不同的人。我认为,北京是精英文化城
民主推荐市,所以出梅兰芳、齐白石;上海是商业文化城市,所以出周璇和张爱玲;天津是市井文化城市,所以出马三立和骆玉笙。作为精英文化城市的北京,无论画一幅好画,还是写一出好戏,都是单纯的文化创造。而市井文化注重生活和生活文化,民俗就属于生活的文化创造。在生活中,人们按照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进行,形成民俗。比如,在许多城市上个世纪90年代初停止放鞭炮时,因为市民生活有需要,天津选择了限时限地限种类燃放鞭炮,这一年俗沿袭至今,使过年有个高潮。民俗的养成,不仅有生活情感,而且需要文化创造。天津的民间艺人多,努力把传统形式改变得跟当下审美衔接起来。他们做出的剪纸和吊钱拿到市场卖,绝大部分买主是年轻人。电脑屏幕上贴上一个小小的“福”字,多有装饰性。
认为经济发展对年俗保护有负面影响,这是偏见。保护好不好,这是有没有眼光的问题,与经济发展水平无涉。欧洲许多经济发达国家,民族习俗保持得特别完整地道。
“文化拥有巨大的生命力”
记者:今年春节还有一则新闻,纽约把春节定为法定假日。这很令人兴奋,是不是?
冯骥才:感谢纽约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尊重我们的文化,就是尊重我们的人民,尊重我们的民族。
中国在美华人,越是远离故土,民族情感越强烈。过年就是民族情感、乡土情感、家庭情感大爆发的节日。春节被重视和认同,也说明文化拥有巨大的生命力,文化在加强民族凝聚力和亲和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采访将要结束时,冯骥才透露,“两会”很快就要召开,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近几年他提交的提案都与文化遗产保护有关,今年的提案将关注少数民族文化抢救。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