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两首赏析
作者:龙 军
来源:《课外阅读》2008年第06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高考体育特长生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自流
四川南充一小客车出车祸致2死6伤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nextdoor艰难苦恨繁霜鬓
        春夜喜雨赏析潦倒新停浊酒杯
        人们常说,国家不幸诗人幸,诗人不幸诗歌幸。这话如用在一代诗圣杜甫身上,可谓再合适不过。杜甫出生在大唐盛世,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著名诗人,故而少年时也曾有过裘马轻狂的豪情,幻想着步入庙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但长年的战乱不仅使他的政治理想化为泡影,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让他的生活日渐艰辛,晚年不得不四处漂泊,靠友人的救助为生。这两首诗分别写于767(《登高》)768(《登岳阳楼》)年,离他去世只有两三年时间。研究者认为杜诗晚节渐于诗律细,所以这两首诗也最能代表杜甫律诗的风格和水平。赏析这两首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杜甫律诗的一些基本特点。
        从内容上看,这两首诗都是抒写登高所见所感。古代的文人有一个不太成文的传统,大抵逢高必登,登高必赋,为我们留下了无数杰出的登临之作。虽然这两首诗登高的原因各不相同(前者慕名,后者为重阳习俗),但这两首诗无疑都可作为这类诗歌的代表作品。因其登高,故而视点也是比较高的。《登岳阳楼》的视点是在岳阳楼上,诗人居高临下,面对着浩瀚的洞庭湖,四面湖光山尽收眼底,所以写来大气磅礴。《登高》的视点在高台之上,因此远处的落木、江水形胜看得分明,写来自然雄浑。
        写诗之法与作文之法大致相似,律诗写作也要讲究起、承、转、合之法。《登岳阳楼》起笔平缓,张弛有度,符合杜诗的一贯写法;而《登高》起笔连用六个物象拼合,涉及上、下、纵、横、视、听诸方面,节奏急促,读来却感觉整齐有序,笔法纯熟老到如此,非大家不能为也。这两首诗的三四两句都是全诗最用力之处,场面宏大,意境空阔是二者的共同特点。《登岳阳楼》用极为凝练的语言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展示了洞庭湖的非凡气势,此联一出,顿使其他描写洞庭湖的诗句相形见绌,古往今来也只有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可与之媲美。不同的是孟诗写实,所以极力夸张;而杜诗写虚,所以较为神秘灵动。《登高》此联则反其道而用之,用极为动感的语言具体而形象地描绘出落木在生命凋谢那一刻最为悲壮之美和江水绵绵不绝生生不息的蓬勃生机。这两联在气势上占据了全诗的最高点,便为下文的转、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杜甫的律诗名句多出现在此联,如《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月夜忆舍弟》中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春夜喜雨》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单薄的意思等等,虽然意境、作用不一,但写法大致如此。
        律诗前四句多以写景为主,后四句多以叙事、议论或抒情作结。这两首诗的前四句虽然给我们描绘了如此壮阔的一番景象,但用意并非在吟咏河山上。古人有云,地到无边天
做界,山登绝顶我为峰,此类人物登高多为了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杜甫早年在浏览泰山时同样留下了像《望岳》这样大气且充满了希望的作品。但大多数的人在直接面对天地宇宙时,恐怕触发更多的还是悲天悯人的生命意识和宇宙意识。因为天地越大,人便越显得渺小和微不足道,更何况像杜甫这样终身郁郁不得志且生命将走向尽头的作者呢?所以在窄阔的天地宇宙映衬下,诗人自身的衰老、孤独、贫病、漂泊才越发显得具有悲剧意味。人们常说杜诗具有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这沉郁二字,便在这几句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