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茶散文创作谈
天津王梦石
文学艺术是茶文化的主要载体,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音乐、书画、舞蹈等等。我们这里说的茶文化是狭义的茶文化,是与茶科学、茶经济并列的茶文化。广义的茶文化还包括了茶科学和茶经济。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丁以寿教授提出:茶文化的主体是茶文学与艺术,我很赞同这一观点。在有关茶的文学作品中,主要有两种体裁:一是茶诗,二是茶散文。中国是散文大国,散文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的茶文化能够流传至今,散文确实起到很大作用。从晋代杜育的5赋6开始,中国古代留下大量茶散文,古代散文的概念是广泛的,凡是韵文以外的作品都叫散文。5茶经6、5大观茶论6等等,说是茶书,其实不过几千字,而且语言流畅,优美,称为散文也可以。北大教授陈平原主编的5中国散文选6就收录了陆羽5茶经6中的篇章。
当代文学中的/新时期文学0正是茶文化的复兴时期。/茶文化热0与/散文热0几乎同时。茶散文也称茶事散文、茶文化散文。茶文化的复兴必然影响到文学创作,新时期散文中不可避免的产生了茶散文。当代茶散文主要是茶文化复兴以来涌现出的,是当代茶文学的主要体裁。
当代茶散文的书籍出版了许多。如5清风集6、5爱茶者说6、5茶之趣6、5一壶天地小如瓜6、5品出五湖烟月味6、5天心月在杯中圆6、5清香四溢的柔软时光6、5煎茶日记6、5茶人茶话6、5煮茶与品茗6、5
文人品茗录6等等,收录了许多作家和茶人的茶散文。下面就我所读过的当代茶散文,分门别类地介绍一下。
(一)作家茶散文
在当代作家中,很多人都写过茶散文,而且不止一篇。我们从以上介绍的茶散文选集中可以读到。老舍、冰心、秦牧等老一辈作家都写过茶散文。李国文、叶文玲、陆文夫、贾平凹、张抗抗等这些我们熟悉的作家也都写过茶散文。
作家写茶散文有自己的优势,有比较高的写作技巧,主题思想突出,结构布局严谨。虽然他们很多人茶瘾很大,为提神喝很浓的茶,而且能够经常喝到好茶,但他们有很多人并不太懂茶。喝茶不太讲究,鲁迅就说他喝茶没有什么细腻、敏锐的感觉,喝两角一两的好茶和两角一斤的粗茶味觉差不多。梁实秋在5喝茶6中说: /我不善品茶,不通茶经,更不懂什么茶道,从无两腋之下习习生风的经验。0
5当代艺术散文精选6有一篇著名作家姚雪垠在1956年写的茶散文5惠泉吃茶记6,写的是作者慕名到惠山泉去品茶的事。本想细品一番,但茶叶和茶具都很一般,水也没感觉出有什么特别,还不如家里泡的茶好喝。作者没有人云亦云地赞美陆羽评定的/天下第二泉0,认为盛名之下,难副其实。透过惠泉吃茶这件事,悟出一个道理,不要迷信权威,贪图虚名。像5惠泉吃茶记6这样的散文出现在十七年期间,还是很难得的。
艾煊的5碧螺春讯6是叙述采摘春茶的散文名篇,属于叙事性散文。反映的是茶女在茶园中劳动的美,作者的热情在文中充分表达出来。
当代茶文化复兴初期的茶散文名篇主要有:
冰心的5我家的茶事6,写时作者已90高龄。这篇茶散文语言清新,优美,回顾了自己年轻时不懂茶,一直到感到茶特别香冽,其中涌进了对家人的怀念。冰心还有一篇散文5茶的故乡和我故乡的茉莉花茶6,记写她父亲喜爱喝的茉莉花茶,而且是用雨水泡的,后来到北京居住后,天旱少雨没法积存雨水,只好用自来水泡茶,为了压住水味还用茉莉花茶。她写道:一杯浅橙的明亮的茉莉花茶,茶香和花香融合在一起,给人带来了春
213
天的气息。啜饮之后,有一种不可言喻的鲜爽愉快的感受,健脑而清神,促使文思流畅。
出生在杭州的女作家张抗抗写过一篇茶散文5守望西湖的青藤6。这篇散文是写杭州西湖畔的/青藤茶馆0。这是个很有名气的茶馆,由两个杭州女子开办。七八年来,搬迁了4次,写这两位女子执著地从事茶艺事业。与其说她们的茶馆守望着西湖,不如说是两位茶一样的女子守望着茶艺文化的沃土。/两个清清爽爽的江南女子,开了多年茶馆。言行中都看不出阿庆嫂般女强人的精明泼辣,只是轻声细语地说着平常的话语,如同一杯澄清的清茶,散散淡淡波澜不惊。0
叶文玲的5茶之魅6、5茶之醉6、5茶之境6,何为的5佳茗似佳人6,都在茶文化领域产生过很大影响。
作家柳萌写了许多茶散文,如5雁荡夜茶6。他还主编了一本茶散文集5煮茶与品茗6,/煮一壶清茶,品三二盏佳茗,乃人生一大乐事0。柳荫的散文,评论家说具有/冷水泡茶慢慢香0的艺术特征和阅读效果,柳萌是目前仍处于写作旺盛时期的老作家。
我们从新时期的早期茶散文中还可以看到茶文化刚刚复兴时的发展历程。如:陈慧英的5茶之死6(5人民文学61983年第7期),写茶叶当初在青山上,在朝晖夕岚里,是怎样一位芳姿妩媚的女儿,她原可以选择自由自在的花开花谢,叶落归根。可是为了人世永存的甘醇清芬,却宁可忍受掐、压、烘、揉的痛苦,最后在水烹火煎里,才能舒展娥眉,含笑死去。写一种壮烈而缠绵的死,一种伟大的牺牲。这在当时情况下是很深刻的。
在此基础上,现在又升华了,写茶的死而复生,茶在开水的冲泡下,舒展开了,如同是又复活了,恢复了她的形状和颜。
茶文化复兴初期,人们对茶文化还处于迷惘、探索之中。有一篇苏叶的5去老舍茶馆6,刊登在5天津文学6 1990年第3期上,还被选入了5新时期优秀散文选6、5九十年代散文选6。这篇茶散文是批评老舍茶馆,不是像作者想象的那样,认为它没有大众化,不符合老舍的精神,对老舍茶馆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老舍茶馆无茶0,认为老舍茶馆只是演艺场所,这是2000年以前业内人士对老舍茶馆的评价。尹智君接管茶馆后下决心改变这种状况,在二楼盖了四合院式的饮茶场所、引进了大佛龙井。来大陆访问的国民党主席连战在老舍茶馆品饮了大佛龙井之后,老舍茶馆更是名声大震,现在他们又创意出了主题茶艺:/五环茶艺表演0,推出/五环茶0,青红白绿黄,把茶文化和世界文化奥运文化联系起来。
茶文化复兴初期的作家茶散文代表作,当推贾平凹的5品茶6。贾平凹是个非常爱茶的作家,5品茶6发表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内容写的是几个搞文学艺术的人在一个叫子兴的诗人家去品茶,都说这茶/一般0、/无味0、/很清0、/很淡0,当得知喝的是大名鼎鼎的龙井茶时,都大吃一惊,随后引起一番议论:画家说:/水是无,却最丰。0
戏剧家说:/静场便是高潮。0
诗人说:/不说出的地方,正是要说的地方。0
小说家说:/真正的艺术是忽视艺术的。0
子兴说:/无味而至味。0
评论家说:/这正如你一样,有名其实无名,无乐其实大乐也!0
这几句话意味深长,道出了中国茶文化精神的内涵,于平淡中见深意。清代有个叫陆次之的人曾说过,龙井茶,真者甘香而不冽,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之后,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与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
老作家尧山壁说他在壮年以后忌了酒喝起了茶,几年来遍尝名茶,不下二三百种。他在岳阳洞庭湖的君山上品茶之后,写下了散文5君山品茗6。文中细致描绘了茶艺师邓小冲泡君山毛尖的情形,人美,茶也美。/美女香茗,让人醺醺然,飘飘然,原来好茶也醉人。0这篇刊登在5天津日报6副刊上的茶散文给我的印象深刻,后来我有幸在衡阳与尧山壁先生相遇,谈起他这篇散文还记忆犹新,我还恳请尧先生加入到茶文化创作队伍中来,为我们写出更多优美、感人的茶散文。
事业单位考试内容青年作家余杰,对成都的茶馆情有独钟。写过5茶香里的温柔6、5成都茶馆万岁6等茶散文,他借鉴外国一句谚语,/如果有人我,我不在咖啡馆,就是在去咖啡馆的路上0,改为/如果有人我,我不在茶馆,就是在去214
茶馆的路上0,深受喜欢泡茶馆人士的喜爱,广为流传。
台湾散文家林清玄的茶散文清淡隽永。如5无我的茶6,描写和朋友到山里喝茶的情绪。带上一个大保温瓶开水,一只紫砂壶,几个小茶杯,还有两三种茶叶,背到山顶上去喝茶:山林里的喝茶,是与室内不同的,由于心里充满了自由,所以我们可以随意选择泡茶的地方,不管是坐在风景美好的树林或
是繁花盛开的花园,感觉那来自高山的茶与四周的林园融成一气。我们的心也就化成一股清气,四散飘了。
喝完茶,我们再度走向人间,带着春茶的清气,爱也清了,心也清了。
林清玄在另一篇茶散文5茶味6里写道:我最喜欢的喝茶,是在寒风冷肃的冬季,夜深到众音沉默之际,独自在清静中品茗,一饮而净,两手握着已空的杯子,还感觉到茶在杯中的热度。克妻
再谈一下著名作家熊召政的茶散文。熊召政是写过长篇历史小说5张居正6的作家,获得了第六届茅盾文学奖。他的散文作品出版过5熊召政作品精选6、5水墨江南6等。茶散文主要有5龙井问茶6、5宜兴紫砂赋6、5长沙百里茶廊赋6、5一杯香茶敬亲人6等。
5龙井问茶6写的是作者在杭州西湖之侧,狮峰与南高峰之间的翁山村品茶问茶的情景。通过与一位翁姓茶农的问答,生动形象地介绍了龙井茶的品饮艺术:第一杯水,是闻香;第二杯水,是品茶;第三杯水,是观茶。并具体介绍了正宗龙井茶品饮过程:
龙井茶的采摘是有规矩的,必须是一旗两,旗指的是叶,是芽。我们翁家山的地气,到清明前后才发挥出来,这个时候的茶树,才有可能长出旗,每片茶叶,严格地讲,都必须一旗两。就是一片嫩叶把住一对嫩芽。第一杯水沏上,茶叶还收缩着,你看不清茶形,第二杯水,茶叶刚刚展开,不
能看得明明白白,第三杯水,由于茶叶吸饱了水,全部展开了,你才能看得明明白白,每一片茶叶,都是一旗两,而都直直地竖着像悬针,,
由百花文艺出版社选编的2005-2006年度的散文精品集5世间最美丽的眼睛6,其中有一篇叙事性茶散文5崤阪石茶6,作者郑彦英。这是我读到的一篇非常有震撼力的叙事性茶散文。作者用近乎小说的手法,生动地讲述了几个茶人到一个地势非常险峻的叫崤阪的山谷里去品饮/五千块钱一杯0的神奇苦茶,而且只是一粒茶。是一位解放前当过刀客的老人采摘的。文中说:
这茶是长在绝壁的石缝中,秋天里,这种特殊的树种飘到石缝里,遇着雨,就在石缝里扎下根了,到了冬天,才长出这一粒,实际上这粒茶如果不采,到春天,就发出芽,一年一年过去,就长成树。所以我们喝的,不是几片茶叶,是一棵树。一棵树所有的精气神,都是集中在那粒茶中。而且他们家的祖训就是不遇伤不采,而且对采摘地保密,只传儿子,不传闺女。就是害怕把这苦茶采绝了。因为刀客免不了受伤,一般的外伤,将这茶研开一涂,不治自好。一般的内伤,将这茶喝下去,很快除病。
传说当年武则天路过崤阪时得了病,官府想刀客采这种茶,却不到,刀客躲藏起来,怕这茶一旦成了皇上的贡品,几天就采绝了。如今作者在这里挂职当副乡长的朋友动员老人每年只卖两粒茶,给乡里和老人增加点收入,带来巨大的、连续的效益。但他不知道五千元一杯的价格能不能卖出去,所以才请了他们几个懂茶的人去品尝。可惜他们到崤阪时,老刀客已经死了,临死前留下了这粒茶,并
告诉了儿子采茶的地方,但告诫儿子:这茶只能治病,绝不能当茶卖。这篇散文结尾写得很耐人寻味:草在上,木在下,人在中间,就是茶字。人得草木营养滋润,草木得人品味养护,是茶的根本。但人对草木的索取必须是有限的,稍有过度,少了草木,茶字就少了天地,无天无地,不但茶字不成,人也活不成。和他们几个来品茶的人比起来,老刀客才是真正爱茶懂茶的茶人。
不知道这个故事是否真实,如果是虚构的,那就不是散文而是小说了。散文是不能虚构的,作家王安忆说:
/非虚构0这一点,许是散文最应当坚守的,尤其是小说向散文学习以致日益取消情节的今天,虚构和非虚构怕是它们最明显的标记。
(二)学者茶散文
学者是研究学问的人,他们知识渊博,通晓古今,学贯中西,而且在各自的专业有所建树。所以学者一般
215
都是思想深邃,观察透彻,感悟深刻。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90岁时写了茶散文5品茗明慧茶院6。记叙了他在几次来大觉寺中的明慧茶院饮茶之事。其中写了他对茶的认识。寺中的景象描绘非常生动。在学者散文中,季羡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已经出版了几部散文集,包括最近在医院里写的5病榻杂记6。
学者茶散文中有陈从周教授5说茶6:/我是一个爱茶如命的人,品茗是认为生活中的快事,没有它,恐怕到如今一个字也留不在人间,,0藏传佛教文化
陈从周还有一篇5/香0思6的茶散文。文章由茶思人,在回忆昔日与施美同学钱塘江畔之江大学共饮九溪茶时写下一对九溪茶的思念。
陈从周教授是著名的园林建筑专家。他的5说园6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没有茶,我们就看不到这些著作了。
爱茶的学者一般都是高寿的学者。季羡林96岁了,仍然思维敏锐,笔耕不辍,可见喝茶对身体健康有帮助。陈从周也活了八十多岁。
历史学家蒋星煜老先生已87岁高龄,著名学者,他的茶散文有5美化心态的茶6、5茶事梦寻6等。他在5美化心态的茶6一文中归纳茶的作用有四个方面:
1、涤烦消愁镇躁。通过品茶调整心态。做茶时要调息静气,让心平静下来,心如止水。
2、引发创作灵感。通过品茶获得文思泉涌的创作状态。很多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人离不开茶,都留下品茗佳话,目前也出现不少专以茶为题材的写作者,茶如人生,人生百味,从品茶中品出心得,品出哲理,茶可以说是写不尽的题材。其他文艺形式也和茶有密切关系,如茶诗词、茶歌舞、茶书画、茶戏剧等等,因为茶文学艺术是茶文化的主体。
3、增进友谊爱情。互赠茶叶,交流茶艺,天下茶人一家。
4、抚慰孤寂心灵。以茶为伴,从品茶中,从玩赏的精美茶具中,从幽雅的品茗环境中,都可以得到乐趣,其乐无穷。
这篇散文提出的四个方面的作用,也是茶的社会功能,因而受到茶界学者的注意,茶文化专家陈文华在他的5中华茶文化基础知识6和5中国茶文化学6等书里都采用了蒋星煜先生的上述观点。
学者侯军,早在他艺术论文集5东方既白6就收有5自古诗家多茶客6等29篇茶诗话。后来又刊登在5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6上。他的新书5林泉高致6、5收藏记忆6里也有5品茶悟道6等多篇茶散文,还有写他与当代茶文化专家交往的趣事,如5以茶会友记寇丹6、5/拼命陈郎06、5/白逸事06等,生动形象,亲切感人,读后加深了对这些令人尊敬的茶界名人的印象。侯军的个人茶散文集最齐全的是最近出版的5品茶悟道6一书,有陈文华、寇丹两位茶文化专家写的序。
(三)茶人散文
茶人是具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平和的精神,熟悉和掌握茶叶的制作过程或冲泡技艺,并且在茶科学或茶文化的研究和推广方面有所建树的人。我们这里说的茶人还要广泛些,包括从事茶业的人和业余爱茶人。
茶人散文当然只是专写茶事的,他们懂茶、爱茶,对种茶、采茶、制茶、品茶的过程、步骤非常在行,对茶叶、茶具、品茶场所、环境非常熟悉,写起来如鱼得水,如数家珍,让人感到亲切、平实,所以称为/茶人散文0。他们当中有些人还出版了个人的茶散文集,如:
王旭峰5瑞草之国6,2001年10月出版,是一本茶文化随笔集。随笔也属于散文体裁。她的另一本茶散文集5爱茶者说6,2002年1月出版,后来又出版了5旭峰茶话6。王旭峰是著名茶文化作家,长篇小说5茶人三部曲6的前两部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这是文学界的全国最高奖项。
5冷香斋煎茶日记6,马守仁著。他的网站有很多茶文。他的茶散文题材广泛,有煮茶品茶的,有谈论茶与琴、香等相关联系的,而且还会作诗,他的散文结尾经常附上一首自己吟的古体诗。
王琼的茶散文集5白云流霞6,2003年1月出版。作者是沈阳和静园茶艺馆的女老板,也是茶艺教师,出过216
breaststroke茶艺教学的光盘,是直接从事茶艺事业的业余作家,是茶艺界的/南袁北王0之一。
范增平先生的5台湾茶文化论6里有很多篇文章都可以说是散文。像5茶满杯,情满怀6、5茶与泪水6、5良心与茶的独白6等等,从题目上看就会知道是散文。
广东财经学校的朱自励老师也写了许多茶散文,我在5茶周刊6上读过几篇。5一切皆由情始6,是写在茶都杭州游历时通过品饮西湖龙井而产生的联想和感慨。5别样风流的碧螺春6也是写得很美的,清新流畅,生动活泼:
品味碧螺春,如品邻家女孩的浅语轻笑,如闻身侧丽人的幽幽体香,别有一番风流韵味。
一杯碧螺在手,闻尽古今事,让人想到宋词的清章丽句,想到吴地女子的明眸、皓齿和清音,想到扬子江边和环太湖一带无尘的江南山水。
文中还有美丽的传说和历史的掌故。
茶人写茶的散文是义不容辞的。茶人以散文的形式来传播茶文化,不仅是满足于自己写作的欲望,而且还出于茶人的责任心。
寇丹先生的散文5轻烟漫雨聊绿茶6是一篇文笔优美、语言流畅的茶散文。题目本身就富有诗情画意,内文中的七个小标题,同时也是每个段落的第一句话,这种写法新颖别致:一、茶树都是绿的。二、扁扁带黄的是龙井,细眉如卷的是碧螺春。三、我们自己不就是一片茶叶吗?四、爱茶的人不一定
会沏出好茶。五、知堂老人说:/同二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0六、人在草木中应顺应自然才是一个茶字。七、茶喝得淡了,最后成为一堆茶渣。
寇丹先生曾给我寄来一篇他的散文新作5闽茶絮语6,在5湖州晚报6发表时被编辑改成5吃茶去6,下面选其中几句与大家共赏:
从浙江太湖西岸茶区到福建问茶,仿佛才告别了一个轻盈婉约的江南村姑,又握住了一位奇伟硕重的壮汉。这不仅是自然景的变换,也是心灵的不同震撼。
一盏在手,在茶香的氤氲中,丹山碧水现出他的幻影;茶汤入口,那山的重,水的曲,茶性的温,茶人的敦厚似乎组合成一股气韵久久不散。既有别于碧螺春,更有别于普洱,所以建茶一出,陶醉天下。
后面还有许多精彩片断,不一一列举了。
年过七旬的寇丹先生,依然为茶文化而奔波忙碌,做壶、讲课,还勤于笔耕,常有散文见诸于各种茶文化报刊,他的茶散文禅味浓厚,茶理透彻。既有老年的睿智又充满青春的活力。这足以证明,天地贯通以后才能写好散文,品茶悟了道以后才能写出好散文。所以,品茶的人更有可能写出好散文,比不喝茶的作家还能写出好散文来。正如王琼所说:/人往往把纯真、美好的感情寄予茶,愿意在与茶亲
和的过程中,回渐渐被遗失的某种东西,比如高贵。即使不能拥有茶的那份无上清凉,但总可以靠近茶,求助于茶,领受些仙茶之气,去澡雪已粗糙了的心性,在生命的长河里,截取七碗茶的功夫,寻一个做人的究竟。0
(四)赋体茶散文
在当代茶散文创作中,还出现了一种赋体散文。班固说:赋者,古诗之流也。中国古代最早的赋是战国时期荀卿的5赋篇6,最早的茶散文就是东晋杜育的5赋6。赋是在汉代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文体,讲究文采、音律,言辞华丽,气势磅礴,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后又向骈文发展,十分兴盛,/汉赋0成为与后来的唐诗、宋词、元曲一样代表一个时代的主要文体。
/赋体散文0,最早是画家范曾提出来的这个概念,他是读了侯军的几篇文章萌生出来的,侯军的那几篇文章如5青鸟赋6、5友情赋6等,虽然题目说是赋,但还不是真正的赋体散文。赋体散文是在继承汉赋的基础上,采用铺陈的手法,/以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段来写现代的文章。赋体散文强调的是一种气势,一种仰扬顿挫、铿镪有力的阳刚之气,还有就是强调汉语的音韵之美、对偶之美,这些特点在汉赋中体现得最鲜明。0(范曾5诗意的裁判6)
熊召政的赋体散文5宜兴紫砂赋6写得非常美,是用半文半白的笔法的一篇短赋。开头一句:
217
/试问江南茶客,有谁不知阳羡?既为中国文士,无人不爱紫砂0,一句话高度概括了宜兴紫砂壶的文化地位。不只是茶人,许多知识分子都喜欢。他的5长沙百里茶廊赋6也是赋体散文,充分展现了作者的才华,抒发了对长沙百里茶廊的热爱;充分运用对偶的句式:
百里茶廊,千轴图画;万倾茶园,一方绵绣。
三五处明清茶庄,给我以温馨旧梦,数十座新辟花园,赠我以精美诗代表。饮不完的白鹭茶,媲美于铁槠叶;看不尽的全鼎山,丛生于白毫碧香。
茶与诗融,饮者可得大愉悦;茶与道合,品者可得大圆通。
以文言为主的赋体茶散文,当属浙江钱塘诗人钱明镪的5崂山北茶赋6,虽然大受专家学者称赞,还获得过/特别贡献奖0,但用典太多,难以读懂。故不宜提倡。可以念几句开头欣赏一下。
尝闻泰岳虽高,未及东崂。崂山奇秀,独茂芳标。福天洞地,环瀛誉广;仙都神窟,互古名昭。晴峰危兮口,琼壁峭兮,浓荫口兮蔽日,古木森兮干霄。烟弥漫兮岫远,风澹荡兮云遥。山岚海雾,浑溷依霏迷壑;霞光日影,散朱结绮披绡。,,
优雅的图片铺垫了这么多的东西,还没有提到茶,可见文言为主的赋体散文,铺陈排比,文采流溢,非一般初学散文者所能。正如一位散文家所说,作赋必得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尤为通晓诗词曲赋;有饱满的创作
激情,包括细腻的内在情感;有广阔的文化积累,掌握所写历史、地理、人文等知识。一句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著名学者、美术家陈传席认为,文章的语言以半文半白者佳。他说:文言太浓,白话太淡,继尔又补充道:文言似醇,白话似水,半文半白似茶,各得其利。
贾平凹的5大红袍茶树记6是一篇以白话为主的赋体散文,篇幅不长:
山是九龙窠,倚天独石。半壁之间,有岩层如线由东向西斜来,隐显渗滴,西边忽一皱款款下倾,弯成臂状将层线收握,落土为掌,长出六株茶树。茶树饮露沐风,日晒雾浸,枝干精拙,叶形娥眉,芽紫红,这就是大红袍母树,在此已经四百余年了。本是平常之物,坚持得久了,便岩骨花香,成为神灵。今母株高在石台如佛龛,六株分列坐若贤,而无性培植的茶丛还遍布山间,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独特的制作工艺,使茶品活甘清香,名盛天下。大红袍成了武夷岩茶的象征,更是武夷茶人的精神。
分式运算有一种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的体裁,被称作/散文诗0,在52006年中国散文诗选精选6里,就选入了莫独的一组写茶的散文诗,5杯中的茶6、5茶一样的女子6等。
在散文分类上,有一种女性散文。女性茶散文更像茶一样的滋味清新,香气四溢,更有感染力。从来
佳茗似佳人。自宋代苏东坡吟出这句名诗以后,茶如女人,成了人们经常的比喻。作家林语堂的第一泡譬如一个十二三的幼女,第二泡为年龄适当的十六女郎,而第三泡则已是少妇的比喻,其实源于明代文人冯开之的泡茶理论:初巡为袅袅婷婷十三余,再巡为碧玉破瓜年,三巡以来,绿叶成荫矣。
女性茶散文的特点是感情细腻,文字柔美,比如潘向黎的茶散文,就曾被5散文选刊6等知名期刊选用,影响较大。
网络文学中的茶散文也应该予以关注。在/三醉斋0茶网、中国茶叶网等中国茶文化网论坛或在百度搜索一下/茶散文0、/清心茶语0等,就会发现很多茶散文,有些是从报刊上转载的,有些是在网络上原创的。某些茶文化报刊也刊登网络上的茶散文。比较著名的网络茶散文/写手0有/佛见笑0、/无弦0、/焚琴煮鹤0、/月华如水0、/秋水无痕0等,尤其是/佛见笑0的茶散文,如发表在5茶周刊6上的5温山,感受御遗韵6等篇章,写得有情有景,有声有。但大多数网络写手好像不是生活在现实的茶界,而是虚幻的世界。所以很多网络上的原创茶散文只是文字优美,普遍缺乏能够打动人心的真情实感。
下面再谈谈茶散文的欣赏与写作。
散文是值得欣赏的艺术。所以有人把散文称为艺术散文,也有人称为美文。
美文是散文中的精品。/美文0一词最早是周作人提出来的。他在5美文6中说:/外国文学里有一种所谓论
文,其中大约可分作两类。一批评的,是学术性的。二记述的,是艺术性的,又称作美文。,,中国古文里的序、记与说等,也可以说是美文的一类。0
218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