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琴拼音
《项脊轩志》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文本在教材所处的位置
《项脊轩志》是在高一下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经典文言文。本单元的单元导语是“亭台楼阁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它独特的审美价值,在于营造意境,延展空间,使登临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引发对宇宙、自然、历史、人生的感悟。这些建筑中蕴含的许多故事,也令人遐思。而本文中归有光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情追忆,如泣如诉、哀婉动人,无不让人读后感受到亲情的美好与动人。
2、文本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本文以“志”的文体写成,它借书斋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本文属于浅
易性文言文,学生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已能大概疏通文意;本文记叙的是家庭琐事,抒发的是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学生容易领悟。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用现代汉语翻译重要的文言语段;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通过本文的教学将对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培养和检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根据以上分析,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①准确理解“再、殆、妣、归、每”等实词;掌握判断句、介词结构后置、省略句等文言句式;了解归有光及其作品风格。
②分析篇章结构,把握文意,掌握本文写景及抒情的写作技巧。体味作者用日常生活琐事抒发深挚情感,于细微处见真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目标侧重于知识和能力目标,因为对文言文的教学,文言知识的积累应该是最基本的。
教学重点:分析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感受文中流露出的深情。 教学难点:掌握本文写景及抒情的写作技巧。
二、学情分析:
刚进入高中的时候,我们的学生在文言文上非常薄弱的,很多语法在初中都没有学过,包括最基本的词性也搞不清楚,所以推进的时候很困难。我们只能不断反复,加深他们的印象,花上时间和精力来给他们解释分析,并加强训练。如今,的确是要比之前好多了,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已基本掌握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把疏通文意的任务交给学生,课文思路的探讨也可交给学生,而课文的思想内容则需要师生共同探讨。
三、教学对策
(一)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
2、解题
3、熟读课文
4、疏通字词:出使动、意动用法的词;词类活用现象;特殊句式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作者简介
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在文学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
他博览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的特点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先妣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
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登泰山记》(姚鼐)与本文有很多相似之处。
(二、)解题
1、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给自己取艺名2、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二、朗读课文
耳朵上长痣代表什么先注音,再有感情的朗读,试着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三、疏通字词句(PPT5---PPT7)
抓住一些有活用现象,比较特殊的词语的用法,以及一些特殊句式。
四、课文分析
(一、)概括每小节主要内容
怀念母亲的句子1、修缮前后的项脊轩(PPT8)
(1、)出相关的句子,并归纳特点:前------狭小、破漏、阴暗
多可喜 后-------不漏、明亮、幽雅
(2、)课文第1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略前而详后。项脊轩原是陈年旧屋,又小,又破,又漏,又暗,简直不堪人居。但作者对它却很有感情。首先,修葺之时,不但“使不上漏”,而且“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着意对书斋周围的环境加以美化。其次,修葺之后,作者“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满架的书都是“借”来的,说明作者当时处境之清寒,但他寒窗苦读,似有无穷乐趣。正因为作者具有高
洁的情操,所以他能够从朴素的环境中看到无穷诗意。白天,“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在他笔下的庭院显得多么幽静,多么迷人!如是“三五之夜”,则“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正是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皓月当空,月如水,桂枝的倩影投落在粉墙上,错落有致,别具情味。微风过处,顿见光影摇动,但闻幽香阵阵,更觉心旷神怡。这里作者写的是景,但景中含情。从作者笔下那“珊珊可爱”之景,读后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项脊轩那种深挚的眷恋之情。
2、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多可喜,亦多可悲)
出相关句子(PPT9) 多可悲
(1、)对项脊轩的变迁,作者的态度如何?------悲(昔盛今衰)(PPT12)
(2、)课文第2段记叙了母亲哪几件往事?这些事情是怎样串连起来的?回忆起这些琐事,为什么会“语末毕,余泣。妪亦泣。”呢? 纤腰
分析:这一段里一共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妪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闻声赶来问饥问寒的情景。这两件往事是通过老妪的回忆串连起来的。
门禁怎么安装作者八岁丧母,很早就失去了母亲的爱抚和关怀,但正因为如此,作者对于母亲也怀有更深的眷恋之情。现在,曾侍候过母亲的老妪来到轩中,常常指指点点,“某所,而母立于兹”;有时,还绘形绘声地描写母亲当年对儿女如何关怀。母亲早已逝去,然而母亲的遗踪如今仍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这一切怎能不引起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呢?因此,话语未毕,作者不禁潸然泪下。至于老姬,一则因为“先妣抚之甚厚”,二则也有感于母亲一片慈爱之心,所以也随之哭泣。这一笔明写老妪,实际上进一步赞美了母亲的品德。回忆母亲的内容,是从老妪口中听说的,这说明归有光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是没有印象的,对于一个日渐长大的孩子来说,想象和怀念母亲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浓厚,乃至于成为一种阴影笼罩在心头。这是第一点不易言明的伤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