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掩⽿盗铃》是⼀篇成语故事,讲⼀个⼈掩着⾃⼰的⽿朵去偷⼈家的门铃铛。告诉⼈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不知道是不可能的,⾃作聪明的结果是⾃⼰害⾃⼰。常⽤来⽐喻蠢⼈⾃⼰欺骗⾃⼰的⾏为。以下是整理的⼩学⼆年级语⽂《掩⽿盗铃》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年级语⽂《掩⽿盗铃》原⽂
  从前有⼀个⼈,看见⼈家⼤门上挂着⼀个铃铛,想把它偷⾛。
  他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被⼈发觉。他想:“响声要⽤⽿朵才能听见,如果把⽿朵掩起来,不是就听不见了吗?”于是,他掩住了⾃⼰的⽿朵,伸⼿去偷那个铃铛。谁知⼿刚碰到铃铛,他就被⼈发觉了。
【篇⼆】⼩学⼆年级语⽂《掩⽿盗铃》教案
  教学⽬标:
  1、理解寓⾔的含义,教育学⽣做事不能⾃欺欺⼈。
  2、培养学⽣复述课⽂的能⼒。
  教学重难点:亡羊补牢教案
  1、在理解课⽂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2、培养学⽣复述课⽂的能⼒。
  教学时数:⼀课时
  教学过程:
  ⼀、指名讲学过的寓⾔故事。《揠苗助长》、《亡⽺补牢》
  ⼆、教师边作图边讲故事,学⽣猜故事结尾。
  三、这个⼈傻不傻,傻在哪⾥?
  (他傻在不该捂住⾃⼰的⽿朵去偷别⼈的铃铛。)
  四、给故事取个题⽬。
  板书课题:掩⽿盗铃
  五、释题
房屋加固
  掩⽿:捂住⽿朵。盗:偷。
  掩⽿盗铃:捂住⾃⼰的⽿朵偷别⼈的铃铛。
  六、翻开课本读寓⾔故事。
  七、理解故事内容
  1、指名读第⼀⾃然段,结合插图板书“想偷铃铛”。
  2、读第⼆⾃然段,想想、议仪。
  (1)偷铃铛的⼈明明知道只要⽤⼿⼀碰,那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发觉,那他是想出⼀个什么办法去偷铃铛的?(结合插图板书“掩住⽿朵”)
  (2)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3)那个⼈掩住⾃⼰的⽿朵,伸⼿去偷铃铛,结果怎样了?(结合插图板书“被⼈发觉”)
  3、⼩结:结果当然会被别⼈发现了:掩住⾃⼰的⽿朵去偷铃铛,铃铛还是照样会响的,不过只是⾃⼰听不见,别⼈还是照样听得见的。哪个偷铃铛的⼈只是⾃⼰欺骗⾃⼰。
真正的英雄  4、⽤⼀个成语说说偷铃⼈的⾏为。(⾃欺欺⼈)红旗怎么画
2021冬至快乐图片
  ⼋、⼩结:这则寓⾔故事讽刺了那些想欺骗别⼈,结果只是欺骗了⾃⼰的⼈,所以说是⾃欺欺⼈。
  九、学⽣复述这个故事。
【篇三】⼩学⼆年级语⽂《掩⽿盗铃》教学反思
  《掩⽿盗铃》是⼀篇成语故事,讲⼀个⼈掩着⾃⼰的⽿朵去偷⼈家的门铃铛。告诉⼈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不知道是不可能的,⾃作聪明的结果是⾃⼰害⾃⼰。常⽤来⽐喻蠢⼈⾃⼰欺骗⾃⼰的⾏为。这个故事篇幅短⼩,浅显易懂,学⽣不难理解,不过对其寓意的把握还需对学⽣进⾏启发引导。
  在上这节课时,我本着以学⽣的⾃主学习为主,⾸先从课题⼊⼿质疑:什么是“掩⽿盗铃”?通过查字典理解“掩”和“盗”的意思,学⽣很容易就说出了“掩⽿盗铃”就是捂着⽿朵去偷铃铛的意思。紧接着我就追问:这个⼈为什么要捂着⽿朵去偷别⼈家的铃铛呢?让学⽣通过读课⽂,⾃⼰出有关句⼦读⼀读,理解偷铃⼈的⼼理活动:“响声要⽤⽿朵才能听见,如果把⽿朵掩起来,不是就听不见了吗?”给学⽣提供⼀个⾃主学习的平台。
  在在引导学⽣揭⽰寓意的过程中,我并没有直接把含义告诉学⽣,⽽是先提出⼀些问题让他们思考,如:偷铃的⼈认为把⽿朵掩起来就听不见铃声了,对吗?铃铛⼀碰就会响,偷铃⼈知道这个常识吗?
他最后偷到铃铛了吗?你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通过问题的层层深⼊,逐步把故事的寓意突显出来。学⽣通过交流讨论,能说出偷铃⼈很愚蠢,很笨,是个⾃作聪明的⼈。最后我再⼩结归纳,板书“⾃欺欺⼈”,并出⽰完整的寓意。
两个月宝宝  总的来说,这堂课上的⽐较顺利,学⽣也理解了寓意,不过课后想来,我并没有真正做到以学⽣为主体。整堂课,虽然我的讲解并不多,全是让学⽣探讨交流,可是每⼀环节的问题是我设置的,学⽣还是被我牵着⿐⼦⾛,处于被动地位。如果上课伊始,在学⽣初读课⽂后,我能完全放⼿让学⽣⾃⼰质疑,提出问题,给学⽣提供⼀个充分思索,探究的过程,我相信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