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护绿地当代大学生违法犯罪心理分析及干预思考
: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呈逐渐上升趋势,有关大学生违法甚至犯罪的报道也屡见不鲜。教育工作者们大多认为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认为防范的最主要途径是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但本人认为法制教育也应该向心理领域拓展,从心理疏导与干预上预防大学生犯罪。
关键词: 违法犯罪 大学生 犯罪心理污染修复>枯字组词
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中流砥柱,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建设法治中国的需要。但是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呈逐渐上升趋势,有关大学生违法甚至犯罪的报道也屡见不鲜。如2004,云南大学马加爵杀害四名同学案,北京大学安然案。2007年韩国留学生赵承熙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杀了32名师生案更是震惊全世界。为什么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大学生屡屡走上犯罪道路?循着悲剧的足迹,我们去看看犯罪者的心理轨迹。
一、大学生犯罪心理分析
所谓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因素的总称。犯罪心理是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因和支配力量,犯罪行为是犯罪心理的外部表现。任何行为都是受一
恐龙骨头
定的心理影响或支配的。影响大学生违法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社会转型期环境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水平不算发达。国家也正在进行各项制度的改革。但有些改革不是很成功,而且改革之后市场化导致老百姓生活成本上升。这是社会的急速转型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区域差距拉大,行业垄断、贪泻腐败、不正之风等因素导致两级分化现象加剧。有些地方人民的生活水平还较差,违法犯罪大学生看不到党和政府为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所做的努力,而是片面地看重社会上的诸如收入差距、分配不公、贪泻腐败、不正之风等消极因素。致使他们产生金钱能改变一切、权力能支配一切等错误思想。甚至滋生仇富、报复社会等不良思想。
2、不良家庭教育的影响
当前大学生大多是90,是独生子女。父母都很宠爱孩子,甚至是溺爱,对孩子从小娇生惯养;对孩子不合理、不符合社会要求的个人欲望无原则地予以满足;对孩子的缺点错误进行偏袒,
而不注意正确引导;深怕孩子苦着累着,不让孩子参加必要的劳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这样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相对自私,教育学论文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好感情用事,而承受挫折能力弱。一旦有人触犯了他们的利益,就会打击报复别人。有的自尊又敏感,人际关系不和谐赵雷成都,导致心态不平衡,从而选择暴力、、、盗窃等发泄性的犯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