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师范学院
课程建设申报书
推 荐 单 位 地理系
课 程 类 型 理论课(含实践)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人文地理学
申报课程级别 重点课程
课 程 负 责 人 吴攀升
申 报 日 期 2007-12-29
教务处制
二○○七年十二月
填 写 要 求
一、以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二、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请另附页。
1.
课程负责人情况
课程负责人情况
1-1 基本 信息 | 姓 名 | 吴攀升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61年9月 | |||||||||||||||||||||||||||||||||||||||||||||||||||||||||||||||||||||||||||||||||||||||||||||||
最终学历 | 大学本科 | 职称 | 教授 | ||||||||||||||||||||||||||||||||||||||||||||||||||||||||||||||||||||||||||||||||||||||||||||||||||
学 位 | 学士 | 职务 | 地理系主任 | ||||||||||||||||||||||||||||||||||||||||||||||||||||||||||||||||||||||||||||||||||||||||||||||||||
研究方向 | 人文地理学 地理教育 | ||||||||||||||||||||||||||||||||||||||||||||||||||||||||||||||||||||||||||||||||||||||||||||||||||||
1-2 情况 |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5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5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10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5项)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近五年来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近五年来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近五年来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 ||||||||||||||||||||||||||||||||||||||||||||||||||||||||||||||||||||||||||||||||||||||||||||||||||||
1-3 学术 研究 |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5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5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5项)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近五年来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课程类别:理论课(不含实践)、理论课(含实践)、实践(验)课课程负责人:主持本门课程的主讲教师
2. 主讲教师情况⑴
2⑴-1 基本 信息 | 姓 名 | 余 昀 | 性别 | 女 | 出生年月 | 1965.10 | ||||||||||||||||||||||||||||||||||||||||||||||||||||||
最终学历 | 大学本科 | 职称 | 副教授 | |||||||||||||||||||||||||||||||||||||||||||||||||||||||||
学 位 | 学士 | 职务 | ||||||||||||||||||||||||||||||||||||||||||||||||||||||||||
研究方向 | 区域经济发展 | |||||||||||||||||||||||||||||||||||||||||||||||||||||||||||
2⑴-2 教学 情况 |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5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5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10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5项)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近五年来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 |||||||||||||||||||||||||||||||||||||||||||||||||||||||||||
2⑴-3 学术 研究 |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5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5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5项)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 |||||||||||||||||||||||||||||||||||||||||||||||||||||||||||
课程类别:理论课(不含实践)、理论课(含实践)、实践(验)课
2. 主讲教师情况⑵
2⑵-1 基本 信息 | 姓 名 | 张玉萍 | 性别 | 女 | 出生年月 | 1964、1 | ||||||||||||||||||||||||||||||||||||||||||||||||||||||||||||||||||||||||||||||||||
最终学历 | 大学本科 | 职称 | 副教授 | |||||||||||||||||||||||||||||||||||||||||||||||||||||||||||||||||||||||||||||||||||||
学 位 | 理学学士 | 职务 | ||||||||||||||||||||||||||||||||||||||||||||||||||||||||||||||||||||||||||||||||||||||
研究方向 | 区域可持续发展 | |||||||||||||||||||||||||||||||||||||||||||||||||||||||||||||||||||||||||||||||||||||||
2⑵-2 教学 情况 |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5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5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10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5项)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近五年来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近五年来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近五年来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 |||||||||||||||||||||||||||||||||||||||||||||||||||||||||||||||||||||||||||||||||||||||
2⑵-3 学术 研究 |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5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5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5项)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近五年来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课程类别:理论课(不含实践)、理论课(含实践)、实践(验)课
2. 主讲教师情况⑶
2⑶-1 基本 信息 | 姓 名 | 李秀英 | 性别 | 女 | 出生年月 | 1966.9 | |||||||||||||||||||||||||||||||||||||||||||||||||||||||||||||||||||||
最终学历 | 大学本科 | 职称 | 副教授 | ||||||||||||||||||||||||||||||||||||||||||||||||||||||||||||||||||||||||
学 位 | 理学学士 | 职务 | 地理系办公室主任 | ||||||||||||||||||||||||||||||||||||||||||||||||||||||||||||||||||||||||
研究方向 | 旅游地理 | ||||||||||||||||||||||||||||||||||||||||||||||||||||||||||||||||||||||||||
2⑶-2 教学 情况 |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5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5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10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5项)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近五年来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近五年来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 ||||||||||||||||||||||||||||||||||||||||||||||||||||||||||||||||||||||||||
2⑶-3 学术 研究 |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5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5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5项)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近五年来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课程类别:理论课(不含实践)、理论课(含实践)、实践(验)课
3. 教学队伍情况
3-1 人员 构成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职称 | 学科专业 |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
吴攀升 | 男 | 1961.8 | 教授 | 地理学 | 负责人,主讲 | |
余 昀 | 女 | 1965.10 | 副教授 | 地理学 | 课件制作 | |
张玉萍 | 女 | 1966、5 | 副教授 | 地理学 | 教 材 建 设 | |
李秀英 | 女 | 1969、9 | 副教授 | 地理学 | 授课,考试改革 | |
林常春 | 男 | 1968.8 | 教授 | 地理学 | 题库建设 | |
徐茂祥 | 男 | 1965、6 | 讲师 | 地理学 | 教 材 建 设 | |
3-2 教学队 伍整体 结构 | 教学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 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 教学队伍6名教师中,学历结构:研究生2名,占33%,本科生4名,占67%;职称结构:教授1名,占17%,副教授4名,占67%;年龄结构:35—40岁,5名,占83%,﹥45岁,1名,占17%;师生比例在10∶1—15∶1之间。 教学队伍知识结构以人文地理学为主(包括经济地理、区域地理、旅游地理、民俗地理、文化地理等),结构合理,朝气蓬勃。 主要成员长期从事人文地理学领域研究和相关教学工作,具有深厚的学科基础和科研造诣,同时对现代教育的理念和具体技术方法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从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教学科研经验积累上,本课程教学队伍都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 | |||||
3-3 教学改 革与教 学研究 | 近5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 (1)进行了地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改革,实践和实习、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等新体系的建设。 人文地理学的教学大纲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反复修改,符合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教学要求,教学目的明确,课程设置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在与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旅游地理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课程的衔接和分工中,明确和突出授课的内容、重点、难点,详略得当,减少了与其他课程不必要的重复;注意反映现代科技成果,教改成果有所体现,教学环节安排得当。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专业课程教学时数相应有些减少,因此课程改革要根据计划时数和不同专业的需要适当调整,重点强调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与趋势,人文地理学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突出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为中心,文化地理为其重要基础的特点。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中注意处理好更新后的内容和基础内容的关系,优化整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注意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注重引进学科发展最新动态,反映学科最新知识和发展动向。 (2)课程体系、课程、校本课程建设与改革研究 ① 课程建设:基本建成了《人文地理》课程,已建成开设的人文地理课程的课程有:文化地理、民俗地理学、政治地理、聚落地理、旅游地理、交通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山西地理等。 ② 校本课程建设:启动了《人文地理》校本课程体系建设,已建成开设的人文地理课程的课程有:五台山佛教文化、五台山生态旅游、山西地理等。现在正在 组织编写《山西人文地理》。 ③ 编写出版了旅游地理学的分支系列全国高校通用教材《旅游资源学》、《旅游美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④ 在五台山、忻州城区、晋中建立了《人文地理》实践教学基地。 (3) “以科研促教学”,时刻审视学科前缘 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承担了一批人文地理学领域的省部级、校级和横向的科 研课题十多项,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著作十多部。大量研究成果促进了《人 文地理学》教学改革,并支撑人文地理学分支课程的建设。 (4)课程教案分析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研讨 人文地理学教师队伍良好的学缘、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为我们互相交流和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课程组制定了每学期讨论课程教学内容1次、每月集体备课1次、每人每学期相互听课2-3节。通过这些活动,进行教案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交流,达到了各自讲授的重点和课程内容体系的衔接,提高了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方面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积极采用探究性教学法、程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研究式和范例教学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学院的音像资料进行多媒体教学。 (5)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与研制 目前,本课程组承担的人文地理学、可持续发展导论、旅游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城市地理学等课程均完成了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与研制工作,并在教学运用中不断完善。 (6) 考试改革 人文地理学课程的试题库、习题库基本建成,初步实现了教考分离。 (7) 中学地理教学研究 作为山西省中学地理师资培养基地,我们十分重视中学地理教学研究,利用山西省地理学会每年的年会机会,与中学地理教师进行广泛研讨相关问题;利用每年的教育实习机会,充分听取实习学校对我们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的意见。 通过项目研究、研讨活动和意见反馈等途径,我们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中学地理教学对人文地理学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的要求,并做出响应。 (8)实验室和图书资料建设 重视实验室建设和图书资料的购置,已经建成能够服务于人文地理学教学与研究的GIS实验室1个,投入40万多元购置了计算机、大型扫描仪、绘图仪等设备,为师生的教学和科研提纲了良好的条件。每年都安排经费购买相关的图书资料,师生教学和科研的图书资料需求能较好满足。 (9)注重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等教学模式,进行社会调查,严格作业、实习实验报告、小论文撰写,毕业论文创作论文,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
3-4 师资 培养 | 近5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具有较高教学能力和学科研究水平、结构优化,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的具有良好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等教育提高质量、办出特的基本保证。地理系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和战略性的工作来抓,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制定了明确的师资培养目标与培养计划。使教师的学历结构、业务水平迅速提高。 近五年来,有2名教师获得硕士学位,另外还有1名在攻读硕士学位。在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方面,实行“三定”,即定导师、定课程、定研究方向。定导师就是实行以老带新“导师制”,每名年轻教师都有一名高级职称的教师负责对其教学实践和科研工作进行指导;定课程就是给每位青年教师指定所教的课程,要求每位青年教师能够上好两门以上的课程;定研究方向就是给青年教师定好各个研究方向,一般与导师结合一起共同研究。 | |||||
4.课程描述
4-1 本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它与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一起并称为地理学的三大支柱。 人文地理学这门课程在我国经历过曲折的道路。1949年以前,我国的一些高校就开设了此门课程。1949年以后,受苏联模式影响,把自然与人文两方面均衡发展的地理学变成自然地理占据主导地位,人文地理中只保留经济地理,其他部分则全部取消。20世纪70年代末,地理学界大声呼吁复兴人文地理学,得到各方面热烈支持,随后地理学界主张地理学实行三分法,即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人文地理。 1984年,李旭旦、王成祖等提出人文地理学发展的三个要点,即“出人”、“出书”、“走正路”。“出人”主要采取培养研究生和开短期学习班等办法,培养人文地理学人才;“出书”就是出版教材和参考书,编写人文地理学丛书;“走正路”即吸收过去地理学照搬外国模式走过的弯路和教训,发展中国人文地理学,切忌拿来主义、批判地吸收,发展具有中国特的人文地理学。 1996年教育部高校地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在西北大学讨论地理学各专业改革与课程设置,提出为加强各地理学专业的共同基础,保证教学质量,建议将人文地理学等5门课程作为地理系各专业学生的共同基础课。同时,决定由北京大学和西北大学共同牵头编写面向21世纪教材《人文地理学》。 我系地理专科和地理本科招生以来,1989年—1995年,《人文地理》为专业选修课,1996年确立为专业必修课,受到了学校、系、任课教师、学生的高度重视。围绕人文地理学课程建设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开展了课程改革研究和实践探索,包括课程建设指导思想、课程内容整合、教材和辅导材料编写、考试改革等。强调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充分体现以人地关系为中心、文化理论为核心的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思想,重视理论素养的培养,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自学积极性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对全球与我国的地理热点问题的关心等。 现在我们的建设成果主要表现在: (1)完善了《人文地理》课程体系的构建。 ① 基本建成了《人文地理》课程。 ② 启动了《人文地理》校本课程体系建设。 ③ 编写出版了旅游地理学的分支系列全国高校通用教材《旅游资源学》、《旅游美 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④ 在五台山、忻州城区、晋中建立了《人文地理》实践教学基地。 (2)健全了《人文地理》课程教学文件和支撑材料,规范完善了教学环节。 (3)教学成果效应显著。 ① 3届毕业生论文选题中,90%以上为“人文地理学”方向选题。 ② 3届毕业生硕士研究生考试中,80%以上的学生选择“人文地理学”方向,且考取率很高,达76%以上。 ③ 《人文地理学》,2001年评为忻州师范学院重点学科。 ④ 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承担了一批人文地理学领域的省部级、校级和横向的科 研课题十多项,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著作十多部。大量研究成果促进了《人 文地理学》教学改革,并支撑人文地理学分支课程的建设。 ⑤ 课程负责人担任了中国地理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山西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山西 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 |||||||||||||||||||||||||||||||||||||||||||||||||||||||||||||||||||||||||||||||||||||||||||||||||||||||||||||||||||||||||||||||||||||||||||||||||||||
4-2 理论课和理论(含实践)课教学内容 | |||||||||||||||||||||||||||||||||||||||||||||||||||||||||||||||||||||||||||||||||||||||||||||||||||||||||||||||||||||||||||||||||||||||||||||||||||||
4-2-1 结合学院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1)课程定位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基础课程,也是核心课程。是地理学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它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人地关系研究为核心,以文化地理学理论为基础,涵盖经济、人口、宗教、语言、民族、民俗、行为、自然、政治等诸多内容,且涉及到现实社会中许多重大热点、焦点问题。人文地理学主要特征是社会性、区域性以及综合性。 《人文地理学》,按教育部高校专业目录,是地理科学一级学科下属所有4个本科专业的6门通修主干课程之一,也是人文地理学硕士点入学考试科目之一。随着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观念的贯彻、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协调人类学活动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关系为主线、运用人本主义方法论的人文地理学课程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与日俱增,将建设成为地理科学专业以及与此有关的学科(如生态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化学、社会学、规划学等)专业的基础课程。 (2)课程目标 ① 掌握和应用人文地理学基本概念、基础知识、人类活动地理分布及其演变的规律; ② 理解和协调人类文化地理现象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之间的关(这在非物质经济文化生产力绿社会方兴未艾的今天有创新意义); ③ 掌握和运用人本主义、结构主义、实证主义、社会生态等方法论及各种人文地理学方法,规划和管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持续发展(这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各行各业的持续发展有很重要的创新意义); ④ 形成区域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理念、情感和价值观。 ⑤ 结合山西、忻州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地理环境特点和当前人地关系协调方面的重大问题,提高学生应用本学科知识参与区域社会实践的能力,为培养区域中等学校合格地理教师和相关专业工作者服务。 | |||||||||||||||||||||||||||||||||||||||||||||||||||||||||||||||||||||||||||||||||||||||||||||||||||||||||||||||||||||||||||||||||||||||||||||||||||||
4-2-2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第一知识模块:是基础理论部分。介绍人文地理学的对象与任务、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史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8学时。 第二知识模块: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人及其相关文化特征,体现人地关系以人为主的观点。涉及人口、人种、民族、民俗与流行文化。表现人口变化与发展的关系及其空间分布与动态的关系。16学时。 第三知识模块:是工农业物质文明与城市景观,以发展为主线,以空间格局作为发展的空间表现来阐述农业文化、工业文化,以及聚落发展与城市景观。16学时。 第四知识模块:是人类非物质文明的地理表现,有语言、宗教、旅游、政治、人类行为等方面内容,把这些要素作为人文地理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阐述,强调其横向的相互联系,把文化作为人地关系的中介进行分析。20学时。 第知识模块:是介绍人文地理学在进入21世纪时所面临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人文地理学分析问题的观点与方法以及对未来问题的关切。8学时。 | |||||||||||||||||||||||||||||||||||||||||||||||||||||||||||||||||||||||||||||||||||||||||||||||||||||||||||||||||||||||||||||||||||||||||||||||||||||
4-2-3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课程重点 ① 构建课程内容宏观体系:较系统学习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状况、发展动态、基本理论与研 究方法以及分支学科的发展状况,掌握较完整的人文地理学科知识体系。 ② 人地关系理论与人地关系协调:协调区域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学习的最终目的,也是全球问题解决的根本途径,还是和谐社会美好前景实现的关键。 ③ 全球问题:全球问题即全球人地关系失调,是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解决这些 问题正是人文地理学应用的主要领域, ④ 联系实际:课程教学要充分体现出在我国、山西、忻州区域社会、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提高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社会、经济问题能力,建立具有忻州师范学院特的人文 地理学课程教学。 (2)课程难点 ① 人文地理方法论:方法论是学科理论与方法之间的中介,对于指导人文地理学研究和学 习十分有用,但方法论是从哲学层面高度概括的,不易理解其实质和做法。 ② 人地关系理论:人地关系理论也从哲学层面上加以介评,其实质和优劣点难以理解。 (3)解决办法 人文地理学缺乏统一的、普遍化的方法论和方法论体系,理论和方法多元化是其主要特征。 传统的长篇大论和抽象描述分析难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也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常常 要花大量时间记笔记,记忆老师课堂所讲的内容,以应付考试。将案例分析与理论方法介绍有 机结合起来是解决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对每一种社会文化景观现象,从国内外典型案例 分析着手,结合案例讲分析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理论总结。这样,学生脑 海中留下的将会是一幅幅生动的社会文化景观画卷,而不是干巴巴的教条,既能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又能使学生通过现有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 |||||||||||||||||||||||||||||||||||||||||||||||||||||||||||||||||||||||||||||||||||||||||||||||||||||||||||||||||||||||||||||||||||||||||||||||||||||
4-2-4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 (1)设计思想 ① 目标性原则:以能力培养和思维开发为导向。 ② 地域性原则:以山西、忻州区域特为平台,体现人文地理学的区域性、空间性。 ③ 多维性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与社会相结合,学生共同特性和学生个体特性相结合,统一性与自主性相结合。 (2)实践内容 ① 在五台山、忻州城区、晋中《人文地理》实践教学基地,集体实践。 ② 利用假期进行《人文地理学》社会、文化、经济、环境等乡土调查。 ③ 学生个体独立进行《任务呢地理》课程章节内容体系构建。 ④ 以学习小组为单元,进行课件制作,并登台试讲。 ⑤ 教学规划中“模拟课题”的讨论,小论文写作。 ⑥ 毕业论文选题与创作。 (3)实践效果 全面提高了学生对人文地理学在社会实践领域的应用价值的认识,加强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利用本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社会实践问题的能力得到普遍提高。 | |||||||||||||||||||||||||||||||||||||||||||||||||||||||||||||||||||||||||||||||||||||||||||||||||||||||||||||||||||||||||||||||||||||||||||||||||||||
4-3 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1)教材使用与建设 近年来,本课程主要选用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教委重点教材。目前选用的教材是由赵荣、王恩涌、张小林等编著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人文地理学》。该教材符合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内容丰富,反映了本学科发展的前沿,注意借鉴了大多数教材的优点,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长期以来,学院图书馆、系资料室每年购进了20多种中、外文期刊作为《人文地理学》的教学参考书,还有大量参考图书。 为了《人文地理学》的教材建设,编制了长远的教材建设规划与教材改革方案,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保证教材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 一是组织专业教师编写系列的既能体现人文地理学科发展动态、又与当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结合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如《旅游美学》、《旅游资源学》、《山西地理》、《五台山佛教文化旅游开发战略研究》等。 二是增购一批供教师及学生自学用的教学参考资料,并开发网上教学资源。 三是推广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根据本院的特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媒体课件和电子教案。 (2)促进学生互动学习的扩充材料使用情况 在人文地理学确立为院级重点学科以来,购置了与本学科联系密切的教学参考资料1000多册,期刊杂志30多种以及教学用音像资料50多种,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要求选用了涉及范围较宽、水平较高的与本学科有关的教学参考资料。 (3)配套教学参考资料 《人文地理学导论》,张小林等编著,测绘出版社。 《人文地理学概论》(第三版),张文奎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人文地理学》,陈慧琳等编著,科学出版社,2001年。 《人文地理研究》,吴传钧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 有关中文杂志:《经济地理》、《人文地理》、《地理学报》、《地理科学》、 《地理研究》、《地理学与国土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等。 (4)实践性教学环境 重视实验教学环节。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改革,学院逐步形成了符合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重技能、讲实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购置了电脑、绘图仪、扫描仪和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方面的软件,及多媒体教学设备。设备先进,对师生开放,使用率较高,大大改善了师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工作环境与条件。 为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指导学生积极申报学院面向学生的科研课题,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大部分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与主讲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结合紧密。 (5)网络教学环境 2000年以来地理系建成拥有33台电脑的GIS实验室,本课程各种要件上网,本学院学生用电脑网络调备较齐全,可在网上查阅本课程各种要件。网上资源如: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计划、习题及分多媒体课件、参考文献目录、图片库、音效库、软件库等,能够建立网络化的多媒体教学体系,为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网络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 | |||||||||||||||||||||||||||||||||||||||||||||||||||||||||||||||||||||||||||||||||||||||||||||||||||||||||||||||||||||||||||||||||||||||||||||||||||||
4-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举例说明本课程教学过程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目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相应的上课学生规模;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教改举措) 在人文地理学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方面,主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积极采用探究性教学法、研究性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范例教学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学院的音像资料进行多媒体教学。 1、强调以人地关系理论为贯穿课程理论的主线,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线是人地关系,正确的人地关系理论是协调论,要达到人地之间的协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我们以人地关系理论统领人文地理学的教学,引导学生以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分析、研究人文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的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2、关注时事、乡情,引导学生探究相关人文地理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注意启发和引导学生探讨和研究国内外时事和自己家乡的与人文地理学相关的问题,如朝核六方会谈、伊拉克问题、巴以问题、能源问题和山西的民族、文化、民居、旅游等,甚至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如液化气提价、一次性筷子使用等),无不与人文地理学研究内容有关,都可以通过作业、辩论、讨论等形式,组织学生探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这样的学习方式也特别感兴趣。 3、加强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科学性和灵活性,提高教学质量。 一是多样性,讲课、讨论、实习相结合,变单向式教学为双向式教学,实现互动式教学。基本实现了电化教学,大部分课时采用多媒体电子课件、放映教学光盘,提高了教学的直观性;二是科学性,抓好备课环节,强调讲授的条理、重点、难点,对选定的章节进行备课和讲授方法分析并在教学中实践;三是灵活性,运用启发式教学,使教学过程活跃;拟定案例以进行课堂讨论并鼓励创新意识;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拟定学生科研题目组织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主题讨论,布置作业,提倡撰写小论文等。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高了思维和综合全面地分析人文地理问题的能力。 4、强化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除了组织实施好课程必要的为期1周的野外实习外,我们重视在每年的寒暑假组织指导学生带着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要求每人都撰写社会实践报告,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利用人文地理知识为社会服务,受到当地政府的好评与称誉。 5、改革考核方式,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和探究性学习。 变期末整体性考试为分解式和整体式并举的考试方式。注重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考核和阶段性学习内容的考核,平时的作业均记分,成绩考核办法是平时作业成绩、课程论文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和野外实习成绩的综合。 6、充分利用网络、电化教学资源,满足学生学习需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国内相关的网站资源(如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网站、中国学术期刊网等)和学校的网络教学系统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课后查看资料;利用人文地理学精品网站平台进行学习交流,问题解疑;利用电化教学资料、开发多媒体课件和电子教案进行教学。学生获取学习资源途径多而便利,学习兴趣高。 7、合理控制上课学生规模,提高教学效果 为了满足提高协作性学习、课堂讨论或辩论、野外实习等教学环节的效果,人文地理学课程均为分小班上课,一般每班不超过60人。其后续课程(如可持续发展导论、旅游地理学等)因选修人数多,一般每班不超100人。 | |||||||||||||||||||||||||||||||||||||||||||||||||||||||||||||||||||||||||||||||||||||||||||||||||||||||||||||||||||||||||||||||||||||||||||||||||||||
4-5 教学效果(含系、部近三年的评价结果和校内管理部门提供的近三年的学生评价结果;教学录像资料要点;实习效果(作品)评价并举例说明学生在相应专业技能竞赛中的获奖情况) (1)地理系评价结果:三年学生评教:﹥95分。 (2)教务处评价结果: (3)学生在相应专业考试与技能的表现:① 3届毕业生论文选题中,90%以上为“人文地理学”方向选题。② 3届毕业生硕士研究生考试中,80%以上的学生选择“人文地理学”方向,且考取率很高,达76%以上。 说明:下表是地理系2006届毕业生的论文统计表,39名毕业生,35名学生的论文题目是 《人文地理》方向的。 教育学论文
| |||||||||||||||||||||||||||||||||||||||||||||||||||||||||||||||||||||||||||||||||||||||||||||||||||||||||||||||||||||||||||||||||||||||||||||||||||||
4-6课堂录像(课程教学录像资料要点) (1)人文地理研究的主题----文化地理 (2)精神文化与地理环境 |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