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补充
绪论
一、教育学
教育学(Pedagogue)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现象指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可以从两个角度加以说明,从纵向上看,有落后的、原始的教育现象,有以四大发明古国为核心的古代教育现象。1640年英国兴起第一次产业革命之后,人类生产由过去的手工操作飞跃为采用半机械化的形式进行生产,继而便产生了近代社会、近代教育,现代社会、现代教育乃至今天的当代教育现象。从横向上看,教育的基本形态有:(1)学校教育,即在学校中进行的各级各类教育。(2)家庭教育,即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通常多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儿女辈进行的教育。(3)社会教育,广义的指旨在有意识的培养人,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狭义的指家庭和学校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实施的教育。(4)自我教育,指人们自我组织的自学活动以及自省、自修行为。(5)自然形态的教育,指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
张中行散文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人类的教育活动不仅有其历史性,而且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进行的,教育中有很多矛盾、很多规律。但从根本上看,贯穿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是: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教育中方方面面的矛盾或关系都是由此派生出来,最终又复归到这两个基本规律中的。
教育原理是普通教育学理论体系历史形成发展中渐次形成的一门学科,它以教育中最一般的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或者说是研究教育中一般性问题的科学。它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对教育基本规律的揭示和阐明上,它的研究任务是为具体的教育学科提供最一般的理论指导,在教育科学体系中处于基本理论学科地位。
三、教育科学
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教育是个人发展和社会生产延续的手段,它通过培养人为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服务。它是
同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制度、社会意识形态以及各种社会实践有密切关系的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现象。因而,在教育科学的孕育、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既出现了研究教育一般规律的普通教育学,又出现了研究教育领域某一方面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
教育原理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本理论学科。它为各分支学科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从各分支学科的发展中吸取新的材料,充实其内容,提高其科学水平。
小结:教育学主要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它是教育科学体系中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理论,教育实践是教育学的源泉,教育理论是人类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概括和升华。离开了教育实践,教育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空中楼阁;设有理论的指导,教育实践就成了盲目的探索,失去方向和目标。因此,教育学的教学不仅要搞清楚教育的本质、功能、发展、结构、目的等基本原理,认识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还要帮助受教育者提高认识教育现象,分析解决教育问题,从事教育教学改革中等实际教育工作中的能力,才能体现其指导教师行动的课程价值。
第二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及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三)三类基本的教育目的观
历史上形形的教育目的可归入三类基本的教育目的观:
(1)以人为中心的个体本位教育目的观;
(2)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观;
蛋炒方便面 (3)以文化为中心的文化本位教育目的观。
(四)教育目的的作用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因此学校的一切工作自始至终都应该围绕教育目的和相应培养目标来展开。
第二节 “个人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教育
二、全面发展教育概述
(三)“五育”之间的辩证关系及其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作用
全面发展教育由德、智、体、美、劳共同组成。“五育”各有其独特的任务要求。“五育”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各自在保证教育目的的实现中为培养受教育者,为提高教育对象的整体素质结构水平,共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德育的导向作用、动力保证作用,智育在知识、智能方面的基础作用,体育在体力体质方面的保证作用,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辅德、益智、促体作用,共同要求我们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时要坚持“五育”并举,彼此配合,整体优化,防止偏颇,杜绝偏废。
第四章 小学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 教师
一、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蚊香片 (一)教师的地位
在人类发展史上,对教师的职业性质和社会地位有如下几种观点:
1、圣职论。 2、公务员论。 3、劳动者论。 4、教师专业性质论。这种观点认为教师的工作是专业性职业。
(二)教师的作用
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教师对社会、对学生的作用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三个方面。
1、在社会发展中教师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3、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指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是针对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所处的特殊位置而言的。其主导作用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1)教师是教育方针、教育计划的执行者,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主导着学生的发展。。
(2)教师受过专门的训练,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学生的教育可以使学生在短期内掌握丰富的知识。
三、现代教师的素养
人民教师必须德才兼备,故教师的素养包括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和优良的智能结构。
(一)思想品德素质:教师的思想品德素质表现在政治思想素养和职业道德两方面。
1、政治思想素养:基本内容包括: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理论。
2、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是人民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基本准则。
最大的海龟(2)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又是教好学生的前提。
(3)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4)团结协作
(二)教师的智能结构
艺术特长生招生 教师的智能结构是指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它是教师用以影响学生的重要素养。
1、教师的知识结构 2、教师的能力结构
第五章 学校教育制度
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二、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设立学制是为了贯彻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归根结底,它要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的需要。影响学制设立的依据主要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的状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青少年学生年龄特征:原有学制及我国历史文化传统。
第五章 学校德育工作
第一节 德育概述
二、德育的意义
德育对青少年学生的发展,对学校教育的实施,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品德,指导他们的发展方向。德育是培养青少年思想品德的主要途径;它在人的整体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具体说,起着定向作用、动力作用、建构作用和心理保健作用。
(二)规定学校教育的性质。德育对我国社会主义学校的性质和方向起保证作用。任何社会,都通过控制德育和强化德育来控制学校教育,通过规定德育的性质、内容来规定和保证教育的性质和方向。
(三)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德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巩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三、德育的任务与目标
(一)小学德育的根本任务:1、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2、引导小学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3、逐步形成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5、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二)德育的目标:小学德育的目标;初中德育的目标;高中德育的目标。
第二节 德育过程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德育任务、德育内容与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矛盾,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第四节 德育途径与方法
二、德育方法是指为了完成德育的目的任务和实施德育内容所采用的具体手段,是为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采取的各种影响方式的总和。
第六章 教学工作
第二节 教学及教学过程
二、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教学过程具有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共同性
首先,认识的总目的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认识客观世界,掌握科学真理,最终达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目的。其次,认识的基本规律和阶段具有一致性。
(2)教学过程具有的特殊性
第一,认识主体的不成熟性和发展性;第二,认识对象的间接性和概括性;第三,认识方式的简捷性和高效性。
2、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第七章 班主任工作
第二节 班主任工作的原则和内容
一、班主任工作的原则
班主任工作的原则是班主任对全班学生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解决班主任工作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矛盾和协调班主任工作过程中的各种关系的基本准则;它是班主任工作过程的规律和特点的反映。
第八章 课外校外教育工作
第一节 课外校外教育概述
(三)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
1、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
2、可适应学生的多种需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3、可以使学生得到各种实际的锻炼,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创造性和实际工作能力。
4、可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
5、可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有利于动员、组织家长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学校教育。
三、课外校外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与周密的计划性
(二)要有知识性与趣味性
(三)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
(四)要面向全体学生,贯彻因材施教
(五)要充分利用当地条件
教育学论文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