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人物描写——《秋天的怀念》
适用学科 | 语文 | 适用年级 | 初一 |
适用区域 | 部编版 | 课时时长(分钟) | 120 |
知识点 | 细节描写 神态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景物描写 | ||
学习目标 | 1.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把握人物描写对文章主题的表现作用 | ||
学习重点 | 注意常见的几种人物描写方法的作用及具体使用情况 | ||
学习难点 ipad手写键盘怎么设置 | 注意景物描写对人物形象的作用 | ||
我一向有一个凄苦的梦……在梦中,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明白我们会牵挂你,不明白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听,只明白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明白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地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
这段文字节选自史铁生的散文《有关庙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一个人强烈的想念之情,
这个人便是他的母亲。学习了史铁生回忆母亲的散文《秋天的怀念》,我们会对这种情感有更深的体会。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出生于北京,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21岁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主要代表作: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
祥林嫂原文散文《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合欢树》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
砸玻璃
1.第一部分(1-2自然段):双腿瘫痪后的“我”暴怒无常,母亲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我”。东风标致
暴怒无常
“我”
摔东西
捶打腿
悄悄地进
劳动节的由来疼爱
偷偷地听
忍
悄悄地躲
母亲
扑过来抓
元旦手抄报2.第二部分(3-6自然段):“我”答应母亲到北海去看菊花,但悄悄出去的母亲却带着牵挂永远离开了“我们”兄妹。
主旨:文章通过写“我”在瘫痪后与母亲之间的几件小事,充分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同
情与关爱,说明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表达了人世间的母子亲情,也对生命与生存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
1.动作描写
原文: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分析:
“悄悄”:让我尽情发泄心中苦痛,期待我恢复平静与理智
“偷偷”:母亲不放心我,怕我做傻事,体现母亲的慈爱与细心
“眼睛红红的”:强忍内心悲伤,无私的关爱儿子。
2.神态描写
原文: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
分析:
眼圈红红地说明母亲偷偷地哭过了,体会到了母亲强忍内心痛苦故作平静的样子。
3.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原文:母亲扑过去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分析:
“扑”、“抓”两个动作,说明母亲非常在意“我”的内心感受,害怕儿子禁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忍”写出了母亲尽管十分悲痛,却抑制悲伤鼓励、安慰儿子的痛苦心情。
母亲说“好好儿活”,带着几分无奈,几分顽强,母亲知道自己的生命也许不长了,却仍在不屈地与病魔抗争,不希望看到身怀病痛的儿子失去与病魔抗争的信心,推动生活下去的勇气。
考点3 景物描写作用分析
原文: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分析:通过景物描写,以动衬静,突出“我”孤独、痛苦、无望的心情。
阅读方法解密:
景物描描写作用分析法。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是阅读题中比较重要的考点。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交代背景;
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③用景物描写体现时间或情节的变化;
④作为记叙的线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⑤烘托人物的形象;
⑥暗示文章的中心;
⑦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此类题的般答题模式为:本段文字描写了……,渲染了(衬托了、交代了、表现了)……。本段的景物描写起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原文: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的花淡雅,白的花高洁,紫红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分析:本题运用景物描写作用分析法。对菊花的描写,表现了菊花蓬勃的生命力,渲染出热烈、深沉的氛围,赞扬了母亲菊花一样的精神品质,也突出了“我”从痛苦、绝望转向明朗、坚强的变化,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考点4 散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分析
散文中的环境描写多指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作者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具体生动地描写这些景物,以此映衬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它与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一定的区别。
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一是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如《孔已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二是渲染气氛(如《故乡》中对故乡景象的描写);三是烘托人物性格(如《驿路梨花》中对小茅屋的描写)。此外,还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映衬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而散文中的景物描写可以从思想内容与结构思路上考虑。
从思想内容分析:
(1)抒发感情。景与情常是互相渗透、相辅相承的,正所谓“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这是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诗歌、散文中尤为常见。比如《春夜喜雨》,诗人精微描摹润物的春雨悄悄降临的景,以抒发诗人闻到春天气息的喜悦之情。类似的古典诗词是很多的。《春》、《听潮》中对春天、大海的赞美之情也是借助景物描写进行的。
(2)渲染气氛。这一点在小说、戏剧中很常见。《生命的意义》一文用“冷冷清清”、“阴森森”的景渲染了刚刚遭受白匪屠杀、严重破坏的肃杀气氛;用“苍翠的小树”、“挺拔的青松”、“如茵的嫩草”又渲染了战胜白匪后欣欣向荣、充满生机的气氛。《孔乙己》一文结尾部分写晚秋的凉意,给孔乙己的末路更增添了一种悲凉阴冷的气氛。
(3)衬托人物。这一点还可细分为衬托人物心理活动,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表达人物性格特征等等。也经常出现在小说、戏剧中,写人的记叙文中也有。《七根火柴》的开头写的是艰苦、阴森、荒凉的景,烘托了卢进勇苦恼、着急和盼火的内心活动。《社戏》描写了江南水乡的美丽图画,表现了孩子们去看社戏的欢快而迫切的心情。《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出游之前有一段轻快明丽的景,烘托了菲利普一家人欢快的心情;而见到落魄的于勒后,景变得阴郁浓重,这就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驿路梨花》一文三次写梨树林和梨花,以物喻人,人与花交相辉映,衬托出梨花姑娘的美好心灵,表现了梨花妹助人为乐的思想品质。
(4)突出主题。这种作用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末尾。《七根火柴》一文最后的夜景,烘托了红军战士生起篝火后的欢乐情绪,说明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下来的七根火柴发挥了巨大作
用,从而赞颂了无名战士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突出了中心。《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突出了人力车夫与自然的关系,反映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
(5)交代背景。这种作用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故乡》一文开头的景物描写,展现了萧条荒寂的现实冬景图,也是当时中国农村的缩影,这是闰士活动的典型环境。《小橘灯》一文写了“天越发阴沉了”、“窗外浓雾里迷蒙的山景”、“黑暗潮湿的山路”等,既是写自然环境,也暗示了当时重庆的政治气候同这天气一样阴沉黑暗。
从结构思路上分析:
(1)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这种作用一般也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果树园》开头集中笔墨写果园明丽宜人的晨景,为全文定下欢乐的感情基调;而《故乡》开头的描写,定下的基调则是灰黯的。
(2)起线索过渡作用。这种作用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段落衔接处。《听潮》就是以潮涨潮落的景变化为线索的。《海燕》一文,可以抓住海面三次不同景的描写,将文章分成暴风雨来临之前、逼近之时、就要到来三部分,这儿的景象,就能起到过渡作用。
(3)推动情节的发展。这种景物描写一般穿插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小说、戏剧中较常见。《碑》一文中冰天雪地的自然环境,就将故事不断推向高潮。
知识拓展: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梅兰竹菊
梅兰竹菊,占尽春夏秋冬四季,中国文人以其为“四君子”,表现了他们对时间秩序和生命意义的感悟。梅高洁傲岸,兰幽雅空灵,竹虚心有节,菊冷艳清贞。中国文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负载了自己的一片真情,从而使花木草石脱离或拓展了原有的意义,而成为文人对人格的象征和隐喻。
“四君子”之一的梅花,较耐寒,在早春即可怒放,它与松、竹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人们画梅,主要是表现它那种不畏严寒、经霜傲雪的独特个性。梅,迎寒而开,美丽绝俗,是坚忍不拔的人格象征。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