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奔月发源地在南阳
中国科技馆
"嫦娥奔月"发源地在南阳
时光如梭,中国第一颗月球卫星"嫦娥一号"在2009年实现了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夙愿,那么千古流传的"嫦娥奔月"神话故事究竟始于何时?仲秋起源于地那里?我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秘密--嫦娥奔月源于南阳、仲秋起源地在南阳。
天蝎配天蝎
你惊诧了吗?且听法制视界慢慢释放隐藏:这,就是从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从丰富的南阳汉画像石及流传在南阳的神话故事中寻的答案。
"嫦娥奔月"神话源自于古人对星辰的崇拜,并逐渐衍生出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汉代南阳人(被称之为"科圣")的张衡在其天文著作《灵宪》中说:"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又说:"月者,阴精之宗。积而成兽,像兔"。实际上是古人发现了月亮上的高山和枯
海所形成的阴影,于是就把它形象为蟾蜍或玉兔,并与其它神话附会在一起变
成美丽的神话故事,汉代南阳人又根据这个神话创作了一幅幅生动的汉画像石"嫦娥奔月"。
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
据中国著名神话大师袁珂考证,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大体产生在春秋战国
时期。现存文献中最早提到嫦娥神话和月中蟾蜍的是汉初《淮南子》。《淮南子"览冥》云:"…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淮南子.精神训"云:"日中有骏乌,月中有蟾蜍。"《淮南子》成编于淮南王及其门人之手,淮南国建殖于楚国故地,刘安又长于楚地,嫦娥窃药奔月神话可能由楚人发端、造说出
来的。屈原在《楚辞·天问》中的"…而顾菟在腹?"是最早提到月中玉兔神话的。
居"汉水之北"的南阳属楚,楚始都于淅川的丹阳,是楚文化的发源地。河
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楚国史》载"荆楚北从今河南南部…而西周之前文献所
北京公积金贷款指的'荆楚'当在今河南南阳盆地至江汉平原一带"。又据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考证,屈原被流放在"汉水之北",其"《楚辞》地名考"曰:"谓屈原居汉北,《九歌》、《抽思》诸篇,作于南阳丹析之间…。"
如此看来,历史文献记载与南阳汉画像石所表现的"嫦娥奔月"是应合的,"嫦娥奔月"神话故事应该与地处中原的南阳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
民俗学家张振犁说:"中原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基础"。中原
是中国汉族神话产生和流传的典型地区之一,充满中原泥土芳香的南阳神话则人质 杨宗纬
为中原神话的重要组成部分。南阳桐柏山的"盘古开天"、"大禹治水"和邓州的"夸父逐日"等系列神话,直到从天体神话中演绎出来的"牛郎织女"传说为结束,可以看出南阳古老神话之魅力、南阳文化之深厚。
神话是产生于原始社会而世代传承的口头语言艺术,是古人对自然力斗争
和对理想追求的表现形式。高尔基说:"一般说来,神话乃是自然现象,对自然的斗争,以及社会生活在广大的艺术概括中的反映。"这就说明了神话的产生,也是基于现实生活,而并不是完全出于人类头脑的空想。由此可见,神话一般
都与地方风物相粘连,使人们从感情上或直观的感受上都认为这个故事是在这
里产生的,是真切可信的。或与当地的社会生活相结合,更让人们觉得亲近、
可信,并广为流传。
关于嫦娥的神话在南阳流传广泛,版本也较多。据重庆出版社2006年《山海经》中"中山经·南阳明刻本插图"文载:南阳的地理方位大体在今日的河南
境内的南阳地区,以及环绕南阳地区北面和东面的伏牛山。据传,伏牛山原本
为嫦娥耕地的一头神牛。因逃避王母娘娘捉拿,逃到人间钻入地下变成了伏牛
山山脉。当地流传的嫦娥、后羿射日故事,都十分同情嫦娥的遭遇。另据海燕
出版社1997年《民间神话》所载"嫦娥与神牛":嫦娥的家在河南西部…。位于河南西部、伏牛山南麓的南召县至今仍流传着这个生活气息很浓的神话:嫦娥
在奔月之前,她家养了一头大黑牛,有个神仙去赴王母的蟠桃宴,便把大黑牛
骗到天宫,献给了王母娘娘。有一天,嫦娥去天宫借牛耕地,王母娘娘不同意,大黑牛便偷偷回到月宫,由此被王母娘娘打入东海受苦。嫦娥疼爱大黑牛,便
派癞蛤蟆精把大黑牛搭救出东海。王母娘娘知道后大怒,又派神兵天将前往捉拿,大黑牛无处躲藏,一头钻进了一个地洞,被天将封在里边,大黑牛顺着地
洞走了八百里也不见出口。大黑牛只好越变越大,但始终没有撑破地皮钻出来。从此,平地隆起一座八百里伏牛山。后来,大黑牛变成了铁牛,它的角露在了
南召县东部。后人建"铁牛庙"祭祀,并产生了"吃南阳,屙陕西"的俗语。至今,南召县皇后乡分水岭处有一状似牛角的铁质园锥体露出地面一尺多,并现存"铁
牛庙"。《明嘉靖南阳府志》也载有"南召县祀典":铁牛庙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其地有铁类牛头角。
嫦娥,也叫姮娥,原为天上神女。那么,嫦娥又怎么变成羿的妻子呢?在一般的神话中,羿领帝命射日时将嫦娥带到了人间。但在羿射日的神话中,很少有嫦娥的出现。
古人对太阳象对月亮一样,产生了一系列的想象。当久旱无雨,炎热的太阳烘烤大地的时候,古人从直观的感受出发,认为给人类带来旱灾的是那东出西落的太阳,并把它们视为"乌"(鸟),而且是十个。于是,有关羿射十日的神话就此在民间广泛流传开了。《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汤谷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又"羿射十日,中其九乌,皆死,堕羽翼"。张衡《灵宪》也载"日者,阳精之宗,积而成乌,象乌皆有三趾"。这里的三足乌实际上是太阳黑子的形象,由于古人心理上对太阳的崇拜,经过神话传说,太阳便被物化成了乌,很自然乌也成了太阳的载体。在南阳汉画像石中不仅有着"嫦娥奔月"、蟾蜍、玉兔的形象,而且出现大量关于三足乌、阳乌及羿射日等天文图象,民间流传的相关神话故事更是充满了美丽而动人的彩。
"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羿喉中箭"等神话在南阳广为流传。其中流传在桐柏山的"嫦娥下凡"神话故事,形象而又生动地将嫦娥与羿结合在一起:传说有一年,太阳神的十个儿子一起出现在天上,烤得
大地火燎一般。老天爷便派射手羿去吓吓十个太阳。羿为了老百姓,连射了九个太阳,太阳落地后,现出了的九只乌鸦原形。羿因为射太阳用力过度,没有力气回天宫了。老天爷也怪他射杀九个太阳,无法问太阳神交待,便不让他回去了。王母娘娘可怜羿,便叫仙女嫦娥下凡与羿配为夫妻。
这个神话故事原载于海燕出版社1997年《民间神话》,其中所提到的"三条腿的九只乌鸦"在南阳汉画像中得到了证实。此外,在南阳一带过春节时有一种独特的民间习俗叫"拉天灯",习俗内容原是为了驱赶由太阳变的九头鸟。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三大民俗节日之一,与嫦娥奔月神话传说的关系犹为密切。南北朝南阳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载,荆楚故地还传承着八月丰年祭--秋社的习俗:秋分以牲祠社,其供帐盛于仲秋之月。北宋时期,在南阳邓州任知州
娶妻当娶阴丽华的范仲淹曾有"中元夜百花洲作"见证仲秋之盛:南阳太守清狂发,未到仲秋先赏月,
南阳古称宛,位于中原西南部,北靠伏牛山,东有桐柏山,西依秦岭,南临汉江,是古代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是辐射南北东西的重要交通枢纽。南阳不仅是楚文化的发源地,在汉代还有着"南都"、"帝乡"之称,是南北文化、科技发展交汇地,多种文化因子碰撞,产生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天文学家张衡的诞生、大量表现深邃太空及民俗文化的汉画像石,应合了"嫦娥奔月"神话的形成与起源。优越的地理条件,完全可以使这个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传向天南海北,名扬天下。所以,仲秋节伴随月圆又到了人间了,嫦娥也依然怀抱玉兔归来南阳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