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雨霖铃》写作背景
柳永《雨霖铃》写作背景
导语:对于柳永的《雨霖铃》,同学们了解多少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柳永《雨霖铃》相关知识,供各位参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柳永《雨霖铃》写作背景
《雨霖铃》是柳永离开京城时所写。柳永因作词忤仁宗遂“失意无俚,流连坊曲”为歌伶乐伎撰写曲子词。此词为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倾吐深深的离愁时,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柳永《雨霖铃》原作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好景 一作:美景)
柳永《雨霖铃》教案
教学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尽情铺写的表现手法。
2、难点: 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
教学时数
360win10升级助手
2课时 沁园春 长沙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用红檀木制成,于唱歌时打拍子用的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最早的琵琶不是专门用来当乐器演奏了。而是类似战鼓那样在作战的时候激励士气的。铁绰板估计也是金属制品,像快板)唱‘大江东去’。”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首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 (板书)
二、作者简介:
提及柳永,大家也许不像对苏轼那样熟悉,但他的两句名句早已广为传诵。(提问、启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 (约987——约1053年),北宋婉约词代表。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即开封)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
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潦倒一生,功名不扬。
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有《乐章集》问世。
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音律和谐,美妙动听,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慢词的名称从“慢曲子”而来,指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更曲折婉转悠扬动听。)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大都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
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本词是柳永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板书:(1)名字:柳永、柳三变、柳七、柳屯田。 (2)特点:精通音律,擅长词曲,创制慢词,贴近市民,“变一代词风”。 (3)影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4)作品:《乐章集》。
三、解题:
《雨霖铃》原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凄雨沥沥,风雨吹打皇鸾的金铃上 。玄宗触景生情,甚是思念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作者在填这首词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更觉得痛苦万状。所以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写与一位红颜知己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雨霖铃”属于词牌名。一般词的题目由两部分组成,即词牌名和词题,当然也有单有词牌名作题目的,如虞美人、声声慢等。本词属于长调、慢词。
四、预习:
1.作者写了哪些景物?(蝉、长亭、雨、兰舟、烟波、云气)收获之秋
2.哪些句子抒写了作者的感情?
3、这首词是按什么顺序写离别之情的?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的层次应如何划分?
明确:别前、别时、别后。(板书)离别前: 勾勒环境 离别时: 描写情态 离别后: 刻画心理
五、朗读:
1、师读: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哀婉、悲伤、凄清。 (板书)
2、指导诵读。
我们讲过诗词诵读要把握的几个要点,首先要读准字音;其次要读出节奏,宋词不比唐诗那样整齐划一,每句是不同的。再注意韵脚的读法,要短促而清晰; 带领学生试读一遍,划分节奏。
最重要的要读出感情,刚才大家已经感受到了,现在就试读一遍,自己体会体会。
学生自由朗读——指明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六、赏析:相信梦想的力量
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写他要离开汴京(今开封)去各地飘泊时和他的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情景交融、虚实相济。鉴赏时注意词中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哪些是情景和说?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逐句赏析上片 (学生朗读、体会、讨论后分组发言,教师纠正)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字词: “寒蝉”:透出凉凉的秋意。 “凄切”之声令人感到凄凉冷落。
养羊场
对:面对 “骤雨初歇”:一场秋雨刚刚停歇
(2)~~~寒蝉凄凉急促地叫着,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急雨刚刚停歇 。
(3)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
——写景。写别时景。点明了季节(秋季)、时间(傍晚)、地点(长亭)和事件(送别)。开首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爱,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萧瑟)。
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4)分析: 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酿造出足以触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
2、“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
“都门”是指汴京门外。 “帐饮”是说搭起帐篷请行人吃酒,古人离别饯行离不开酒。“无绪”是当时心情不好,没有兴致的表现。
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在京城门外,情人临时搭起帐篷,设宴饯行,然而离人心情不好,食之无味。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
“留恋处,兰舟催发”, 正当二人难分难舍之时,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留恋之情深,是多么依依不舍。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不难想象画面中的人物泪眼朦胧,难以割舍,不忍放手。
~~在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却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人已催着出发。。
东北财经大学分数线这两句是写别时人:不忍别又不能不别。
心情:痛苦、无奈、恋恋不舍。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无力而有意的手握在一起,无神而有情的眼互相凝视,纵有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白描手法,寥寥数语便把情人间那种缠绵眷恋之情,无可奈何之意维妙维肖地表达出来了。柳永是描写离别之情的高手,他特别擅长通过这种看似简单平凡的词句来传达真挚感人的情怀。
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让我们看到了哀婉缠绵、无比依恋、难舍难分的离别场面。而达到的艺术效果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感情:缠绵眷恋、无可奈何。
后来传奇戏曲中常有这样一句唱词:“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语出于此,然却不如柳词凝炼有力。词人“竟无语凝噎。”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1)这里的“念”字用得特别好,“想”之意。承上启下,表明是设想离别后的情景,是他的内心独白。离别后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