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宝学习宋朝婉约派词风的收获
婉约词
一、“庶使西园英哲,用资羽盖之欢,南国婵娟,休唱莲舟之引”——婉约词的源起
词之源起,原只是在隋唐间配合当时流行的音乐而演唱的歌词。当时流行的乐曲叫做宴乐(也可写作燕乐),是结合了中原六朝时的清乐、隋唐间传入的胡乐和民间宗教的法曲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流行乐曲,早期只流行于市井之间。因为歌词的文字不够典雅,不被士大夫所重视,也没有人为之刊刻流传,所以这些歌曲的曲词大多已湮没无传。直到晚清时,有一位王道士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穴中发现了大批手写的卷子,人们才知道原来隋唐间早有这些歌曲的曲子词。至于五代以来被士大夫所喜爱的一册最早的词集,则是后蜀赵崇祚所编的《花间集》。在这本词集前有一篇序文,是当日一位词人欧阳炯所撰写的。他说这册词集编写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了“庶使西园英哲,用资羽盖之欢,南国婵娟,休唱莲舟之引”而已,可见这册词集原只不过是供给诗人文这种语言环境,所以《花间集》中所选录的大多是一些叙写美女与爱情的相思怨别之词,也就是后来被称为婉约之作的一些小词
二、“伫倚危楼风细细”与“大江东去”——婉约与豪放之别
阿根廷旅游
将词分为婉约与豪放二种风格,盖始于明代张绝之之《诗余图谱》。婉约派词侧重表现男女私情、个人哀乐等阴柔情感和柔美景物,范围较窄,更具私人彩。如: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踏黯生天际。草烟光残照里。——《蝶恋花》柳永。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温庭筠《菩萨蛮》。
豪放派词侧重表现词家的社会活动和思想抱负之类阳刚题材,范围较宽,更多社会意义。前者的贡献更多在创体,创调和词艺的发明与积累上。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东坡《赤壁怀古》。但社会巨变也使部分婉约词家把视域扩展至社会现实,偶取豪放词家常写的题材。豪放派的贡献主要是把久困绮罗香泽的词体解放出来,应用于丰富多变的社会生活,既谙儿女私情,更显风云气概。如:
薄荷叶的功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三、“艳歌小词可罢之”到“意尽而情不尽”——婉约词的发展
在中国儒家思想所形成的文学传统中,则以为诗应该是言志的,文应该是载道的,像这些只写美女与爱情的小词,当然不合于传统衡量诗文之标准。传统的文学观念中,诗旨和词旨是不同的,诗重“言志”,词讲“言情”,由此出发,诗境和词境、诗言和词言也都表现出明显的不同,诗境阔,它着眼于写自然之境,而词境幽,它侧重于写内心之境;诗言重炼字,讲究诗眼的锤炼,而词言重炼句,讲究句子的精微描绘。因此宋代的一些笔记中,就记载了不少当时士大夫们对于应不应该写作这种小词的困惑。
如魏泰的《东轩笔录》就曾记载说:“王荆公初为参知政事,间日因阅读元献公(晏殊)小词而笑曰:‘为宰相而作小词,可乎?”释惠洪《冷斋夜话》也曾记载着法云秀劝黄庭坚的话,说:“诗多作无害,艳歌小词可罢之。”可见当时士大夫对于这种小词的意义与价值原是存在着不少困惑的。但奇妙的是,后来的一些读者却在这些小词中体会出了不少深远幽微的意蕴。早在北宋时代的李之仪,在其《跋吴思道小词》一文中,便曾提出说小词之佳者“自有一种妙处”,往往“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这种“妙处”,逐浙被后世词学家所认知。
棒球漫画
小学英语老师最著名的就是乾嘉时代的学者张惠言在他所编的《词选·序》中所说的一段话:“其缘情造端,
兴在他所编的《词选·序》中所说的一段话:“其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盖诗之比兴,变风之义,骚人之歌,则近之矣。”但张惠言用比兴来解说小词的做法,却受到了后人不少讥评。
晚清的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便曾以为张氏的比兴之说是“深文罗织”。但小词中确实有一种深隐幽微的意蕴,可以引起读者许多丰富的言外之联想。王国维自己就也曾以为南唐中主李璟的《摊破浣溪沙》词之开端的“菡萏香销翠叶残”数句,有《离骚》的““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于是王国维就提出了“境界”之说,以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宋代婉约词的发展是一个曲终奏雅的过程,它以脱离社会教化为始点,几经曲折变化,最终又回到儒家正统的“诗教说”的轨道上。在此过程中,词也便由一种生动活泼、充实饱满、真率质朴的颇具民间风味的文学样式演化为一种典雅静谧、高远绵邈、隽淡脱俗的纯文人吟唱的文体。于是,词由外放而趋内敛,由追求抒情上的淋漓尽致而变为崇尚思深味厚、曲折幽深的境界,事实上,正是理学的介入与词学自身发展的趋势造就了真正的“文人雅词”。
然而,在宋婉约词日趋精美的同时,随着创作上的约束日趋增多,其表现天地也日益缩小。这种曲高和寡的发展趋势必然使后来者难以为继,于是,宋词便在元人的铁蹄声中,带着它那美丽的风姿向尽头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