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考点知识练习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公司元旦晚会主持词
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_________。孔君平_________,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_________。孔_____曰:“_________________。”儿应声答日:“_______________。”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人家中一个九岁男孩的故事。(______)
②文中的“果”字是“果然”的意思。(______)
③文中的“夫子”是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______)
④文中的“家禽”和我们现在生活中所说的“家禽”意思相同。(______)
⑤文中的“儿”是指杨氏之子。(______)
[3]短文的第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儿应声答曰”中的“应声”反映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认为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同义词2.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滥(làn)竽(yú)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lǐn)食(sì)以数百人。
宣王死,愍(mǐ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滥竽:不会吹竽。竽,一种古代乐器。
②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
③说:通“悦”,喜欢。
④廪食以数百人:拿数百人的口粮来供养他们。廪,粮仓。食,供养。
⑤愍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
[1]下列语句翻译是否正确,正确打“√”,错误打“×”。
(1)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______)
(2)宣王说之:宣王对南郭处士说。(______)手相分析图
[2]宣王时,南郭处士能为王吹竽的原因是_____,愍王时,南郭处士逃走的原因是________。(请用原文回答)
[3]“滥竽充数”本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现在我们常用这个成语来讽刺那些____________的人。
3. 小古文阅读。
陈晋之读书法①
读书惟在牢记,则日见进益。陈晋之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后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者。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②数千言。初若可喜,然旋读旋忘,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③,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贤④良为得法⑤云。⑥
(注释)①本文选自《扪虱新话》,题目为编者自拟。陈晋之:人名。②诵:背诵,这里
是读的意思。③癖:毛病。④陈贤:对陈晋之的美称。⑤良为得法:甚得读书之道。⑥云:语气词。
[1]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只画一处)
所 谓 日 计 不 足 岁 计 有 余 者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岁计有余者  岁:_____________
(2)然旋读旋忘  旋:_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是用什么事例来证明陈晋之“良为得法”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从这个故事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课内阅读。
水培富贵竹
古人谈读书(节选)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①(有志则   _______;)②(有识则__________,__________,)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③(有恒者则__________。)此三者缺一不可。
[1]把选段内容补充完整。
[2]这段话是_____说的,他的观点是读书要“三有”,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有识”这一观点,作者列举了两个反面例子“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  )”中句子的意思。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言文阅读。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日:“_________________。”儿应声答日:“_________________。”
[1]解释下面的字。
(1)甚聪惠    甚:_______  惠:______________
(2)乃呼儿出  乃:_______
(3)孔君平诣其父  诣:________
施工成本分析[2]请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恰当停顿。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
[3]将原文补充完整,并说说你喜欢孔君平的话还是喜欢杨氏之子的话,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读《自相矛盾》,回答问题。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众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先解释句中加点字,再解释句子意思。
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誉:_______________ 陷: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或: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可同世而立
立: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3]“利”的意思有:①好处,利益;②锋利,锐利(跟“钝”相对);③利润或利息;④胜利,指赢的一方;⑤顺利,便利。
本文中“吾矛之利”的“利”是第______的意思;“出师不利”的“利”是第_____的意思;“坐收渔翁之利”的“利”是第_______的意思。
[4]请用“自相矛盾”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推销你的矛和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小古文阅读。
引婴投江
有过①于江上者,见人方②引③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④,曰:“此其父善⑤游!”
(注释)①过:经过。②方:正。③引:拉着。④故:缘故。⑤善:擅长、善于。
[1]“有过于江上者”看到了一件什么事?用“ ”在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2]“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的理由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这则寓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领的获得既要靠自己,也要靠先天的遗传。
B.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不同或环境不同,处理问题的方法也要随之改变,要因人因事而异。
C.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
8.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选自刘向《新序·杂事五》
[1]“叶公好龙”中的“好”应读作“_____”,意思是“_____”。
[2]叶公是怎么“好龙”的?请用“  ”画出相关语句。
[3]从“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无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个故事讽刺了    。
A.像叶公这样喜欢像“龙”而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东西的人
B.像叶公这样胆小如鼠的人
C.像叶公这样心口不一,嘴上说喜欢某事物,但并不是真的喜欢的人
9. 小古文阅读。
草书大王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②也。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⑤其侄曰:“汝胡⑥不早问,致余忘之。”
(注)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得到佳句。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诟:责骂。⑥胡:为什么。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好:__________ 使:__________ 执: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的意思。
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时流辈皆讥笑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用文中的句子回答)幼儿园值班制度
[4]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文言文阅读。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①契②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③乎!
(《吕氏春秋·察今》)
注①遽:急忙,立刻。②契:用刀刻(记号)。③惑:愚蠢,糊涂。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