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免费时间2021元旦      第三课《心灵的慰藉》 教案
      课程题目:  心灵的慰藉
      教学目的:1)理解在宗教盛行的历史时期,宗教对美术创作产生的影响。
                2)宗教美术作品对人的精神影响和作用。
                3)了解东西方一些有代表性的宗教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宗教美术的文化内涵以及对人的心灵的慰藉作用。
      教学模式:引导式教学。
      教学用具与媒体:多媒体播放工具、美术教科书图片。
李白登黄鹤楼的三首诗      教学过程与实间分配:
1、  导入(5/):
教师提问:
三泉映月a看视频。一听这音乐,大家就知道是《西游记》,谁来说说《西游记》讲了一件什么事?
是的,西游记讲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
那么为什么他们要历经千辛万苦去取经呢?
因为在那时宗教对于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人们信仰他,祈求他,希望神佛能替他们解决那些他们家自己无法解决的事。寄予他们心灵的慰藉。
板书课题。
教师节的演讲稿b中国的主流宗教是什么?(佛教)
佛教的产生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时古印度的一个小国。释迦摩尼的母亲一天晚上梦见一头通体发光的六齿白象飞进了她体内,因此受孕。而后在腋下诞生一个婴儿,就是后来的释迦摩尼,佛教的创始人。
佛教的教义讲求转世轮回说,教化人们一心行善,默默的接受人世间一切苦难,来世便会有好的结果,过上好的生活。
两汉传入,魏晋得到大发展。从此过去的中原乐土深陷于无尽的战火动乱之中,百姓困苦、礼乐废驰,晚上睡去不知道自己还有无可能吃到明天的早餐。这时主张业报轮回的佛教正好派上了用场,因果循还的教理恰符合当时人们今生为苦,冀望来世的生活体验,而“普渡众生、慈悲为怀”为受苦而绝望的汉族百姓提供了心里慰藉。
碰巧,当时的少民政权的皇帝们也苦于汉族民众的反抗意识太强,宣扬佛教正可以让汉族百姓傻乎乎地觉得以后可以到来世讨说法,而不再纠缠于今生中的得失,这当然有利于他们的统治。以此为契机,佛教大传的世俗条件均已具备,终于要迎来他在中国传法的“黄金时代”了。
c今天我们就着重来讲讲佛教艺术。
2、新授
a、一提到佛教,同学们首先想到什么?(少林寺、敦煌壁画、飞天、佛的故事等)。
b、佛本生故事(出示图)书P27
  故事、鉴赏
粗野狂放的画风,深刻含蓄的寓意,是佛本生壁画的一大特点。表现佛的壮烈的善举。还有很多同样类型的佛本生故事,同学们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来共同分享。 
佛教飞天 
飞天是佛教中被称为香音之神的能奏乐、善飞舞、满身异香而美丽的菩萨。飞天壁画是佛教美术中最具有艺术特的作品。
印度原始飞天图像时腾云驾雾的形式,早期的飞天照搬了这一形式。
飞天在我国本土化以后逐渐改变了这一形式,变成满身缠着优美的丝带凌空飞舞的形式。这也印证了丝绸之路上的丝绸,非常的唯美。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飞天比较轻巧,而到了唐代,飞天造型就比较肥胖,与当时主流审美特征有关。
c 这是敦煌莫高窟里的壁画。
  为什么要大规模的兴建石窟?
佛教注重个人的体悟,而石窟最初就是佛教徒供养佛像,打坐静思的地方,后来才逐渐演变成各种其他形制。佛教信徒也把开凿石窟作为一种善业。于是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以很大的热情来开凿石窟。
d提问,中国四大佛教石窟? 
除了敦煌莫高窟,还有什么?
麦积山石窟      洛阳龙门石窟      大同云冈石窟
d  鉴赏佛像
 1、云冈第20窟石刻“露天大佛”(北魏)形象特征:唇厚鼻隆,丰硕健壮,袈裟偏袒右肩紧贴身体,衣纹泥条折襞。(受北魏拓跋氏审美风格的影响,带有明显的印度造像特征。)
 2麦积山石窟第131窟泥塑“佛像”(北魏)形象特征:清瘦俊逸,褒衣博带衮服样式,衣纹呈阶梯褶纹状。(北魏孝文帝推行政治体制改革,造像受南朝士大夫瘦骨清相审美观念影响。世俗审美改变异域的造像面貌)。
 3、龙门石窟第20窟“卢舍那大佛”(唐代)形象特征:
  位置排列:以主尊卢舍那佛为中心,左右为迦叶、阿难(罗汉);文殊、普贤(菩萨);二天王、力士。这一组关系也是人间统治者统治秩序的概括与折射。
  卢舍那佛形象特征与艺术价值:面相较短,头上肉髻蓬松如发髻;面容神情恬静、慈祥和善善,给人以睿智、宽博、高贵、庄严的印象,具有伟大的气度。作者通过整体比例、五官位置的权衡和雕造技法上对明暗、光影效果恰当处理,使之从千万件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超越宗教界局限成为盛唐时代的精神写照。
是龙门石窟开凿规模最大的佛像。那么,这尊大佛究竟是谁建造的,它又有着什么样的传奇故事呢?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区以南13公里伊河两岸的山崖上,在西南部山腰,有一座巨
大的摩崖像龛,它南北宽约36米,东西进深40.70米。佛龛的正壁上,便是龙门石窟最大的佛像,通高17.4米,头高4米,光是一只耳朵就将近两米,这尊佛像便是卢舍那大佛。 
    和其他的佛像相比,巨大的卢舍那佛像面相丰满圆润,眉若新月,双目宁静含蓄,嘴角内陷,略作微笑,神态庄严又不失慈祥。 
    在卢舍那大佛的须弥座两侧,有两处题记,北侧的题记这样写道:河洛上都龙门山之阳大卢舍那佛龛……大唐高宗天皇大地之所建也。 
    由此题记可知,大卢舍那佛像龛是唐高宗皇帝下旨所建。唐高宗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公元649年,李世民去世,22岁的李治即位,成为了唐朝的第三位皇帝,而他的妻子正是中国著名的一代女皇?——武则天。 
      卢舍那大佛的建成,和武则天在唐朝的政治地位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大佛建成后,唐高宗还在附近修建了大奉先寺,直到宋元时期,该寺仍然香火不断。历经风雨,虽然现在大奉先寺已经消失了,但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依旧带着永恒的微笑,面对着世人。 
在龙门西山的半山崖上,有一个露天摩崖大佛龛,名叫奉先寺,寺里的主像是卢舍那大佛
的坐像。这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尊佛像,通高五丈一尺多,单耳朵就长达五尺七寸。卢舍那是西天如来佛的报身像,也就是“光明普照”的意思,可是洛阳的老百姓却把这尊像叫成“武则天像”,这是什么原因呢?据龙门山一带的
  众说,卢舍那大佛就是以武则天为模特雕塑的。
  传说,有一年唐高宗和皇后武则天居住在东都洛阳的皇宫中。有一天清晨,武则天正在梳妆。唐高宗在一旁夸赞道:“梓童(皇帝对后妃的爱称)相貌端正,雍容华贵,有菩萨之仪态。”
  武则天听了这话,心里暗暗高兴。她灵机一动,立刻抹开了眼泪。高宗吃惊地说:“梓童为何如此悲伤?”
  武则天抽泣着说:“眼前纵有千般好,百年之后还是一堆枯骨,有谁知道我的模样?”高宗说:“这有何难?孤命画工为梓童作幅精美的画像。”武则天撒娇说:“画像虽好,只是薄薄一纸,不能流传千年。”这下子,高宗可作难了,想了半天想不出门道,只得问武则天:“依卿之见?”
  武则天嫣然一笑说:“陛下说妾有菩萨之相,何不在龙门山上开窟造像?”
  唐高宗恍然大悟,说:“这有何难!”于是一面命画工为武则天画像,一面命人在龙门西山半崖上开凿九间房大的露天佛龛,取名奉先寺。准备工作就绪后,高宗命人选拔技术高超的石匠,按武则天的画像雕凿了一座大佛像。为了把这座像雕得更精美,流芳百世,武则天还捐助了两万贯脂粉费。
  大佛像塑好后,命名为卢舍那大佛,卢舍那梵语是光明普照的意思,武则天为自己造字取名为“照(音)”,其意为“日月当空”,也是光明普照的意思。因此,这尊像不但形态像武则天,连名字的含意也完全一样。当地老百姓说不惯“卢舍那”这个词眼,干脆就把它叫作“武则天像”。直到今天,龙门街上的老百姓还是这个叫法。
常州恐龙园门票多少钱e书P28鉴赏造型变化
3、本课总结(2):
龙门石窟在哪无论怎样,宗教是精神寄托,佛教造像则是这种寄托的载体,而且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宗教是人们解决生命中一切痛苦的唯一法宝,是进行心灵慰藉的唯一精神支柱。正是由于
宗教的强大的精神作用,也被统治者作为统治国家的一个重要手段。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外国的宗教又是怎样影响美术的,我们下节课继续来讲。
             
佛教造像随着佛教的流变以及社会风尚,观念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历史风貌造像,因佛教从印度传入不久,仍受着犍陀罗艺术的深刻影响,其佛造造像的面容为高鼻通额,薄唇卷发,呈印度人的形象,其服饰为薄衣贴体,或身着通肩大衣,盖在两肩,且随着身的起伏形成若干平行弧线,领口处的披巾自胸前披问肩后;或身着偏祖右肩式服饰,即衣服从左肩斜披而下,裸露右胸和右肩,这些都是印度犍陀罗艺术的特征。这一时期的造像,在雕凿上粗放豪迈,刻工刚劲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