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卷及答案(9)
谦虚的意思一、选择题
1.在封建时代,农民为反抗统治者的残暴压迫和剥削,不断奋起斗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
A.国人B.黄中起义C.陈胜、吴广起义D.楚汉之争
2.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在民族心理上,以往的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可见孝文帝改革
A.实现了南北统一B.维护了社会C.促进了民族交融D.增强了北魏实力3.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迅速,其原因包括
①南方统治者整顿赋税制度②大量北方人口南迁③南方育种施肥技术得到改进④铁制农具的推广
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4.下列政权定都洛阳的是()
①西汉②东汉③魏国④西晋⑤东晋
A.①④⑤B.③④⑤C.②③④D.①③⑤
5.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关于三国鼎立的历史,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进行决战
B.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C.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D.230年,孙权派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6.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世界著名的两大石窟。石窟的雕造吸收了哪一教派的艺术
A.伊斯兰教
B.儒家思想
C.佛教
D.道教
7.学习历史需要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历史结论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下列表述属于历史史实的是()
A.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B.《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C.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D.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8.东汉中期以后,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外戚和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这种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这段材料反映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
A.原因B.经过C.特点D.影响
9.下表是北魏孝文帝将鲜卑贵族改为汉姓的情况
据上表和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此举的目的是
A.加速姓氏改革,便于统治B.方便鲜卑与汉的联系
C.弱化胡汉界限,强化等级D.促进对汉文化的认同
10.以下关于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与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有关
B.这一政策具有轻徭薄赋、勤俭惠民的特点
C.到汉武帝时代这一政策都仍然得到推行
D.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使汉初经济得以恢复
11.福建省东山县海域发现了1件人类遗骨右侧肱骨残段,该化石由东山县博物馆馆长陈立于1987年1月21日发现,后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尤玉柱、张振标鉴定,命名为“东山人”。材料说明研究远古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是()A.科学推断B.史籍记载C.化石D.DNA检测
12.现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烧毁,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
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百家争鸣B.焚书坑儒C.中央集权D.商鞅变法
13.复旦大学校训出自中国某部典籍中的名句:“博闻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部典籍是()
A.《韩非子》B.《论语》C.《道德经》D.《墨子》
14.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反映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A.弱肉强食B.国家的数量越来越少C.逐渐趋于统一
D.适者生存
15.思想家孟子曾提出“春秋无义战”的观点,“无义战”的评价说明这一时期战争的实质是()
A.为满足奴隶主掠夺土地、人口和财产的私欲
B.客观上促进了国家统一的进程龙门石窟在哪
C.不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
D.奴隶反抗奴隶主阶级的暴政
16.成语“钟鸣鼎食”的原意是,吃饭的时候,击打“钟”来奏乐,餐桌上排列很多“鼎”。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贵族之家的豪奢生活。该成语中的“鼎”是()
A.音乐器材B.饮食器具C.盛水器皿D.装饰用品
17.根据所学知识补全下图的朝代更替表()
A.西周、春秋    B.春秋、战国    C.西周、东周    D.东周、战国中国空军进行曲
18.神话传说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以下神话传说可以推测出距今五六千年前
A.炎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华夏族B.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C.原始农业和定居生活的兴起D.炎帝和黄帝统一了黄河流域
19.下列能够反映我国黄河流域半坡人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20.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下列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相关的选项是
①法家韩非的思想②秦朝最高统治者为皇帝③秦朝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地方建立郡县制④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材料二:“治理国家要以德来感化人民。”“学习要反复温习,要有恒心,要坚持不懈。”
﹣﹣《论语》材料三:……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请回答:
(1)材料一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春秋战国时期哪个学派的观点?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是什么?
(2)指出材料二中孔子的政治主张和学习方法分别是什么?并用最简练的语言指出孔子的历史地位。
(3)根据材料三,请问现代化治国的方略是什么?
(4)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22.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材料二:
材料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李白盛赞的“秦王”是谁?“扫六合”指的是什么事件?
(2)依据材料二两幅图片所示,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两项重要措施是什么?
(3)依据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创立的政治制度的名称?
(4)材料三是一幅与秦朝有关的想象图,它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次事件爆发的时间地点是什么?
(5)请写出这次事件的领导者以及口号?
(6)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从秦帝国的兴亡史中,你得到哪些启发?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是时天子问奴降者(投降的人),皆言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向匈奴,无与共击之(匈奴)。汉方欲事灭胡(匈奴),闻此言,因欲通使(月氏)。道必更(经过)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史记・大宛列传》材料二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较早进行改革的皇帝,他在公元496年,领头把复拓跋改为元,从此他的姓名就成了元宏。其他如独孤氏政姓为刘,步六孤氏政姓为陆。当时鲜卑族改姓一百多个。
——摘编自中新网材料三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明整合为一体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虽然历经战乱与分裂,但这文明的完整性、延续性从未被打破。这种完整性、廷续性成了中华文明稳定发展的原因。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招募到的出使月氏的人物是谁?派此人出使的目的是什么?他的出使有何意义?
(2)材料二反映了北魏孝文帝实行的哪一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这场改革有何历史作用?
(3)据材料三指出中华文明稳定发展的原因。
24.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经统计正式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男神英语怎么说
材料一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举世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称鲜卑语为“北语”,称汉语为“正音”。孝文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材料三下图是少数民族传入内地的坐具和二胡。
全运会奖牌榜2021
(1)据材料一,你推论修建长城的是哪一个“皇帝”?他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依据材料谈谈你对修长城的看法。
(2)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改革对发展的积极作用。
古诗文朗诵(3)观察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同民族的交流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