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议论文素材:关于“积累”的典型论据
袁枚积累语言
——积累的“数量”是创作“质量”的保证
清代的袁枚十分注重积累语言 , 他许多的好词佳句都是从村夫僧人那里得到的。有一次,在二月梅花盛开的时节,站在梅树下的一个村夫很高兴地对袁枚说:“你看,梅树有了一身花了!”袁枚听了,心想:“这不是诗吗?”他便默默地记下,久久咀嚼,后来就写出了“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的名句。还有一次,一位给袁枚送行的僧人,惋惜地说:“可惜园里梅花正盛开,您带不去!”袁枚吟得“只怜香梅千百树,不得随身带上船”的诗句,一直为人称道。
苏步青的“零布头”
——时间是积累不可缺少的“支出”
我国数学家苏步青教授把会前会后、饭前饭后的时间比喻为零布头,并加以利用。他在参加
江苏理科状元早泄吃什么药五届三次人大会议期间,抓紧空隙时间完成了《仿射学微分几何》的后半部分。他说:“别看时间零碎,分分秒秒的时间好比零布头,只要充分利用,能做不少事情呢。”时间本来是一定的,但是,对于善于利用它的人来说,是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助跑器”。
拿破仑的知识积累
——成功离不开积累
当年叱咤疆场,横扫欧洲大陆的拿破仑,一个给法兰西人民带来无限荣耀,一个向世人发出“在我的里没有‘不可能'”的誓言的“自信家”,早年是何等勤苦地积累。在他于巴黎军校攻读炮兵攻略,学习海军知识时,一直是勤勉地苦学,用心地积累。当室友们吃午餐的时候,拿破仑依旧潜心于对地理、历史和数学的研究并乐此不疲。这一直持续了他整个学习生涯的积累过程,为他今后事业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终于,拿破仑成就了法兰西帝国,而长期的积累则成就了拿破仑,成就了他近似疯狂的自信。
昆山无书
——积累要从点滴开始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大学问家。他生长在江苏昆山,据传说,他从小就如饥似渴地勤奋读书,没有多少年,昆山所能到的书都被他读完了,至今还流传着“昆山无书”的美谈。
顾炎武的著作《日知录.自序》说:“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积三十余年,乃成一编”。他不仅每天读书,而且遇到难题,一定弄懂弄通;发现疑点,更是反复琢磨,直到完全清楚、恰当为止。由于不知疲倦地勤奋学习,顾炎武十多岁时就把一部令人望而生畏的《资治通鉴》读完,并且全部抄了一遍。他一生所读过的书,有好几万卷,可以装满一间屋子。
名人如何积累资料
议论文论据——积累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幸福的童年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每研究一个科学问题,总是事先收集大量资料。他去世后,人们在他书房中发现他亲自摘录的笔记竟达 2.5 万多本。
广州有啥好玩的
列宁为了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曾浏览了数以百计的书籍,其中重点对 148 本书和 49 种刊物上的 232 篇文章认真进行了阅读,作了笔记摘录和批注,写下了 60 多万字的
札记。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批判、吸收,完成了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阶段》的写作。
爱迪生口袋里经常放着一个小笔记本,有时还画上草图,写下一些计算公式,这个笔记本像是爱迪生盛知识的“金碗”,一有空,他就拿出来研究。
清朝蒲松龄为了写《聊斋志异》,就在自己家的道路旁设了茶烟 , “见行者过 , 必强与语 , 搜奇说异 , 随人所知”。日复一日 , 年复一年 , 这种闲聊使作者积累到了广泛的素材 , 才使他写出了这部伟大的书。
我国现代文学家顾颉刚,一生花了很多时间读书,做笔记,读书时独立思考,常把自己的主张批在书上。他积累了近 200 册,使他著述丰硕,享誉国内外。
苏步青说:“近几年来,我在国内连续出版了几本专著,其中有《射影共轭网概论》、《微分几何五讲》(中英文版)、《仿射微分几何》(中英文版,英文版自序),还和刘鼎元副教授合著《计算几何》……最近又编写了《等周问题》、《拓扑学初步》等教材,为中学教师举办讲座。我已经年逾八旬,而且还有一些社会工作,哪有时间搞科研、著书立说
呢?我的办法是见缝插针。……我常常利用零碎的时间,积沙成塔,积少成多。当时外国同行寄来国外最新出版的微分几何新书,我就细读,写了几万字的笔记……”
杰克·伦敦的“笨工夫”
——点滴积累成就事业
杰克·伦敦是美国的小说家,他的学识全是靠自修得来的。他经常把词典和书里的词句抄在小小的纸片上,然后把这些纸片挂在窗帘上、衣架上、柜橱上、床帐上,甚至塞在镜子缝里,以便在刮脸、穿衣、睡觉前后都能随时看一看,记一记。他把一些纸片放在衣兜里,外出参加音乐会、拜访亲友或散步时,抽出空闲的时间念一念。他由于不断地记诵,终于掌握了大量的词语,写起文章来就得心应手了。看来,杰克·伦敦有些笨,但是世界上有什么东西能不经过笨工夫就可以学到的呢。
王充注重积累
——厚积才能薄发
朗读配乐汉代的王充是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是在非常清贫的情况下开始治学的。他的家里很穷,没有钱来买书,于是,他就到洛阳的书店里去读书。读完一本就背一本书,看完一个店里的书就到另一个店里去。他读的书非常多,在《汉书·艺文志》中列出的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等六类书,共 13000 卷,只要当时存世的书,他几乎都一一读过。因此,在他的脑海里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王充从 34 岁开始写《论衡》。为了能够专心致志地著作,他闭门谢客,拒绝一切应酬活动。在他的卧室的窗台书架上,到处放着刀笔和竹木简,一旦有好的想法,就及时地记录下来,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坚持这么做。因此,他为《论衡》这部书积累不少的素材,使得这部巨著得以顺利完成。
果戈里的笔记簿
——创作的成功离不开材料的大量积累
俄国大作家果戈里,曾经很好地利用自己的广泛观察过后悉心记录的笔记簿进行了成功的文学创作。
这位作家的一个习惯就是身边常备一个本子,随时记下一切在社会上观察、体验到的事情。
除了眼见的各种景物外,还有耳闻的各种有意义的话语。在这些记录里,天文地理花鸟虫鱼无所不有,既有多种动植物的名字和它们展示给作家并拨动他心弦的特别之处,也有挂在捕鱼狩猎者口头的俗语和朴实的但是耐人寻味的语言,还记录下了作者对社会、人生和事情的思考。这些记录为果戈里的写作积累了大量的有用的素材,他曾经不无得意地把自己心爱的笔记簿称为“手头的百科辞典”。
马克思的广博涉猎
——广泛的积累非常有用
革命导师马克思,为了动手写《资本论》,阅读了 1500 种以上的书,在书中引用了十几个学科、数百个作者的观点,留下了 100 多本读书笔记。他有极为丰富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法律等社会科学知识,并对文学艺术有极高的修养,海涅、歌德、但丁、巴尔扎克、莎士比亚等作家的作品,他能如数家珍,随口吟诵。他几乎掌握欧洲一切国家的语言,能够用流畅的英语、法语著述立说,对自然科学也有很深的造诣,在他的头脑里积累储存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和资料,这些有益的积累,对成就他的事业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