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州古城历史悠久,是成语典故的鲜活载体
中国民协在发给省民协并淮南市政府《关于命名安徽省淮南市为“中国成语典故之城”的决定》中表示:
“淮南市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是中国成语典故重要源地之一。《淮南子》收入逾千条词条在全国范围内耳熟能详,颇具影响。寿州古城、八公山等文化空间,也留存了大量的成语故事。全城成语文化氛围浓厚,民众参与度、认可度较高。淮南市高度重视成语典故文化的研究和品牌塑造,打造了一系列成语典故文化产品,制订了长期发展规划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相关资料和研究成果丰富,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成语典故文化活动。经考察论证,决定命名淮南市为'中国成语典故之城’。”
学校工作总结淮南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明。中国古代最早的词典《尔雅·释丘》记载:“淮南有州黎丘”。“州黎丘”即今日之淮南八公山。淮河、八公山及淮河之滨、八公山下的寿州古城是淮南的骄傲。淮河是中国南北天然的地理分界线,世界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诞生于淮南;“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见载于绝代奇书《淮南子》,是自然物候的写照,同时充满耐人寻味的哲思。
而以时间纵贯线来分,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八公山,一座时时处处可以对话历史、鲜活如初的寿州古城,一部鸿篇巨制、绝代奇书《淮南子》,承载了厚重的文化积淀,楚风习习,汉韵流响。人们以成语典故为荣,传习不废。淮南,就是这样一座成语典故之城。
写母爱的名言
有雨的诗句
八公山文化积淀厚重,成语典故众多
八公山是一座历史名山、文化名山、地质名山,是蓝星球的生命之源,迄今为止地球上最早的生命体——淮南古生物化石在这里被发现,文化积淀厚重,成语典故众多。细说它的历史,“老当益壮”的廉颇,因奸人诽谤而“一饭三遗矢”,如今埋骨在放牛山下,冢墓巍然,封土高大,贵比王侯;“三千珠履”夸富赵国,“当断不断”而身受屠戮的春申君黄歇长眠于斯,留下深切的历史遗憾,“春申还道三千客,寂寞无人杀李园”的愤懑之情至今引人深思;淮南王刘安与“八公”筑炉炼丹,炼就传承至今的神丹——天下美食豆腐,淮南王刘安服食丹药,白日升天,“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成语故事广为流传,成为常用的汉语。
八公山是寿州古城的天然屏障,是淝水之战的古战场。东晋太元八年(383年)所发生的淝水之战,是一场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相对于其它历史事件,淝水之战衍生出众多成语故事,从“投鞭断流”的豪气干云,到“草木皆兵”的进退失据,还有“风声鹤唳”、“围棋赌墅”等等,在中国文学史及文化史上影响巨大,其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历史故事,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传播最广的成语典故。成语典故的广泛传播,使得淮南地区备受注目,淝水、八公山也因此声名远播。
小小意外寿州古城历史悠久,是成语典故的鲜活载体
淮南市寿州古城是先秦时期淮夷部族的文化中心,古州来国的都城,淮夷人以此为依托与中原夏商王朝进行了两千余年的文明对话。春秋时期,蔡国迁都于此,在淮南延续国祚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淮南成为蔡文化的重要遗存地;战国时期,楚国迁都于寿春,楚文化遗存丰厚,影响深远。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寿州古城伴随历史兴替数千年,“三为都城,六为郡治”,始终是淮南重镇,一方之都会。春申君遭小人暗算留下“门里人”的训诫镌刻在城门之上;淝水之战留下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历史故事,妇孺皆知;“当面鼓,对面锣”的历史故事,一方面表明了秉公办事,一丝不苟的严谨、慎重,另一方面表明了淮南人民“一是一,二是二”直来直去的性格特征;“人心不足蛇吞相”的故事在这里家喻户晓,镌刻在城门之内的石刻告诫人们做人做事必须葆有一颗平常心。
寿县境内有战国时期楚国丞相孙叔敖修建的芍陂(音quebei,今名安丰塘)水利工程,被国际灌排委员会授予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称号。天下循吏第一人孙叔敖一生清廉,不积私财,其死后还留有“优孟衣冠”的成语故事。《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有一个叫孟的杂戏艺人常以谈笑旁敲侧击地劝说楚王。楚相孙叔敖死后,儿子很穷,孟就穿戴了孙叔敖的衣冠去见楚庄王,神态和孙叔敖一模一样。庄王以为孙叔敖复生,让他做宰相。孟以孙叔敖的儿子很穷为辞,并趁机对楚王进行规劝,庄王终于封了孙叔敖的儿子。后来就用“优孟衣冠”比喻假装古人或模仿他人。“优孟衣冠”是一则绘声绘的故事,情节感人,借此比喻德行高尚之人必然得道多助。
履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