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祖文化
成语典故故事简短⼀点_5个经典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千年以来⼈民智慧的结晶。下⾯给⼤家带来⼀些关于成语典故故事简短⼀点,供⼤家参考。
成语典故故事1
【成语】:安居乐业
【拼⾳】: ān jū lè yè
【解释】:安:;乐:喜爱,愉快;业:职业。指愉快地⽣活和劳动。
三国成语故事【成语故事】:
安居乐业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活美满、。
这个成语来源于《⽼⼦》,⽢美⾷,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春秋时,有⼀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姓李,名⽿,字聃。据说他刚⽣下来的时候,就是⼀个⽩头发、⽩胡⼦的⼩⽼头⼉,所以⼈们称他⽼⼦;还说他是在⼀棵李树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因为他⽿朵长
得特别⼤,所以名⽿。其实,⽼⼦是⼈们对他的尊称。
⽼⼦对当时的现实不满,并反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新浪潮,想⾛回头路。他怀恋着远古的原始社会,认为物质的进步和⽂化的发展毁坏了⼈民的淳朴,给⼈们带来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现⼩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是这样描绘他所设想的⼩国寡民社会的:国家很⼩,⼈民稀少。即便有许许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它们。不要让⼈民⽤⽣命去冒险,也不向远处迁移,即使有车辆和船只,也⽆⼈去乘坐它们;即使有兵器装备,也⽆处去使⽤它们。要使⼈民重新使⽤古代结绳记事的⽅法,吃得很⾹甜,穿得很舒服,住得很安适,满⾜于原有的风俗习惯。邻近各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互相听得见,但是⼈们直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成语典故故事2
日记200个字
【成语】:安然⽆恙
【拼⾳】: ān rán wú yàng
【解释】:恙:病。原指⼈平安没有疾病。现泛指事物平安未遭损害。
【成语故事】:
安然⽆恙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平安⽆事,没有遭受损害或发⽣意外。恙,疾病,借指灾祸。
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策.齐策四》,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岁亦⽆恙耶?民亦⽆恙耶?使者不悦,⽈:⾂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先问岁与民,岂先贱⽽后尊贵者乎?威后⽈:不然。苟⽆岁,何以有民?苟⽆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问末者耶?
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赵惠⽂王去世,他的⼉⼦太⼦丹接位为赵孝成王。由于孝成王还年轻,国家⼤事由他的母亲赵威后负责处理。赵威后是⼀个⽐较贤明⽽有见识的中年妇⼥。她刚刚主持国事的时候,秦国加剧了对赵国的进攻。赵国危急,向齐国求救,齐国要赵威后把她的⼩⼉⼦长安君送到齐国作⼈质,然后再出兵。赵威后舍不得⼩⼉⼦离开,但是听了⼤⾂触龙的意见,还是把长安君送到齐国。齐国出兵帮助赵国打退了秦军。
有⼀次,齐王派使者带着信到赵国问候赵威后。威后还没有拆信就问使者。齐国的收成不坏吧?⽼百姓平安吗?齐王⾝体健康吗?
齐国使者听了⼼⾥很不⾼兴,说:我受齐王派遣来问候您,现在你不先问齐王,却先问收成和百姓,难道可以把低贱的放在前⾯,把尊贵的放在后⾯吗?
威后微微⼀笑,说:不是的。如果没有收成,怎么会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君主?难道问候时可以舍弃根本⽽只问枝节吗?
齐国使者听了,⼀时说不出话来。
这则⽆恙的典故,后来演化出成语,安然⽆恙。
成语典故故事3
【成语】:安如泰⼭
【拼⾳】: ān rú tài shān
【解释】:形容象泰⼭⼀样稳固,不可动摇。
【成语故事】:
安如泰⼭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像泰⼭⼀样安稳,不可动摇。形容⼗分稳固。
这个成语来源于西汉.枚乘《上书谏吴王》,能听忠⾂之⾔百举必悦。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关;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
枚乘,字叔,西汉淮阴(今属江苏)⼈,是汉代著名的⽂学家。汉景帝时,他在吴王刘濞府中担任郎中。
关国是当时诸侯中的⼤国,吴王刘濞野⼼很⼤,对中央政权⼼怀怨望,暗中图谋叛乱。汉景帝任⽤富有才能的政治家晁错为御史⼤夫,晁错主张削减各诸侯国的领地,加强中央的权⼒和威信,巩固国家的统⼀。刘濞看到⼀些诸侯王纷纷被削减了领地,知道⾃⼰也在所难免,于是联络楚、赵、胶西、胶东等国的诸侯王阴谋策划叛乱。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枚乘清醒地看到刘濞阴谋反叛的祸害,写了《上书谏吴王》对刘濞进⾏劝谏。在谏书中,他说:您要是能够听取忠⾂的话,⼀切祸害都可以避免。如果⼀定要照⾃⼰所想的那样去做,那是⽐迭鸡蛋还要危险,⽐上天还要艰难的;不过,如果能尽快改变原来的主意,这⽐翻⼀下⼿掌还容易,也能使地位⽐泰⼭还稳固。
但刘濞执迷不悟,加紧进⾏阴谋活动。于是,枚乘只得离开吴国,到梁孝王刘武府中做了宾客。
公元前154年,刘濞联络楚、赵、胶西、胶东等诸侯王,以清君侧、杀晁错为名,起兵叛乱。历史上称吴楚七国之乱。
汉景帝听信谗⾔,杀了晁错,向诸侯王们表⽰歉意。这时,枚乘⼜写了《上书重谏吴王》,劝刘濞罢兵。刘濞还是不肯回头。不久,汉朝⼤将周亚夫率领军队打败了吴楚叛军。楚王刘戊⾃杀,吴王刘濞逃到东越被杀,其余五个王也落得⾃杀或被杀。这场叛乱只有三个⽉就彻底失败了。
七国之乱平定之后,枚乘因写了《上书谏吴王》,具有远见卓知⽽名声⼤振。
成语典故故事4
【成语】:按兵不动
会计借贷记账法【拼⾳】: àn bīng bù dòng
【解释】:按:⽌住。使军队暂不⾏动。现也⽐喻暂不开展⼯作。
【成语故事】:
春秋末,晋国东部的卫国是个弱⼩的诸侯国。被迫与晋国结盟,实际上完全听命于晋国,不住地给晋国进贡财物。当时任国君的卫灵公不愿长久处于屈辱的地位,便与齐景公缔结盟约,从⽽与晋国断绝了关系。
晋国执政的卿赵鞅不能容忍卫国背叛晋国的⾏为,⽴即调集军队,打算袭击卫国的都城帝丘,以迫使卫灵公屈服。在出发前,他先派⼤夫史默到卫国去暗中了解情况,并命他在⼀个⽉内回国。
不料,⼀个⽉过去了。史默没有按时回国。赵鞅不知出了什么事,⼼神不定。有⼈猜测,可能史默已被卫国⼈拿住杀掉,⼜建议说,卫国是个⼩国,没有多少军事⼒量,晋国的⼤军⼀到,卫国的国君会不战⾃降,为此请赵鞅下令出兵。
赵鞅不同意这个建议。他认为,卫灵公既然敢于同盟国断绝往来,⼀定会作好充分准备,不能草率⾏事,坚持等史默回来再考虑出兵的问题。
过了半年,史默终于回来了。赵鞅问他为什么在卫国呆了这么长时间,史默回答说:“要想得到利益,却很可能得到害处,恐怕您还没有觉察出来吧!现在,卫国已任命受到过陷害的贤⾂蘧伯为相国,这就使他在国内赢得了民⼼。”
接着,史默⼜讲述了卫灵公为了激励国⼈反抗晋国的情绪⽽采⽤的⽅法。卫灵公派⼤夫王孙贾向国⼈宣告说,晋国已命令卫国,凡是有妹的⼥⼉的⼈家,都要抽出⼀个⼈送到晋国去当⼈质。消息传开后,卫国到处是⼀⽚痛哭声和⼀⽚愤恨声。
苹果里的星星为了使国⼈相信这是事实,灵公⼜让王孙贾抽选出⼀批宗室⼤夫的⼥⼉,准备送往晋国。结果,出发那天,成千上万的百姓不让她们去晋国当⼈质,并愤慨地表⽰要和来犯的晋军打到底,宁死不屈。
史默还提供了⼀个动向:孔⼦已来到卫国,他的弟⼦⼦贡给灵公出谋划策。最后史默说:“卫国现在的贤⾂很多,民⽓旺盛。国君⾮常重视贤⾂的意见,采纳他们的计谋。想⽤武⼒使卫国屈服,恐拍要付出很⼤的代价!”
赵鞅听了史默介绍的情况,认为进攻卫国的时机不够成熟,于是下令军队暂不⾏动,等待时机再说。
成语典故故事5
【成语】:拔苗助长
【拼⾳】: bá miáo zhù zhǎng
【解释】:⽐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坏事。
【成语故事】:
拔苗助长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将苗拔起,帮助它⽣长。⽐喻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强求速成,结果反⽽把事情弄糟。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公孙丑上》,宋⼈有闵其苗之不长⽽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今⽇病矣!予助苗长矣!其⼦趋⽽往视之,苗则槁矣。
《孟⼦》是⼀部儒家经典,记载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孟轲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这部书中有个故事⼗分有名:宋国有⼀个农夫,他担⼼⾃⼰⽥⾥的⽲苗长不⾼,就天天到⽥边去看。
可是,⼀天、两天、三天,⽲苗好象⼀点⼉也没有往上长。他在⽥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语地说:我得想办法帮助它们⽣长。
⼀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急忙奔到⽥⾥,把⽲苗⼀棵棵地拔,从早上⼀直忙到太阳落⼭,弄得精疲⼒尽。
他回到家⾥,⼗分疲劳,⽓喘吁吁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总算没⽩费,我帮⽲苗都长⾼了⼀⼤截。
他的⼉⼦听了,急忙跑到⽥⾥⼀看,⽲苗全都枯死了。
孟轲借⽤这个故事向他的学⽣们说明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主观地急躁冒进,就会把事情弄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