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句法,是构成诗句的一些规则。 我们先来说一下句法。 首先我们要说的是,诗句构成的一般结构。 就五言诗来说, 基本句式的构成是,二下三句式 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爱头像女生 这种句形是五言诗句的常用句型。 所以说,这种句型是五言诗的基本句型。 夕阳--无限好,仅仅--近黄昏。 离离--原上草,一岁-- 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都是采用的这种句式。 除此之外几种一般句式。 如,二一二 句式, 星河 秋 一雁, 砧杵 夜 千家。 二二一句式: 如:明月 松间 照, 清泉 石上 流 这几种句式,都是五言诗的常用句式。 七言诗的基本句式是四下三 也就是,前四后三。 如:少小离家--- 老大回, 乡音无改 --- 鬓毛衰。 雨前初见 --- 花间蕊, 雨后全无 --- 叶底花。 句子的结构是,前四后三。 这种四下三的句型,是七言诗的基本句型。 在七言诗的句子中用的十分普遍。 除此之外,和五言诗一样,也有很多一般句型。 如,四一二句式 年年喜见 -- 山 -- 长在, 日日悲看 --水 --独流。 这些都是七言诗常用的句型。 此外,也有很多特殊的句式,但在古人的诗词中应用的并不十分普遍。 如;五言诗的,三下二,一二二句型。 五言诗句七言诗的一三三,二下五,五下二,等等句型。 在古人的诗词中用的比较少见。 以上是就句式来说诗词的基本句法。 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在诗词的句子中, 有一个字,是能起到关键作用的字, 这就是 ,眼 中国人讲究,画龙点睛, 所以这个眼字,就是这么来的。 眼活,全句活,眼不开,全句无味。 所以呢,这个字在诗句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比方,灵山( )静水 林清玄散文精选在括弧中填入不同的字,就会使整句意思不同。 所以说,这个字,在整句中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 我们来具体的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泉声咽危石,月冷青松。 这两句中的,咽,和冷字,就是这两句的眼。 眼做的好与不好,直接影响着整句的效果。 所以,古人又把眼,称之为 炼字。 千锤百炼的意思。 因为这个眼字,直接影响着整句的效果。 所以,在斟酌这个字的时候,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 有一个故事,能直接说明这个问题。 说,有一天苏小妹以 "清风细柳","淡月梅花" 请长兄苏东坡 分别给做一个 "腰", 也就是说,在两句的中间做个字眼。 苏东坡 想了想,加了两个字:摇,映 清风 摇 细柳,淡月 映 梅花 按说,这两个字,已经很不错了。 但是,苏小妹却并不满意,她认为,这两个字,不是最好。 苏东坡想了想又改成 舞,隐。 清风 舞 细柳,淡月 隐 梅花 按说这两个字比前一个 摇 映 舞,比摇更富有画意, 隐,更适合当时的情况, 黑天月下,梅花并不很清晰。 但是苏小妹还是不满意 最后,自己改成了 扶 , 失 。二字 清风 扶 细柳,淡月 失 梅花。 这两个字,使苏东坡和在座的 黄山谷,连连称赞, 因为 扶 字 使无形的风,有了知觉,使其人格化了。 后句的 失 字, 也好于 映,隐,二字, 因为这个字,表现出了梅花在特定环境下,(月下)的特征, 具有 又不显,又不隐的朦胧感。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字眼,在句子中的分量有多重 一个字,关系到全句的成与败。 所以,在字眼的处理上,一定要仔细斟酌,力图最好。 我们一段时间来给大家留的填空作业和练习, 目的就是让大家能够在眼字的处理上养成仔细斟酌的习惯, 并不是让大家象小学生那样随意填空。 所以在听完以上内容后,能给大家一个启发, 从每一次练习开始,认真的去斟酌。 不要象小学生填空那样,随意填上一个字就完事, 因为这个字,关乎到全句的好与坏。 这点大家明白了吗? 那么下面接着说。 刚刚我们说过, 五言诗的基本常用句式是 二下三句式 在这种句式中, 眼,往往是做在第三字的位置上的。 如,我们刚刚举过的那两句。 泉声咽危石,月冷青松。 眼字,咽、冷就是分别做在第三字的位置上的。 而七言诗的常用句式是 四下三, 即:前四后三。 所以呢,眼也常常是做在第五字的位置上的。 如 江间波浪 兼 天涌, 塞上风云 接 地阴。 这两句的眼,兼、接,就是做在第五字的位置上的。 但是大家记住, 刚刚说的位置,并不是一层不变的。 比方五言, 星 垂 平野阔 , 月 涌 大江流。 这两句的眼,就是做在第二字的位置上的。 红 入 桃花嫩,青 归 柳新。 这两句的眼,入 和归 , 也是做在第二字的位置上的。 也有做在第五字上的, 如:香雾云鬓 湿, 清辉玉臂 寒。 还有的句子是一句双眼, 如我们刚刚举过的例句。 红 入 桃花 嫩,青 归 柳 新 七言句也是这样。 眼,有时也未必就一定 是做在第五字的位置上的。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雨中深。 大家看一下这两句, 眼,做在哪呢? 对,是做在句尾上的 尽,深。 那么从这里我们有看出, 眼能够在句子中位置不同。 但却不可无眼,假如无眼的话,就是骂人了 ,下边的话就没法说了,对吧 总之,肯定不会是一个好句, 七月十五烧纸什么时候最好对吧? 这就叫,句不可无眼。 大家记住。 以上是句法。 下面我们接着说 章法。 所谓章法,就是指 文章的行文规则。 那么在诗词里,就是诗词的写法。 所谓千古诗法,不过起承转合, 这就是说,起承转合,四个局部构成了一首诗的结构。 所谓 起,就是起因。 简单的说就是 从何说起。 这就是 起,要起到的作用。 而承呢,就是叙说具体的事件。 既然开了头,就要接着说。 承字的意思就是 接着往下说的意思。 承接,接下来。 说,开头有了,接下来呢? 这就是承句的作用。 我们知道,说具体的事情,往往要通过这件事阐明一种观点和思想,情感 要表达一种观点, 这就是你说这件事的目的, 这个观点与目的,就是主题。 就好像我们平时说话在打比方一样。 举例,是为了说明一个观点和事情, 那么就是说,要通过这首诗说明什么,或者表达一种什么意图,观点,思想,情感呢? 这个要表达的意图,观点,思想,感情就是这首诗的主题。 所有的描写都是为了这个说明这个主题而展开的。 那么这个主题,往往就是 合 的局部。 而转,的局部就是从上边的具体事件过渡到主题的一个转折局部。 所以说,转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记住,这个作用是转句的活,不是承句的活。 我们来具体的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锄禾日当午, 从正午,农人在田间锄禾说起, 那么接下来呢? 锄禾怎么了? 接下来就要具体的描绘事件了 汗滴禾下土。 说明了农人种田的辛苦, 那么作者把这个场景体现给读者,目的是为了什么呢? 目的是为了说明一个 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也就是说,粮食来之不易, 蒜苔炒腊肠的做法那么,最后一句就是作者要阐明的观点。 这个观点,就是合的局部。 那么怎样使句子从上边农人种田过渡到粒粒皆辛苦这个观点上呢? 这个过渡,就是转句所起的作用 它承上启下,作用是使前边具体的事例顺利的过渡到主题上。 我们看,谁知盘中餐, 是承接着前边两句而写的, 承接上文,开启下文。 这句,顺利的把前边的描写和后边的观点结合在了一起, 这就是转句要起到的作用。 通过前两句,农人幸勤劳作的描绘, 要表达一个,粮食来之不易,让大家都能珍惜粮食的意图。 在这首诗里 ,以及很多很多古人的作品中 起承转合,非常明显, 步骤,也非常清晰 但是,有些诗词 在表面上,往往并不是这样清晰 但,也是由这四局部而组成的 比方,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起句从去黄四娘家的路上说起。 说,在去黄四娘家的路上,路边开满了鲜花, 花满蹊,具体是什么样子呢? 满到什么水准呢? 接下来是 承,承接着第一句继续说, 千朵万朵压枝低。 national day这句是 承 句, 是承接 上句而说的。 接下来,我们知道 , 应该转折到要表达的意图上来了, 但是,从表面上看, 作者好像继续在写景, 没有露出转合局部的明显痕迹。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表面看, 作者仿佛并没有表达出什么意图, 仅仅接着在描写景。 转句,从蝴蝶时时舞开始, 虽然看似无心 表面上是在继续写景, 但是在这两句中, 我们也不难看出,作者对这种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的那种向往与渴望 , 而这种向往与渴望,正是作者要通过这首诗所表达的意图。 对吧? 所以,这首诗的层次还是十分明显的, 对吧? 在层次上却依然是四个步骤 这里要说明的是, 有的起句,也未必就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比方: 去年今日此门中 , 人面桃花相映红。 从 此门中,三个字上,我们能够读出,诗人,此时就在这个门前。 但,故事却由去年说起, 人面桃花相映红。 说的还是去年的事情。 对吧? 但是,在很多诗中,起承转合的四个局部表现的还是很明显的 。 床前明月光 , 从眼前的月光说起 接下来是 承 疑是地上霜。 接下来,是转折 举头望明月, 这个句,顺利的从前边的月光过渡到后边的故乡, 使月光和故乡联系在了一起, 承上启下。 通过这句的转折 过渡到结句 低头思故乡 是结 主题是:思乡 以上是诗词的 章法 即:起承转合 |
诗词的章法,句法
本文发布于:2024-12-24 09:22: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上一篇: 仁者 诗词
- 下一篇: 赞美榆林古城的诗句五言绝句
实时天气 2024-12-24 08:19:34发布
北京
-
温度:-6℃~5℃
南风
-
明天晴
5 北风
3-4级转 -
后天晴
3 西风
-
大后天多云转晴
2 西北风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