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一场 那英
按钮英文课程性质:
一本倒语⽂课程是⼀门学习语⾔⽂字运⽤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课程,应使学⽣初步学会运⽤祖国语⾔⽂字进⾏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化,提⾼思想⽂化修养,促进⾃⾝精神成长。⼯具性与⼈⽂性的统⼀,是语⽂课程的基本特点。
【解读】
小木屋建造语⽂课程是综合性课程,是学习母语的课程。学习母语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满⽿皆汉语,满眼皆汉字,处于汉语、汉字和民族⽂化的海洋之中。这就使得学习语⾔既有优越的条件——⽆与伦⽐的语⾔环境,⼜有丰富的语⾔、⽂化资源。语⽂课程⼜是与现实⽣活天然联系的课程,⾃然风光、⽂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的⽇常⽣活……凡现实⽣活中有的适合语⽂课程的,都可以成为语⽂课程的资源。
语⽂课程是实践性课程,是学⽣学习运⽤祖国语⾔⽂字的课程。语⽂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的语⽂实践能⼒,引导学⽣丰富语⾔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的基本⽅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阅读能⼒、写作能⼒、⼝语交际能⼒,正确运⽤祖国语⾔⽂字。语文教育
《课标》指出:⼯具性与⼈⽂性的统⼀,是语⽂课程的基本特点。其核⼼词是“统⼀”,因此如何做到“统⼀”应是语⽂教材始终的追求。那么统编语⽂教材是如何贯彻落实“⼯具性与⼈⽂性统⼀”这⼀课标核⼼思想呢?最主要的就是要让⽼师⽤这套教材,把语⽂课上成语⽂课,⽆论是从思想教育、道德教育,还是科学教育、审美教育,⼀切都要在语⽂的框架内进⾏。下⾯我以统编教材⼀年级上册为例,从开学第⼀课、选⽂、课后练习设计三个⽅⾯,来谈⼀谈统编语⽂教材是如何体现语⽂课程性质的。
开学第⼀课。⼀年级上册第⼀课是《我上学了》。⼉童离开家庭,离开幼⼉园,进⼊学校学习,⾓⾊发⽣了转换,对⾃我需要有⼀个新的认识,同时也⾯临对新环境的⼼理适应。编排⼊学教育这部分内容就是为了帮助学⽣尽快地完成⾓⾊的转换,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学教育以⼉童的⼝吻“我上学了”引领⼉童⾛进学校⽣活,凸显了⼉童的主体地位。内容分为“我是中国⼈”“我是⼩学⽣”“我爱学语⽂”3部分。这3部分有着较强的逻辑关系:从“我是中国⼈”⾝份的认同,到“我是⼩学⽣”⾓⾊的转换,再到“我爱学语⽂”学科的定位,将情感熏陶、习惯养成与语⾔学习进⾏了有机整合。通过《我爱学语⽂》,让学⽣把爱学语⽂作为⼀个切⼊点,这样⼀来⾃然也会爱学其他学科,最终也就达到了爱上学的⽬的。对于刚⼊学的孩⼦来说,第⼀堂语⽂课是“地基”,如果能让他们对语⽂产⽣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可能他们的语⽂之窗就此打开了。闺怨诗王昌龄
选⽂。⼀年级上册除了拼⾳、识字单元外,体裁⽅⾯涉及到⼉童诗、⼉歌、古诗、童话、寓⾔故事等,
读来朗朗上⼝,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其中⼉歌也占了很⼤的⽐例,我们知道,我国优秀的语⽂教育传统就是让孩⼦从⼩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等,因为这些读物通俗易懂、朗朗上⼝,⽽且易于背诵,符合孩⼦的认知规律。我们在学习拼⾳和识字时,也以⼉歌为⽀撑,体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即⼯具性与⼈⽂性的统⼀。
课后练习设计。课后练习基本上沿“⼯具性与⼈⽂性统⼀”的思路设计,注意引导学⽣在理解内容、体会情感的同时,加强对语⾔⽂字的理解和运⽤。⽐如《秋天》⼀课,课后第⼆题“数⼀数,课⽂⼀共有⼏个⾃然段?”⾃然段是⽂章表达意思的基本单位,它有明显的标志:每个⾃然段的前⾯有两个空格,根据这个特点,让学⽣认识了⾃然段。⽐如在第10课《⼤还是⼩》⼀⽂,课后题的第⼆题“你什么时候觉得⾃⼰很⼤?什么时候觉得⾃⼰很⼩?”这是引导学⽣联系⼉童⽣活,关注⼉童成长。⽽且在课后练习中多次出现“说⼀说”,⽬的就是引导学⽣说理解,说感受,把语⾔学习和内容理解有机结合在⼀起,从⼩学开始培养学⽣⽤⾃⼰的话表达的能⼒。课后练习建议当堂完成,这样课后学⽣就可以去⾃由阅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