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什么待毙“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母语教育研究”(课题批准号:FHB050674)的成果之一。
一、 语文课程与母语教育的关系
学生语文素养的获得,大致有三条路径:
刺激它,牵涉到它的“神经”,联结着它的“细胞”,丰富着它的“肢体”,这个“母模板”就深化了,丰富了,发展了,学生也就能够准确而优雅地使用语言了。先天的语文潜质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内在动力。
二是习染建构的修养。孩子与周围的语言环境发生相互建构,使潜在的语文潜质上升为显在的语言表达能力,古人称这一过程为“习染”。习染建构是人获得后天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口语表达能力是语言习得的重要内容。口语习得主要源于家庭语言和社区语言环境对儿童的影响。习染建构的素养是学生进行语文学科学习的基础。 汤姆霍普金斯
三是训练培养的素养。主要通过学科语文途径获得,它由课程标准、课程实施内容、教材、教学和评价等基本要素构成。它具有相对的确定性。教师在学习者天然习得的言语能力的基础上,展开言语教学活动,提升个体的语言能力与语文素养,因此,学科语文教育需要语文课程为之提供教学活动得以实施的前提保障。
圆的标准方程教案 由此可以看出,语文课程与母语教育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 有限性与延伸性。《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各学段的课程目标,对教什么、怎么教
都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母语教育既包含着对有目的、有计划的语文课程的学习,也包含着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的无意识、自发的母语学习。母语学习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与生活之间存在着微妙而精细的“触点”投诉信格式和“接口”。如何处理好“有”与“无”之间的关系,在这些触点、接口上下工夫,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环境和氛围,以有限延展无限,让学生语言的活性自然地得到滋养,得到培植、发展,是实施语文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