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四年级
科目
语文
课题
观潮
主备人
参与人员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本课11吸烟有害健康作文个生字,会写15个字。
2、正确读写“笼罩、薄雾、屹立、昂首、沸腾、横贯、依旧、若隐若现、风平浪静、齐头并进、霎时、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山崩地裂、恢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1、 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2、 采用讨论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自主交流中分析写作特点,积累词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想与他人交流。
2、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相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重难点
1、 体会抄知识的壮观景象
2、 学习作者有序抓特点的观察及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 教师准备有关钱塘江大潮的录像资料。
2、 将重点词语制成幻灯片。
3、 将唐朝诗人刘禹锡的《浪潮沙》制作成幻灯片。
学生准备:
1、 搜集钱塘江大潮的图片和资料。
2、 了解江潮形成的原因。
教学方法
1、 抓特点、反复读,引导学生运用“顺序──理特点──品词句──感情读”的方法学习课文。
2、 情境再现法:课堂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对照,以此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课文,共同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
教学
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简介钱塘江,点出 “观潮”和“天下奇观”的两个“观”字意思不一样。
点“天下奇观”的意思。
()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学生观看钱塘江潮录像,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突破重点,指导朗读
1、出课文中描写潮水的景象的段落,引出重点段落:课文第34自然段。
2、自读34段。
3、交流喜欢的句子,教师指导朗读,并理解“闷雷滚动”、“人声鼎沸“等难理解的词语。
观潮教案4、出描写大潮声音变化的句子。
5、出描写大潮形态变化的句子。
6、出描写观潮人神态、动作的句子。
()听听读读,体会顺序
1、做听写练习。出“从远处”、“再近些”等词理解作者是按从远到近的顺序描写潮水的变化。
2、学生看录像背诵课文
()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师生问答,理解“人声鼎沸”、“风平浪静”、“水天相接”、“齐头并进”、“山崩地裂”、“浩浩荡荡”等词。
2、出示一段话,学生在括号中填上今天学到的词语,
1、初读课文,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联系上下文体会生词在文中的意思;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还可以动手作记号,提出难以理解或觉得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同时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顺序(潮前──潮时──潮头过后)。
2、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以“天下奇观”的“奇”字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抓住有关语句深入研读。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江潮的变化,体验观潮者心情的变化。
如,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江潮的变化,体会钱塘潮之“奇”,然后交流阅读的体会。学生交流时,教师可以从大潮的声音和形态的变化两方面进行引导:从“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山崩地裂”“颤动”“风号浪吼”等词语中感受江潮的声威及其变化过程;通过“宽阔”“横卧”“横贯江面”“白浪翻滚”“奔腾西去”“漫天卷地”等词语体会江潮的形状和气势。
第3、4自然段中,对潮时的过程描写非常精彩,可以引导学生重点朗读这一部分。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喜欢的语句是哪些,为什么喜欢这些语句,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品味鉴赏这些写得具体形象的语句。如,可以用“浪潮越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与课文中的原句进行比较,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江潮写得更加形象的。
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衬托之笔,关注作者对观潮者神态、动作的描写,如,“人山人海”“昂首东望”,“人声鼎沸”“踮着脚”,“又沸腾起”,从中体会观潮人的惊喜之情,从另一个角度体会钱塘江大潮之奇。
3、重视语言的积累,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课文的第3、4自然段背诵下。另外,文中打比方的句子很多,要在引导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把这些写得具体形象的句子抄写下。引导学生归类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如,写声音的“人声鼎沸、风号浪吼”,写形态的“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浩浩荡荡、漫天卷地”。
4、本课生字较多,要注意读准字音,“崩、涨”都是后鼻音,“风号浪吼”的“号”读 háo,不读 hào;“涨”读 hǎng,不读 hàng;“沸”字声母是 f,不是 h;“恢”字声母是 h,不是 f。教学本文时可以让学生边读课文边认读生字,并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在文中的大概意思。教学时,重点引导学生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词语的意思,并指导学生运用部分词语。还要提醒学生注意那些结构复杂、容易出错的生字。如,“蒙”字中间的短横不能丢,“薄”字不能写成左右结构,“昂”字下半部分的左边不能加点。这些生字可以在学生抄写词语时进行适当指点。
()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师:今天,我们一块儿学习第3课:观潮。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生:(齐答续假)钱塘江大潮。
师: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我们可爱的家乡有好几千里。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可称为天下奇观。 (板书:天下奇观) “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学生交流“观”和“天下奇观”的意思
()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师:昨天,你们回家预习了课文,自己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交流:作者先写潮之前,再写潮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
()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师:学得真不错,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有没有见到过大潮? (生遗憾摇头)别遗憾,我呀,把这大潮给录下了,想不想看?我们就一块儿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
学生看钱塘江潮录像
()突破重点,指导朗读
1、师:刚才录像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
生:课文第34自然段。
师:自己读读第34自然段,你觉得哪些描写潮水的语句是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们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交流重点句子。
2、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得不错。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越大,你的心情越越……
生:激动。    师:读出这种感觉。    生齐读。
3、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城墙。”
师:两丈多高的白城墙,多么壮观!你们能读出壮观的感觉吗?    生分组比赛读,生齐读
4、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越近,犹如千万匹白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学生全体举手) (师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这句。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了。
指名学生个别赛读,教师加以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师范读,生齐读。
5、生:我特别喜欢这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闷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儿的,谁学学看?    生:轰隆隆隆……    清远市区师:学得还真像,雷的声音比较沉闷,我们一起学学看。  生:(一齐模拟)轰隆隆……
师:这声音作者用了哪个词形容生: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读读这个句子。    学生齐读,试着齐背
6、生: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又沸腾起。”
师:人又沸腾起。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演演看,好吗?准备,开始!    生表演
师: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齐答)人声鼎沸。
师:,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  生齐读
师:把“出现白线”和“白线横贯江面”这两句连起读读。
生齐读
师: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正如课文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的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使人如临其境。
()听听读读,体会顺序
1、师: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做一个听的练习。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
师读生听,生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    ),从远处传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响声越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城墙。冬季取暖补贴(    ),犹如千万匹白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
教师用投影打出一位学生的作业,集体反馈校对。
2、师:发现没有,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    生:作者从远到近描写潮水。鸡的组词    师:是啊!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描写潮水的变化。,老师和你们一块儿读读这段话,再体会一下。    师生齐读。
3、师:现在,我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    学生自由准备背诵,配录像背诵。
师: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潮水越越近,声音(生:越越响),浪头(生:越越高),气势(生:越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生: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生:人声鼎沸。
用同样的方法抢答:风平浪静、水天相接、齐头并进、:山崩地裂、浩浩荡荡
2、生领读刚才练习的词语,师跟读。
3、师: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你们会不会用呢?咱们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填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
师出示: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之前,江面上(    )。可潮时,却一浪一浪 (    ),一浪一浪(    )。潮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地,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发言。学生自由说这段话,进行巩固
4、师: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
练习设计
. 在带点字的正确读音后面划“√”。
    笼罩(lóng lǒng√)薄雾(bó√báo
    余波(bō√pō)风号浪吼(háohào
. 写近义词。
    霎时(忽然) 昂首(抬头) 颤动(抖动)
. 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聚集的人极多。  (人山人海)
   (2)形容隐隐约约。    (若隐若现)
   (3)没有风浪,比喻平静。 (风平浪静)
. 给下面这段话加标点。
  变玻璃会随着阳光的强弱而改变颜的深浅、调节室内的光线,所以人们把这种玻璃叫做自动窗帘。
.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潮了,作者先听见远处传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浪潮越越近了,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当潮头奔腾西去后,江面依旧风号浪吼.
. 按顺序排列下面的句子,用序号表示。
   (4)浪潮越越近,犹如千万匹白战马齐头并进。
   (2)那条白线很快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
   (1)潮了,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
   (5)潮头奔腾西去,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了平静。
   (3)白线更近了,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城墙。
板书设计
观潮
潮之前    江面平静  人山人海
声音大:闷雷滚动  越越大  山崩地裂
            潮之时
气势壮:一条白线  白城墙  千万匹战马
                  潮之后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课后反思
优点:
1、这节课,我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整堂课中,我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自读读懂、理解课文,我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并且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学中我经常转换角,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2、对课文中的新词,我改变了以往一开始先集中教新词语的做法,而是渗透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机地让学生进行理解。在读完课文后再让学生根据意思说出词语,然后通过朗读让学生加深记忆。这样教学词语不仅节约时间,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对词语的积累。学过的词语句子让学生用一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小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极有意义。我在这堂课的最后,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因为难度不高,所以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水平填写出词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特别高。学过的词句理解了,再试着运用运用,有利于促进课文语言的内化。
3、这堂课采用了录像手段,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又能促进记忆。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
缺点及改进建议:
1、必须认真调动每个学生,注意每个学生的状态!
2、个别地方我的语言太罗嗦,比如导语,以后要注意简练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