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
品位•经典
O贺鸣
(英国利物浦大学)
【摘要】团结协作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而谚语作为民族精神的传承方式,方方面面展现了团结协作精神的内涵,通过对各民族、各地域谚语的研究,可以发掘出其内涵。通过着力于谚语所体现的团结精神、互助精神与和谐精神,可以窥探谚语中的团结协作精神对中华民族的影响。
怎么养玫瑰花【关键词】中华多民族;谚语;团结精神;互助精神;和谐精神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谚语,它是一种在口语里用来加深语言意义,增强语言表现力,简短而固定的语句,是本族人民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之一。也被定义为“人民众生活经验教训的总结,是具有传授经验和明辨是非的作用的,主要流传于众口语里的现成话”。谚语是汉语语汇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更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它数量庞大,语言精练,内容丰富,几乎涉及人类
社会文明的各个领域,全面地反映了各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经验,以及民族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处世哲学,处处闪耀着民族智慧的火花,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笔宝贵的财富,为我们研究语言事实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谚语源远流长,在众中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因此,对民间谚语进行整理和思考,有利于国民文化意识进步。同时,谚语又是与时俱进的,有生命力的民间谚语能突破时空的桎梏,能够引导先进文化的形成。
团结协作精神是人类一种优秀的思想品德,中华各民族都有这样的美好品德。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讲求团结互助、合作共享,正如古语有云:“民齐者强,二人合力,其利断金”,而后也发展为“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的谚语。纵观古今,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而内斗必然导致失败。智慧的中华民族将这一经验教训流传下来,总结于多种多样的文学形式里,其中谚语中的团结协作精神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
有关于团结协作的谚语在中华多民族谚语中自然是为数不少。如汉语谚语中山东有“人心齐,泰山移”、山西有“芦柴成把硬,大家拾柴火焰高”、台湾有“猛兽不如狐”、湖北有“单丝不成线,孤木不成林”;少数民族谚语中,蒙古族谚语有“杂草多的地方牛羊壮,众多的地方智慧广”、维吾尔族谚语有“众在哪里,哪里就有胜利的歌声”、彝族谚语有“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等等,这样具有相同意义的说法贯穿中国东西南北。显而易见地,团结协作的精神影响着中华民族谚语。此外,中华多民族谚语也呈现出多样的特。谚语中用于类比的意象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如北方的森林、草原、
牛羊等(羊若分散,豺狼逞凶;众若不团结,敌人逞凶—
—维吾尔族谚语);南方的竹子、竹楼等(一根柱子撑不起一栋竹楼,千万根柱子能够搭起通天云梯一族谚语)。不同的民族表述的侧重点也不同,例如蒙古族侧重于运用集体的力量和反对分裂自私的行为(不合的马套杆多,不团结的人困难多),而景颇族谚语则多强调和谐的重要性(有酒大家喝才香,有话当面说才亲)。
根据对相关谚语进行整理,中华多民族谚语中的团结协作精神可分为谚语中的团结精神、谚语中的互助精神以及谚语中的和谐精神三个部分。
[作者简介】贺鸣,英国利物浦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语言与英语教育。
一、谚语中的团结精神
团结精神是长时间以来人们不断总结出的抽象精神。人类的活动是体活动,具有社会性,因此集体行动是主要活动方式,人们在集体行动中慢慢形成集的凝聚力,发展成为团结精神。中华民族对于团结精神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们格外重视团结的力量。体现在谚语中的是他们对于集体主义的推崇,对于个人主义的反对以及对于团结的力量的理解。
(一)集体主义精神
集体主义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它在中华民族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虽然不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却是特殊的。中华民族的集体主义较之西方集体主义而言,成员往往注重自己与他人和集体的关系,对集体是要忠诚的,集体是第一性的。中华民族的集体主义文化既是价值观念,也是行为方式,它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它有着自己的特点:(1)重视集体力量,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2)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在等级制度之上,晚辈尊敬长辈,社会地位低的人尊敬社会地位高的人。(3)人们追求亲密无间的关系。(4)崇尚人们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5)集体主义文化所指的集体可大可小。中华多民族谚语提倡集体主义的精神,将集体主义视为珍宝,呼吁重视集体,谚语中的崇尚集体主义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1•集体主义可以集中民智——“众人是圣人”。人们的智慧产生于集体,也能够帮助集体,正如常言说道“集体是力量的源泉,众人是智慧的摇篮”。打破脑袋都想不出的问题如果有了众人的出谋划策,很快就会迎刃而解o对于智慧产生于集体并发扬于集体的真理,各少数民族谚语都有表述。蒙古族谚语有“杂草多的地方牛羊壮,众多的地方智慧广”,是用广袤的草原与众作比,以草原孕育的牛羊与智慧作比,生动地反映了智慧是众的。柯尔克孜族谚语说的“宝石在石堆里,智慧在众里”和维吾尔族谚语说的“黄金和沙子在一起,智者和众在一起”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是不同的表达方式,但都用黄金宝石一类的珍稀物品来形容智慧,表现出智慧虽然宝贵,也是从平凡的众中发展来的。白族有谚语总结“一个主意,三个参谋,大事小事办得牢”,说明取经于众和集体,才能得到智慧的真谛,才能真正解决复杂问题。因此说,集体主义可以集中民智。
2.集体主义可以凝聚力量——“众人种树树成林,大家栽花花才香”。集体主义的原则可以帮助人们完成伟大事业,克服重大灾害。“人多力量大”是汉语中耳熟能详的谚语,如字面意义所言,集体是力量的源泉。无独有偶,少数民族谚语中有很多宜接表达集体能够凝聚力量的例子。如维吾尔族谚语“一个人不会有什么力量,真正的力量在众之中”、彝族谚语“树多不怕风,人多力量大”和土族谚语“母羊多羊人多为强,狗多咬羊羔多,人手多干活多”等。还有一部分谚语通过具体的集体协作可以办成大事的例子来形容,比如汉语谚语常说的“人多能搬山,蚁多挖穿山”和“只要人手多,牌楼搬过河”。还有谚语“能狼难敌众犬,好手难当双拳”。瑶族谚语也说“人多能打虎,狗多咬死狼”,都在说个人力量虽然弱小,但在集体的推动下也可以成功。另外,谚语也总结了“硬树要大家砍,难事要靠大家干”的办事原则,坚持这条原则就会发现,“众在哪里,财富就在哪里;众在哪里,哪里就有胜利的歌声”。所以说,集体主义可以凝聚力量。
3.集体主义与领袖——“雁无首不成行,羊出圈看头羊”。虽说集体之中有智慧,集体之中有力量,但是俗话说“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强大的集体要有与之匹配的强大的领袖,所以说,领袖和众是如同舟水一样密切相关的。壮族谚语“船载千斤,掌舵一人”,以船只与船夫的关系作比;白族谚语“马帮看头骡,众看领导”,以马队和头骡的关系作比;苗族谚语“天空没有云彩就干旱,社会没有领导就混乱”,以云彩和降水的关系作比;谚语“羊需要带头羊,人需要领路人”,以羊和头羊的关系作比,来形容领袖的作用。这些谚语均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相互联系的事物入手,借此表达领袖的重要性。
正因为领袖对于集体有着不可缺少的带头作用,众对于领袖的素质也有很高的要求,毕竟每个成员都不希望领袖是无能之人。柯尔克孜族谚语要求领袖要大度:“凡是你能做到的事,就不要对众吝啬;”白族谚语则需要领袖有威望:“人们赞赏森林中的树王,百姓赞誉有威望的首领;”壮族谚语要求领袖身先士卒带动众:“干部敢上山,众把山搬;”藏族谚语要求领袖不惧危险:“领导站先头,退却在最后;”维吾尔族谚语还要求领袖知人善任:“熟
知别人长处的人,他的身后追随着千百个众。”更多的,谚语中体现出的是领袖要受众爱戴和拥护才可以。如彝族谚语“不能舍弃木头取板子,不能离开河水捕游鱼,不能丢掉姑娘办喜事,不能脱离众称勇士”、维吾尔族谚语“骏马是勇士的翅膀,百姓是勇士的眼睛”、白族谚语“众不拥护,首领是个空葫芦白”和哈萨克族谚语“不长庄稼是因为害了土地,首领无能是因为失去了众”等。可以看出,虽然谚语对领袖的称呼不同,有称呼为勇士的,也有称呼为首领的,还有称呼为领导的,但是渴望“明君”的心情是一样的。所以,谚语的表达中体现了领袖对集体的作用非常关键。
(二)反对个人主义和单打独斗
中华民族崇尚集体主义,反对狭义的个人主义。狭义上的个人主义或者说是极端个人主义,其基本理论是个人本位、个人中心和个人至上,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为天下之忧而忧,天下之乐而乐”的利他主义格格不入,在谚语中表现出对利己主义的厌恶和批判,对于逞英雄喜欢单打独斗的行为也不看好。俗
话说“一人盖不起天王庙,一人做不起洛阳桥”,因为人的活动是社会性的,不依靠集体的话,一方面一个人做事受到许多限制,另一方面脱离了集体,个人能力也无从发挥,导致许多事情是个人终其一生也难以做到的。
1•个人的处境艰难——“人手少,干不了”。一个人做事总是分身乏术,有着种种的不便。对于个人做事的困难,谚语多侧重展示一个人脱离体之后将面临的步履维艰的境地,他就成了谚语所形容的“没有窝的鸟”。有些谚语不约而同地用手掌来形容,如土家族谚语“一根木柴难引火,一个巴掌拍不响”、晋南谚语“天不下雨河不涨;一个手儿拍不响”、侗族谚语“手掌难遮阳,独脚难过桥”、布依族谚语“一只手捉不到几只跳蚤,一棵树剥不下几层树皮”和汉谚“一双手撑不住半边天”等,都表现出了一个人做事的无力感。有些谚语则都用建筑来形容,如白族谚语“一人搭棚累死人,众人搭棚不知累”、彝族谚语“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苗族谚语“依靠大家撼山易,脱离众人搬砖难”、藏族谚语“_条线织不成螯禮,一个人建不成佛塔”和台湾谚语“一只柱起不成屋”等,表现出个体难以办成大事。有些谚语选择用树木作比,如瑶族谚语“独石不成山,独木不成林”和哈萨克族谚语“一燕不成春,一鹊不成冬;一木不成林,一砖不成屏”等。还有些谚语使用动物来比拟,如壮族谚语“一条泥锹翻不起大浪,一只跳蚤顶不起被窝”、彝族谚语“一支筷调不出炒面,一条狗追不到野猪”、蒙古族谚语“离开了山,老虎无能为力;离开了水,鱼难以生存”和维吾尔族谚语“孤鸟常遭鹰猎,孤儿常受人欺”等。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手法,这些谚语都清楚地表述了一个事实,即所谓的“独鸣不成声,单行不起尘”,个人离了集体就无处发展了。
2.个人力量微不足道——“一个人,不算人”。诚然,不可否认的是,由于个体的差异,有些人的能力出众,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但是脱离了集体,无论是什么样的足智多谋和骁勇善战都变得没有意义。藏语谚语“一匹马再壮实也驮不了千斤,一个人再勇敢也打不败敌”,说的就是力气很大的马也不能超过自身极限,有武力的人也无法打败一人。朝鲜族谚语“独人不成将军”说的是一个人做将军相当于不是将军-类似的还有南京谚语“一个人,绝对做不成皇帝”,说的是一个人也没什么用。这些谚语都在说明一个道理,个人的风采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有所发挥,否则再多努力也只是徒劳无功之举。
(三)团结力量大
置身于集体固然重要,但是集体如果是一盘散沙,没有向心的凝聚力,就变成了散兵游勇,反倒是贻害无穷。凝聚力作用于个人与体之间,最终可以形成一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风气,使得集体在每个个体的推动中愈发强大,每个个体也可以从中受益。因此团结的体才是一股真正的力量。谚语对于团结的要求是齐心,齐心协力能创造出无限力量。快乐男声直播
《魏书》记载了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阿豺有子二十人,谓曰:’汝等各奉吾一支箭,折之地下o'俄而命母弟慕利延曰:'汝取一支箭折之。'慕利延折之,又曰:'汝取十九只箭折之。'延不能折。阿豺曰:'汝曹知否?单者易折,众则难摧,勒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言终而死。”阿豺所说的“单者易折,众则难
做粥摧”就成为著名的用来形容团结的谚语,而这条谚语也为其他民族所学习借鉴。如土家族有谚语“烂麻拧成绳,力量大千斤”;土族有“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折不断”;藏族有“只要拧成一股绳,羊毛能捆住狮子”;蒙古族有“一支箭易断,十支箭难折”等,都与这
个故事相关,强调了凝聚力的作用。
关于齐心协力,最有名的谚语就是“人心齐,泰山移”。同样也有相似的说法,纳西族的表达是“只要人心齐,玉龙山能移”。有名的谚语还有“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布依族谚语的表达则是“协力石成玉,同心土变金”;广东谚语的表达则是“弟兄竭力山成玉,父子同心土变金”。说明了在谚语中,很多表达也互相取经,旨在表达相同的精神内涵。
壮族谚语“同船须共命,同路须共心”,侗族谚语“饭同吃,话同心”,黎族谚语“围好篱笆墙,各种棍木齐用;耕好田和地,你我协作同心”,瑶族谚语“草鞋有六条纲,人要一条心”,松佬族谚语“枇杷三颗籽,芭蕉一条心”等谚语的重心在齐心上,意图劝告人们要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此外,还有一些谚语直接告诫人们要团结,多次提到“团结”的字眼。如蒙古族谚语“乌云密集有大雨,众人团结有力量”,塔吉克族谚语“团结是力量的源泉”,维吾尔族谚语“篝火能驱散严寒,团结能战胜困难”等。团结的力量在实践中受到广大人民的验证,谚语把这一智慧总结起来,成为教育人们团结一致的有力工具。
二、谚语中的协作精神
与团结精神具有概括抽象能力不同,协作精神是具有指导人们具体行为的能力。大家共同生活在一个集体中,正因为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难处和不如意十有八九。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给予帮助,既完成了对他人的关照,也是对自身的修行。互相帮助协作是一种美好品德的体现,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谚语体现了各民族的协作精神,主要有劝说人们不要相互掣肘,鼓励人们相互帮助和教育人们荣辱与共。
(_)不要相互掣肘
在集体协作中,人们要自然而然地把自己视作团队的一分子,不做有损集体有损他人的事情。换种说法,把集体和个人形容为水桶和木板的关系非常恰当,一方面,木板集合成水桶可以完成原有的木板无法完成的任务;另一方面,一个木板的短板会影响整个水桶的水量。这也就是说在集体中,一个潜在的影响内部和谐的因素都会限制整个集体。
所以说,谚语也有对于相互掣肘和影响集体团结行为的谴责,如谚语“一粒老鼠屎,坏了满锅汤”和哈萨克族谚语“一只畜粪蛋会使一桶子油变坏”,都在说一个人的错误行为对集体有极大的害处。而纳西族谚语“蜜蜂离花不酿蜜,花离蜜蜂开不妍”和傑傑族谚语“团结,十个人不够;排斥,一个人嫌多”都说在相互排斥的情况下,对个人的发展百害无一利。对此,谚语对人们的教育是“二人为公”,也教育人们“不要和众人对立,不要用污水洗脸”,就是说一切要从大局出发,切忌相互掣肘。在这里,谚语有着警示世人莫要自私的内涵。
(二)要互相帮助
日常生活中,人们还应当坚持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我们要提倡急他人所需、帮他人所难的互助精神,人人关心和帮助他人,处处尊重和爱护他人,这样就会把蕴藏众身上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促进社会的和建设事业的发展。
谚语“一张篱笆三根桩,一个好汉要三个帮”是著名的用来形容互帮互助的谚语。此外还有“城墙高数丈,里外要人帮”,说的是高高的城墙要想建设起来需要所有人的帮忙,“无后台,行无脚步”是借用了戏剧的典故,是说后台不帮着台上的演员打鼓点,台上的演员也不会走路了。佰族和侗族用不可分割的物品表达互相帮助的必要性,例如“针离不得线,线离不得针”“秤离不开碇”等,来比喻不可分割的人际关系。
谚语“篱帮犍,犍帮篱”“船帮水,水帮船”“山助虎威,虎助山威”“芦柴成把硬,大家拾柴火焰高”等体现了谚语要求人们彼此扶持。往大了讲,“土相扶为墙,人相扶为王”“一家窑货百家坯”“人扶人兴”等谚语说明,伟大事业的完成是要有好的帮手的;往小了讲,街坊邻居之间互相照顾,如“有米一锅,有柴一灶火”“尼姑养娃一众人侍候”“寡妇生儿子——众人扶持”等谚语,既方便了他人,也方便了自己。尤其是当其他人有了难言之隐,无法自己解决的时候,应当及时伸出援手,比如谚语所说的情况“医生,自病不能医”。由此看来,互相帮助的社会风气是和谐社会所希望看到的,互助行为的发扬光大,对于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要荣辱与共
相较于互相帮助,荣辱与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集体荣誉感,在旁人落难时要伸出援手,对集体而言,则更需要一同扛起责任,与集体共同进退。
1•共同奋斗——“大家容易大家难”。集体是大家的,如果大家可以为了同一个目标一起努力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团队中这样的氛围有助于凝聚力的升华,维吾尔族谚语“共同工作,才有共同的快乐”就阐明了这个道理。谚语说“同商量,一起干,有如湖塘三年水没放”,意谓一起商量着干活的能量无穷大,好比三年没放的水库开了闸一样,借此比喻共同奋斗的力量大。傣族谚语还说“一起吃才甜,一起抬才轻”,共同奋斗留下的不只是成功,还有收获的喜悦。所以说,谚语告诉我们与集体共同进步,需要大家的携手并进。
2.苦乐同享——“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共同奋斗就会有丰收的果实,那么荣辱与共就要求团队的成员们懂得分享,既要分享收获的喜悦,也要分享过程中的痛苦。江苏谚语说的“打的老虎死,大家有肉吃”就表达了这个意思,打老虎代表着与大家一起承受风险,共同努力,在打死老虎之后,又要学会与他人一起分享胜利果实。与此相似的还有很多,比如佰族谚语说“树苗要大家植,果实要大家吃”;维吾尔族谚语说“有马要共同骑,有货要共同背”;侗族谚语说“苦同吃,甜同尝”臟族谚语说“有福时并畫齐鞍,有苦时共同承担”,这些谚语都指明了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道理。有关团结合作的谚语
因此说,共同吃苦奋斗,共同分享成果,是各民族谚语所倡导的价值观。
三、谚语中的和谐精神
说到底,团结协作精神的倡导有益于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中国传统价值观有多元化倾向,但“和谐”的价值观在传统观念中一宜占有重要地位。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O即是强调和谐的精神。“和谐”始终是社会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建筑上追求和谐对称,表达形式重视匀称对偶,良辰吉日定位于偶数日等等,都反映了重和谐的价值观。由此可见,构建和谐社会是自古以来先贤们毕生的追求,因此谚语中多有呈现。
(-■)家庭和谐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的和谐对于社会和谐至关重要。谚语“家不和,被邻欺;手足不和,被奴欺”和“家人一条心,不怕外人欺”都表达了如果不建设和谐家庭,就过不上好日子。
谚语涉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如陕西谚语“你兄我弟,一团和气”,就是在说兄弟之间的和谐。毛南族谚语“夫妻和睦,吃饱穿暖”和蒙古族谚语“盛夏的太阳火热,和谐的夫妇恩爱”都在说夫妻生活和睦。哈萨克族谚语“弟兄齐心,不愁没有马骑;如媲和睦,不愁没有吃穿”也提到了如媲之间和睦相处。苏北谚语“家弗和,防邻欺;邻弗和,防外欺”和谚语“和得邻里好,犹如捡大宝”则在说邻里和谐的重要。因此,
家庭的温馨与快乐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谚语“夫妻和睦老人亲,一家大小都舒心”就是对家庭和谐最好的期盼。家庭的和谐直接影响着外部和谐,所以谚语的重和谐首先体现在家庭上。
通彻(二)社会和谐
社会和谐概括到了小到每个社会组织,大到国家和世界。维吾尔族谚语说过“离开了和睦,就别想幸福”,和谐相处的生活一定是幸福的。反观不和谐的生活,如苗族谚语所说的“兄弟争吵,家不安宁;人民争斗,国难太平”,人们之间争斗不团结,会使家庭、国家不安宁太平。相反的,哈萨克族谚语“和睦相处,收益无数”则说明了社会和谐利于所有事情发展。甚至谚语说“人和人和,阎王望鬼好”,人的和气都会影响所谓的“阎王爷”。每个人对于和谐社会的贡献都是对自己的生活平稳在做贡献。谚语“一村安宁,一家安生,一人安心”,意谓一个村庄宁静,每户人家都会平安,每户人家平安,每个人心里也会宁静,表达了一个社会的和平,关系着全村人的生活。所以谚语告诉我们,社会的和谐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世界和平的前提。
四、结论
以上是中华民族谚语关于团结协作精神的三种内涵,虽然有关团结协作精神的谚语在不同民族之间,不同地域之间有着各自的表述,但是随着民族融合的进程,团结协作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并内化于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实际行为中,这其中,谚语功不可没。
谚语研究是挖掘文化内涵的重要方法。中华民族谚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积累的不可多得的珍宝,而在传统文化中,团结协作精神只是冰山一角,还有更多的传统美德存在于谚语之中。挖掘谚语的精神文化内涵,是文化语言学的历史使命,这不只是对于已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