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折号有哪些作用李白与铜陵五松山情结
唐代伟大诗人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李白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从25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公元742年(天宝元年)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但终因才华横溢遭权贵同僚的嫉妒谗毁,导致在朝廷上不受重视,仅一年余即愤然离开长安。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杜甫结交。事事齐全说汉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怀着平乱的志愿,于公元756年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后来因受永王争夺帝位失败的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皖南一带,卒于安徽当涂。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们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彩。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在安徽南陵(唐时铜陵属南陵)的活动及创作情况,是学术界以及南陵各界人士谈及的热门话题之一,不少有识之士在这方面作过一些有益的研究,但是尚无一个比较明晰与详尽的阐述。
(一)受朋友相邀 一来铜陵
李白早年就怀抱为国家为苍生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他要“奋起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实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见《上李邕》)的理想。他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开元二十四年前后,他入长安求仕,结果大失所望。他带着失落的心情离开长安,漫游梁、宋、洛阳、襄阳,然后举家迁往山东任城。此后一两年里,李白应安徽南陵两位好友的邀请,带着儿子伯禽、女儿平阳来到铜陵(唐属南陵)。他发现寨山(现在的相思树附近)这个地方景幽美:山环抱,石壁凌空,雄奇飞动,山脚下流淌着一股潺潺的清泉,于是决定在此定居下来。安顿好了家小之后,李白游浙江会稽,与好友道士吴筠共居剡中。后来,吴筠应召赴长安,向朝廷大力推荐李白,唐玄宗终于决定征召李白入京师长安。这时已经是天宝元年,四十二岁的李白正在浙江剡中,他带着诏书欣喜地赶回铜陵寨山家中,与寓居此地的儿女告别。
李白欣喜若狂,觉得这下真的可以平步青云,经世济国了,于是便神采飞扬地写下了《南陵别儿童入京》的著名诗篇。诗的全文如下:“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我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诗的前六句描摹了他们全家在寨山其乐融融的生活情形,洋溢着诗人对铜陵寨山的喜爱之情。童仆正在宰杀肥嫩的黄鸡,孩子们端来新酿成的喷香的白酒,正好美酒佳肴喜庆一番,儿女们看到父亲这次回来心情特别高兴,也便嬉笑着拉着他的衣裳撒娇,而诗人高歌欢唱、拔剑起舞,直到日落山头,霞光满天。诗人写自己苦苦盼望的这一天终于来到了,他即将扬鞭跃马,踏上远道。当想到自己从此以后不再是一介布衣了,就觉得格外开心,末尾两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现讲规矩已成为千古名句,将诗人当时踌躇满志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李白的诗歌来看,他似乎对南陵这个地方的朋友与山水有一种别样的深情,所以常常有意无意在诗题中出现南陵的字眼,以此来纪念在南陵度过的美好时光。凡题目中出现“南陵”的诗有十首之多,它们是《江夏赠韦南陵冰》,《书怀赠南陵常赞府》,《寄韦南陵冰》,《与南陵常赞府游五松山》,《纪南陵题五松山》,《南陵五松山别荀七》,《酬
张卿夜宿南陵见赠》,《送通禅师还南陵隐静寺》,《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以及《南陵别儿童入京》。李白在寨山居住最有力的佐证材料是《南陵县志•艺文志》的一处记载。《艺文志》在《南陵别儿童入京》的诗题下有如下文字说明:“开元丙寅寨山中作。宣州刺史骆知祥刻石山中。”祖祖辈辈生活在铜陵寨山的父老乡亲们都非常熟悉这一摩崖石刻,尽管它在一九五八年时已被人为地毁坏。
(二)遭同僚排挤 二来铜陵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骨,决定了他不可能在唐玄宗身边长期待下去,他这个供奉翰林只干了一年多,就受到权贵同僚们的嫉妒排挤,被昏庸的皇帝赐金还山了,从此,他又第二次开始了漫游皖东南的岁月。离开长安后,在天宝五年前后,他写下了《别韦少府》、《酬张卿夜宿南陵见赠》、《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等诗。据王琦《李白年谱》记载,天宝十三载,李白往来宣城诸处。在这一段时间里,李白常来南陵,在五松山、隐静寺等处流连。他在铜陵五松山共写诗七首,题为《纪南陵题五松山》、《与南陵常赞府游五松山》、《於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书怀赠南陵常赞府》、《铜官山醉后绝句》、《五松山送殷淑》、《南陵五松山别荀七》等。他在《铜官山醉后绝句》中写道:“我爱铜
官乐,千年未拟还,要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看样子,他在这一带乐而忘返,简直是如痴如狂了。在这些诗中,李白生动地描述了五松山秀丽的风光,表明了自己高洁的贞操和耻与同僚小人为伍的傲岸态度,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这里需要补充的是,五松山的山名是李白命名的。李白在《与南陵常赞府游五松山》一诗题下自注云:“五松山在铜井西五里,有古精舍(寺庙)”。据《舆地纪胜》云:“五松山旧有松,一本五枝,苍鳞老干,翠参天。”常赞府名常建,南陵县丞,此人和李白过从甚密。
(三)被流放遇赦 三来铜陵
李白虽受到权贵同僚们的嫉妒排挤,,但他一腔报国热忱总促使他置身于政治的漩涡之中,可是由于他政治上的不成熟,在仕途上多次严重受挫。他因参与永王李璘幕府,在永王兵败后受到牵连,被流放夜郎,虽然途中被赦,但他已身心疲惫,创痕累累。在乾元二年(公元759年)遇赦得释后写了《江夏赠韦南陵冰》和《寄韦南陵冰》二首诗,在前一首诗中,李白慨叹自己悲惨的命运:“君为张掖近酒泉,我窜三巴九千里,天地再新法令宽,夜郎迁客带霜寒。”这时的李白,贫病交加,晚景凄凉,和当年豪气纵横,声称“仰天大笑出
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相比,已大相径庭了。此时的他最需要的是一个安闲、幽静之所,好好抚慰自己心灵上的伤痕,休憩自己病弱的躯体了。此刻,他不由得想起了南陵这片他深深挚爱着的土地,那里有他和孩子们共同度过的一段美好时光,有和他一起开怀畅饮的寨山父老。还有五松山善良淳朴的荀大妈,如今还好吗?他经常去沽酒的仙酒坊那位酿得一手好酒的纪叟,想来还健在吧。
于是,在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冬天,他带着小儿子第三次来到南陵,寓居在现县城北街的谢家池附近(今龙会桥一带),在这儿生活了几个月。
在第二年即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早春,写下了《游谢氏山亭》一诗。全诗如下:“沦老卧沧海,再欢天地清。病闲久寂寞,岁物徒芬荣。借君西池游,聊以散我情。扫雪松下去,扪萝石道行。谢公池塘上,春风飒已生。花枝拂人来,山鸟向我鸣。田家有美酒,落日与之倾。醉罢弄归月,遥欣稚子迎。”开头四句写出了诗人当时悲凉的处境:自己已经年逾六旬,但仍沦落飘零,虽然是获得了自由,但对美好的景物已难以燃起激情。当此病闲久寂寞(诗人患有“腐胁疾”)之际,暂且借谢君西池游览,聊以消散苦闷之情吧。这里的西池即是指谢家池,因池在漳水西面故云。接下来六句写出谢家池一带从冬日到早春的景物变化,
诗人被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感召,又对生活激起了热情。在这花香鸟语的季节里,他应邀到田家饮酒,从晚霞满天喝到月上柳梢,当带着微微的醉意回家时,远远听到小儿子呼喊着“爸爸”前来迎接自己呢!
1月7日是什么星座南陵唐代曾隶属池州(古亦名秋浦),这里赞李白垂名谢家池,亦是指李白留有《游谢氏山亭》一诗。让我们再来读一下清初著名诗人宣城施闰章写的《文澜亭和生伯》一诗,诗云:“安贤古寺残钟在,百尺危亭复此杯。枫落槛前千树白,云移天际数峰来。孤城地合漳淮水,异代诗留李杜才。朋旧风烟间不易,夕阳归骑漫相催。”这首诗再次有力地说明李白来此游览,并留下了诗篇。总之,龙会桥附近,确实是李白第三次来陵寓居之地,而《游谢氏山亭》就是他咏寓居地的诗作。
李白此次来南陵城北之前,先去看望了铜陵五松山的荀大妈。李白和荀大妈一家人有着深挚的友谊,当他到达荀媪家之后,荀家人非常高兴,像迎接亲人归来一样。荀媪拿出家里能拿出的最好的雕胡饭(用菰米做的饭),大家在月光下共进晚餐。李白被这种深情所感动,以致再三道谢,难以下咽。这件事记叙在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一诗中:“我宿五松下,寂寞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
餐。”就在这里中华食谱,诗中出现了充满温情的场景:朴实善良的农家老妇跪着身子给客人端饭,皎洁的月光照耀着不经任何雕饰的盘子,显得更加的洁净,就像那个老妇一颗纯净的心灵。反衬,比拟的手法,让人更生感动。作家又调用了他的知识储备,引用了韩信与漂母“一饭之恩”的故事,更表达了与劳苦人民之间的真挚情感。在现代人的眼里,李白因其浓郁的浪漫主义气质而垂名史册,然而这首诗一反其文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关心人民疾苦,心地柔弱的李白,一个不一样的李白。作家在五松山留宿,因不得志而抑郁,没有什么欢乐可言,也正是在这种心境下,才会有一切都是灰暗的感觉,“秋作苦”“夜舂寒”,平淡的语言却字字血泪,控诉着国家的战乱频繁。
李白被称为(四)流连五松山 自建“太白书院”
“安石泛溟渤,独啸长风还。逸韵动海上,高情出人间。灵异可并迹,淡然与世闲。我来五松下,置酒穷跻攀,征古绝遗老,因名五松山。五松何清幽,胜境美沃洲。萧飒鸣洞壑,终年风雨秋。响入百泉去,听如三峡流。”(《与南陵常赞府游五松山》)此篇为李白于天宝十三年经秋浦至铜官山途中所作,为铜陵五松山的定名篇。作家首先引用谢安石泛海遨游的故事,表达了作者面对五松山时因政治失意后的内心的恬静寡欲和与世无争。他内心
渴望任随自然,融入自然,内心深处有着对人生自由的向往。在面对如此风景秀丽,雄奇的山岳面前,“逸韵”,“高情”伴随着美酒,松树,构成了一幅美妙的图景。携酒登山,与松对酒,好不雅致!作者向当地的老人询问山的名字,未果后又饶有兴趣的为山命名,由此可见此时作家内心的无比愉悦。一切景语皆情语,在作者的眼里,清幽的五松山比绍兴的沃洲还要美,作者用感官中的听觉来描写五松山上松树的繁茂,王琦曾评论这首诗说:“萧飒、风雨、百泉、三峡,皆状五松涛声之美。”虚景与实景相互映衬,恍若读者亲耳所闻,亲眼所见。正如清代朱庭珍在《筱园诗话》卷一中所说:“不愧写山水之形胜,并传山水之性情,兼得山水之精神……使读者因吾诗而接山水之精神,恍得山水之性情,不惟胜画真形之图,直可移情卧游,若目睹焉”。后来作者与挚友同游,见到山上有龙堂精舍,乐不思返,由此也反映了当时五松山的宗教习俗。作家想积极入世,却又官场失意,但是这样的理想让他时时保持着自负,自信,乐观与豁达的精神状态,这是一种理想化的入世精神,也与他的豪放恣肆息息相关。“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铜陵五松山风景优美,劳动生产亦是一番繁荣热闹的景象,此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描写工人劳作的佳篇,也是为数不多的几篇之一,因而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诗生动形象的刻画了炼铜工人们月夜下辛勤劳作的场景。巍峨的铜官山脚下,成的冶铜
炉依次排开,熊熊的炉火,火舌窜动,炉火映红了这片冶铜场,映红了半个夜幕。月夜的静谧与炼铜的场景形成鲜明的反差,起到了极为强烈的反衬作用。炼铜工人们干劲十足,随性的口号声震动了整个河流。鲜明的调,宏伟的夸张,构成了整首诗喷薄而出的气势,使人为之震撼,好一幅壮阔的秋夜冶炼图!诗人大笔一挥,一气呵成,火的热烈与河流的寒冷交织,视觉与听觉辉映,表达了诗人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关心和他们辛勤劳作的赞美。烂漫,洒脱,慷慨的人格使李白的文风中有种不可遏制的力,读者仿佛被这力激发着身临炼铜现场,感受着这光影水火的情境。
“千峰夹水向秋浦,五松名山当夏寒。铜井炎炉歊九天,赫如铸鼎荆山前;陶公矍铄呵赤
电,回禄睢盱扬紫烟。此中岂是久留处,便欲烧丹从列仙。爱听松风且高卧,飕飕吹尽炎氛过。”(《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
李白在五松山间不仅游历山水,还广交挚友,杜秀才就是其中之一。诗人曾经奉召入京,供奉翰林,后来因遭谗言被迫离开都城,怀着不平与愤懑融于山水之间,仍然充满着建功立业的美好愿望。作家在向杜秀才介绍自己的往昔时,又不忘浓墨重彩的阐述五松山的美景和炼铜的雄壮,松树的意象在此处更加的开阔与茂盛,听觉,感官使得整个场景浮于读
者眼前。更令人心潮澎湃的是铜井炎炉火光炎气直冲云霄,作家不是直接用一系列的形容词来描写铜炉炼铜的壮阔,而是引用典故,含蓄委婉,不失气势。大禹曾在荆山治水,矍铄的陶公也曾铸冶,后“回禄睢盱扬紫烟”又引用上古神话、传说为喻,描绘了铜官山冶炼场面规模之雄伟,气势之宏大。精妙的用典,从侧面也反映了作家李白的博才多学,用之一如漫不经心,信手拈来,却又不露痕迹,恰到好处。李白一生追求风骨,这首诗保持了慷慨激昂的情感内涵,略去了悲凉哀伤的成分,变得更加明净,壮阔而高远。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