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社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以贵州师范大学为例
作者:朱凯琳 唐婉贞
什么叫量比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1期
    摘要:大学生社团是高校建设校园文化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更是学生实现自我教育、提高自我素质的主要形式。要使高校学生社团稳固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掌握社团的基础理论和发展现状,运用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把握学生社团未来的发展动向,及时调整适合各个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最终促进大学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社团:社团理论:贵州师范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259~  2017) 11- 0146- 03
    一、大学生社团的理论基础
    大学社团是现在高校普遍存在的一种亚文化代表组织,是学生在自愿参加的基础上自发组织的,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兴趣共同体,对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有着极大的作用。社团的理论是研究高校社团发展的前提。
    (一)自组织理论
    自组织理论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是研究一切自组织现象及其规律的系统科学理论的集合。这一系统关注的是组织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动态特征,如开放性、涨落和突变、协同和竞争等,借鉴自组织理论,大学社团具有双重属性,从社团内部来说具有自组织性,社团是学生在共同兴趣和爱好的背景下聚集在一起的一个独立组织,并由共同推选的学生为管理代表,具有强烈的自发性、开放性和独立性:从社团外部来说具有他组织性,即社团在一定程度上受外部力量(高校)的控制,社团作为大学的一个子系统,要服从团委的领导,且其发展要依靠外部力量。根据切斯特·巴纳德的系统组织理论,要使社团良好发展,既要保持自组织和他组织之间的外部平衡,也要保持自组织和他组织的内部平衡,外部平衡即社团与学校领导层、与相关利益体之间的关系稳定和谐,内部平衡即保证社员的个人发展。
把信送给加西亚
    (二)学生参与理论
    学生参与理论是指学生在活动中在心理、认知、学习和行为上的卷入和发展,高校社团的基本目标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学生的社团参与是指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参与程度,其中,认知参与包括学生对社团活动的思考和解决社团活动出现问题的能力:情感是指学生在社团中的人际关系的处理,与成员间相处的情感程度:行为参与是指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的表现程度和付出的努力值,强调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愿景理论
    愿景理论是由吉姆·柯林斯提出的一种管理理论,他认为愿景是工作中产生的一种承诺,有着巨大凝聚力和传动力,能激发人的潜能。在共同的价值观和发展目标基础下确立的愿景能够使组织成员发挥各自最大的效能。高校社团是社员的共同兴趣和信念的结合体,充分掌握社团成员的兴趣爱好就等于掌握了成员的共同愿景,借助愿景理论,在活动中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使学生自身得以发展,并开发社团文化,提高社团的凝聚力,实现学校总体、学生社团及学生个人三者的愿景契合和共赢。
    二、我国大学生社团发展的历史
热身活动    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历史悠久,建国前距今一百多年来,先后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
    (一)1949年之前的大学社团发展:曲折多难
    在战火纷飞的时代背景下,建国之前的大学生社团都具有爱国性质。1904年日俄侵占中国,京师大学堂组织俄铁血会,这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大学社团,虽然当时教育部对这种组织明令禁止,但阻挡不了学生的热情。五四运动爆发后,北大、清华等高校出现了一批新兴社团,尤其是蔡元培校长进行北大改革所倡导自由的学习风气,这一时期以北大的学生社团数量最多、最活跃,比如学生自治会影响深远,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社团。
    抗日战争时期中大学生社团主要是以西南联大的文学社团为特,学生的创造性和自由性在社团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它的社团主要分为综合社团、纯文学社团和戏剧社团等一百多个民间组织,他们发展着各自的壁报或者报纸。  抗战结束后,1946年的《国立北京大学学生社团登记及管理办法》规定了大学生社团的内容、对象以及活动范围,虽然对社团发展有一定程度上的阻碍,但是大学生们仍积极组建社团,具有追求民主、自由的思想,带有一定的政治性。
    (二)1949-1766:停滞阶段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校忙于恢复和整顿战乱留下的残痕,大学生社团没有很好的发展,数量也有一定减少,到1966到1766年十年的时间内,社团的发展更是处于一个停滞的状态。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
    (三)1978到至今:逐渐繁荣到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后,全社会形成了对外交流的开放氛围,利于大学生社团的发展,国家和政府的扶持给大学生社团注入活力,1998年《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使高校社团的发展逐渐稳定,开始有法律的保障。这一时期,社团活动拓展出服务社会的功能。21世纪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2005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大学生社团得到更进一步发展,在数量和人数上日益递增,国家和政府投入资金辅助其有序发展。
    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发展到普及化阶段,高校社团发展的环境越来越宽松,进入一个黄金阶段.2016年1月《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中要求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其综合素质能力,丰富业余生活,要求学校设立专门社团管理机构,社团需办理登记手续,使其成员和内容更加正规化,对社团进行分类管理。社团发展更多走向务实、新颖的方向,通过社团锻炼能力,与社会接轨,加快适应社会。风女天赋
    三、贵州师范大学学生社团发展现状
    当前全国高校学生社团日益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以贵州师范大学为例,1995年成立了第一个学生社团——读书协会.2003年成立了校级学生组织——学生社团联合会,作为管理、发展、服务学生社团的机构。发展至今,现共有学生社团91个,社团会员3万余人。这些不同性质的学生社团在校团委的领导下,搭建了校园文化活动“第二课堂”,带动学生参与,增强实践能力,发挥着积极的影响。
    (一)社团特
    1.社团种类繁多,活动呈现精品化。贵州师范大学近年来社团数量不断增加,并逐渐走向多样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的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4个类别:学术科技类、兴趣爱好类、公益实践类、文艺体育类,如创业者协会、春晖社、知行国学社等。这76个社团开展着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繁荣校园文化添砖加瓦。随着学生社团联合会“璀璨新念”创意策划大赛的兴起,越来越多学生社团注重打造精品社
团活动。如现代音乐协会举办的爵士音乐会,为广大师生带来视听的盛宴:春晖社每年开展的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集结大学生的力量为山区提供志愿服务:创业者协会“慈善营销大赛”搭建了创业营销类的平台:学生社团联合会的“师大达人秀”比赛,至今己举办了十一届,为各类校园达人们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2.社团的本土特化程度增强。结合贵州特,以苗族文化研究协会和原生态少数民族文化协会为代表.这两个协会宣扬了多彩贵州的文化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把少数民族特有的歌曲、舞蹈、礼仪、服饰、语音文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到大学校园,让更多的同学了解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体会古老的民族精神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比较历史文化与现实社会。结合师大特,行知教学社以“发扬师大特,成就未来师者”为主张,开展教学设计比赛、教学技能大赛、义务支教等活动,为师范生的专业技能的发展提供了机会:教师资格证的必备要求之一是普通话等级,普通话艺术协会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3.社团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社团是具有一定开放性的组织,不同于班级,它是由各专业的学生组成,他们在社团活动中相互交流学习,促进自身社会性的提高。此外,贵州师范大学社团经费的来源大部分为会员会费,对于需要较多经费的大型活动而言,往往要通过与企业、商铺进行合作,以赞助的形式获得经费上的支持。在对接赞助的过程中,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受到社会规范的教化,实现社会化,也使整个社团层次得以提高。
    (二)社团存在的问题戛然而止是什么意思
    1.社团管理制度不完善。首先,社团会员是通过开学招新的方式纳入的,没有进行一定的筛选,这就导致社团成员的质量参差不齐,随着学业任务加重,越来越多会员对社团活动不予理睬,或者退社,使得社团成员流动幅度大。其次,社团缺乏精细化管理,责任和分工不明确,新老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少,忽视传承作用,文化断层现象严重,社团内部缺乏凝聚力。
    2.缺乏专业的指导教师。一方面,社团成员由学生组成,在开展活动和处理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基本是学生自行解决,但学生的认知和操作能力有限,仅凭集体经验解决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多位专业老师的指导。然而许多社团指导老师平时其他工作量较大,缺乏精力和时间对社团进行真正意义的指导,“挂名”现象严重。另一方面,学校对教师指导社团这种特殊的工作形式没有一定的“回应”,比如没有适当的报酬,考核的时候不加分,不纳入教学课时量中,易导致一部分有意愿帮助社团成长的教师积极性减退。
    (三)社团发展的建议
    1.建立完善合理的社团管理制度。一个科学严格的社团管理制度,可以避免社团活动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促进社团正规化发展。首先,科学定位社团的发展方向,确立一个清晰的目标,在社团开展活动前,明确成员之间的责任和义务,制定一份可行的策划书,重视社团活动的质量,努力打造社团的
精品活动:其次,加强对社团骨干成员的选拔和培训,传递管理经验和对社团的深刻认识,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再次,增强社团的凝聚力,通过素质拓展等活动,构建社团“家文化”:最后,建立一个激励评价机制,对表现突出的成员给予表彰,对不合格者予以淘汰,有效调动会员的积极性。
    2.学校加强对社团的监管和扶持力度。学校应该意识到社团对于学生成长和校园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应该对社团进行“正面鼓励引导,严格管理发展”的宏观调控政策,加上相应的扶持政策,把握社团的正确发展方向,间接干预社团的管理工作,协调落实好党委关于学生社团发展建设的指示与政策,引导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可以成立一批专门的社团指导教师,将“导师制”引入学生社团,使得指导教师切实担负起责任,对社团活动从策划到实施进行全程督导,参与社团建设。学校也能够对这些教师付出的劳动力进行一定奖励,并纳入教学工作评价体系中,提高老师工作的积极性的同时也提高了社团的水准,为打造“高品位、高层次、高格调”的特社团提供了保障。
    高校学生社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贵州师范大学的社团现状只是当今高校社团发展的一个缩影,要使高校学生社团稳固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掌握社团的基础理论和发展现状,运用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把握学生社团未来的发展动向,及时调整适合各个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最终促进大学文化的发展。参考文献:[1]王波.基于系统组织理论的大学生社团建设研  究U].学校党建与思想育,2013,(08):50-51.[2]赵晓阳.基于学生参与理论的高校学生发展及  其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大学,2013.[3]孟庆恩.高校学生社团及其教育功能的实现U].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1,(04):58-61.[4]王潇.高校学生社团参与研究[D].河北师范大  学,2016.[5]胡佛.愿景[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6]布署.中美大学生社团建设对比研究U].内蒙古  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