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市初三中考诗歌鉴赏语文试卷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画线句表达作者________的情感。
2)同样是写塞外风光,这首词与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描写的塞外风光有何不同?试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杰。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陈与义:宋代爱国词人。这首词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流寓在湖南、湖北一带时所作。
1)请赏析这首词的思路。
2)试分析下阕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自裴九同泛洞庭湖(其一)
(唐)贾至
江上相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堪愁。
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
(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1)两首诗共同使用的意象有:江水、________
2)贾至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
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诗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C.“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是说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英武了得。
D.“生子当如孙仲谋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人民要求发愤图强的呼声。
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5.诗歌鉴赏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该诗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端居:闲居。素秋:秋天的代称。
1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请赏析悠悠二字的妙处。
2)本诗三、四两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6.诗歌鉴赏
春游湖
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1)春游湖的夹岸桃花蘸水开的用的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2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7.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中国近代史纲要答案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怀古之词怀想三国时期的刘备、曹操和孙权三位英雄人物,洋溢着对英雄们的敬仰之情。
B.“不尽长江滚滚流既是诗人眼前所见,又将大江和历史相联系,引出下阕历史人物。
C.“年少万兜鍪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兜鍪是士兵作战时所戴的头盔,此处代指士兵。
D.这首词简洁明快,层次分明,以三问三答来结构全篇,互相呼应,悲怆雄壮,意境高远。
破相歌词2)任选角度,简要赏析词句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8.阅读《行路难》和《过零丁洋》,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
李白
style taylor swift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倦词语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古诗词往往运用恰当的写作手法增强情感表达。《行路难》中借用姜太公垂钓和伊尹梦日的典故,抒写了诗人________;《过零丁洋》中则运用双关,巧借战败之地、被囚之境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个词,写出了诗人身陷敌手、孤立无援的感受。
2)《行路难》和《过零丁洋》这两首诗都体现出诗人在遭遇困苦时的广阔襟怀。请在(A)(B)两个画线句中任选其一 结合诗句内容的理解,说说你从中获得的感受或启示。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出诗中表现国家沦陷的诗句并解释其意思。
诗句:________
意思:________
2)首联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采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
4)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似,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你简要分析。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定风波
苏轼
含组词三月七日 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中国式过马路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定风波:词牌名。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的三月七日,这时苏轼被贬居黄州(今湖北黄冈)。沙湖: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雨具先去:有人带雨具先走了。吟啸:高声吟咏。芒鞋:草鞋。料峭:料峭:形容微寒。萧瑟: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苏轼这首词的风格是风趣幽默。词中的哪些词句体现了这种风格?(两句即可)我们从中应学习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
11.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句中悠悠一语双关,有哪两层含义?
2)本词为咏史怀古之作,你认为它咏叹了怎样的历史,表达了怎样的怀古之情?
1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铜仁江舟中杂诗六首(其二)
郑珍
渐见寒流阔,居人两岸分。
潭光清漏石,山影绿摇云。
渔得沙头汛,炊香柁尾闻。
向来风味熟,惆怅但离。
(注)柁:同向来:方才,刚才。
1)赏析颔联中的字。
2)从后两联来看,诗人在船上的旅途生活有什么特点?
1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临江仙·送王缄
苏轼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舫。此身如传舍 何处是吾乡!
【注释】王缄:苏轼亡妻王弗之弟。凭:请,劳烦。觞:酒杯。传舍:驿站。
1)下列对这首词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交代背景,词人虽明言忘却,实则难忘,一见妻弟未免思量
B.“凭将清泪洒江阳一句抒发了词人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那样的悲伤。
C.“故山两句既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又有羁旅天涯的孤寂与悲凉。
D.“何处是吾乡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词人身不由己、漂泊无定的感慨。
2)请结合全词,说说你对殷勤且更尽离觞一句的理解。
14.赏析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下列各句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亲射虎,看孙郎中的孙郎指孙权,这里是作者自喻,辛苦遭逢起一经一句中,起一经是指作者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
B.《江城子·密州出猎》和《过零丁洋》的表达方式都是先记叙后抒情。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句诗巧借地名,运用双关语,渲染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D.“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一个字贯穿全调,突出表现了作者少年时期的豪情壮志。
2)这两首诗词的画线句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集中体现,请任选一处从修辞、炼字或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
1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小题。
小园(其一)
陆游
小园烟草接邻家,桑柘阴阴一径斜。
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
【注释】这是淳熙八年(1181)四月陆游在浙江山阴三山居住时,写的一首田园诗。柘(zhè):树名,其叶可养蚕。
1)这首诗前两句通过写烟草”“”“斜径等景物,营造一种的氛围。
2卧读陶诗未终卷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其妙处。
3)请你从下面两个选项中选择.项填入尾句□□处(填序号),并说出理由。
A.捉虾
B.锄瓜
你的选择是( ),理由:
16.阅读下面这首诗
游东田
谢眺
戚戚苦无悰 携手共行乐。
寻云陟累榭 随山望菌阁。
远树暖阡阡 生烟纷漠漠。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①悰(cóng):快乐。陟(zhì)累榭:登上多层的台榭。阡阡:通芊芊,草木茂盛的样子。
请描绘诗中画线句呈现的景象,并写出全诗所表现的诗人情感的变化。
17.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山坡羊骊山怀古
【元】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1)请简析这首小令的艺术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