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期末复习诗歌鉴赏检测试题带答案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画线句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情感。
2)同样是写塞外风光,这首词与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描写的塞外风光有何不同?试简要分析。
2.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南安军
【宋】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1)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
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诗尾联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潭上作
张乔
竹岛残阳映翠微,雪翎禽过碧潭飞。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注】翠微:青山。
1)联系全诗,说说前两句的作用。
2)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无  题
陈 毅
生为革命死不哭,莽莽神州叹沉陆。
魂兮归来大地红,小住人间三十六
【注】此诗为陈毅同志在梅山所作。三十六:指36(36),因为陈毅1901年生,1936年被围梅山,他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1)联系全诗,解释大地红的意思。
2)这首诗表现出陈毅同志怎样的革命精神?
梦见亲人去世了(3)这首诗与《梅岭三章》中哪首诗所表达的信念一致?是什么信念?
5.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划线句中悠悠一词有何妙处?
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6.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初晴游沧浪亭
苏舜钦(宋)
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注释)沧浪亭:苏州园林之一。连明:直至天明。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前两句的画面,合理想象,30字左右。
2)三、四两句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分析其作用。
7.诗歌鉴赏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该诗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端居:闲居。素秋:秋天的代称。
1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请赏析悠悠二字的妙处。
2)本诗三、四两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8.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小题。
赤壁
杜牧 ()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首诗在形式上可称为________ (体裁)诗,从内容上是________ (题材)诗。
2)诗的末尾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9.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寂寞
卞之琳
乡下小孩子怕寂寞,枕头边养一只蝈蝈;
长大了在城里操劳,他买了一个夜明表。
小时候他常常羡艳墓草做蝈蝈的家园;
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1)诗中的小孩子是一个什么形象?诗中蝈蝈”“夜明表等意象有何作用?
2)请谈谈你对诗歌中画线语句的理解。
1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的颔联用“________”“________”六个字形象生动地揭示出国家和个人的命运。
2)这首诗叙述了诗人什么经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1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的颔联用“________”“________”六个字形象生动地揭示出国家和个人的命运。
2)这首诗叙述了诗人什么经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1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铜仁江舟中杂诗六首(其二)
郑珍
渐见寒流阔,居人两岸分。
潭光清漏石,山影绿摇云。
渔得沙头汛,炊香柁尾闻。
向来风味熟,惆怅但离。
(注)柁:同向来:方才,刚才。
1)赏析颔联中的字。
2)从后两联来看,诗人在船上的旅途生活有什么特点?
1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小题。
小园(其一)
陆游
小园烟草接邻家,桑柘阴阴一径斜。
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
【注释】这是淳熙八年(1181)四月陆游在浙江山阴三山居住时,写的一首田园诗。柘(zhè):树名,其叶可养蚕。
1)这首诗前两句通过写烟草”“”“斜径等景物,营造一种的氛围。
2卧读陶诗未终卷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其妙处。
3)请你从下面两个选项中选择.项填入尾句□□处(填序号),并说出理由。
A.捉虾
B.锄瓜
你的选择是( ),理由:
14.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清洁工岗位职责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划线句中悠悠一词有何妙处?
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15.诗歌鉴赏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释:(1)池边:一作池中。(2)分野:山野景被桥分开。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李凝幽居字的意思是: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争做新时代好队员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做伴。
C.“僧敲句中的,传说也曾想作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2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1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篱下黄花开遍化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B.“俗子胸襟谁识我运用反问修辞,强调了自己不被俗子理解的处境以及知音难觅的无奈与苦闷。
C.“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运用典故,抒发了词人因不被丈夫理解,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
D.全词塑造了一位关心国家命运,不愿为女子身份束缚,情愿忍受世人的不理解,也要奋发做出一番事业的女英雄的形象。
2)请简要赏析词中加线的句子。
17.阅读《行路难》和《过零丁洋》,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古诗词往往运用恰当的写作手法增强情感表达。《行路难》中借用姜太公垂钓和伊尹梦日的典故,抒写了诗人________;《过零丁洋》中则运用双关,巧借战败之地、被囚之境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个词,写出了诗人身陷敌手、孤立无援的感受。
2)《行路难》和《过零丁洋》这两首诗都体现出诗人在遭遇困苦时的广阔襟怀。请在(A)(B)两个画线句中任选其一 结合诗句内容的理解,说说你从中获得的感受或启示。
18.阅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回答问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吟啸:吟诗、长啸。社交障碍芒鞋:草鞋。蓑: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料峭:形容春寒。向来:方才。
萧瑟处:指遇雨的处所。萧瑟,风雨吹打树林的声音。
这首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从这首词中你感受到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简要分析。
1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身上肉疼怎么回事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 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定风波:词牌名。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的三月七日,这时苏轼被贬居黄州(今湖北黄冈)。沙湖: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雨具先去:有人带雨具先走了。吟啸:高声吟咏。芒鞋:草鞋。料峭:料峭:形容微寒。萧瑟: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苏轼这首词的风格是风趣幽默。词中的哪些词句体现了这种风格?(两句即可)我们从中
应学习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
20.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句中悠悠一语双关,有哪两层含义?
2)本词为咏史怀古之作,你认为它咏叹了怎样的历史,表达了怎样的怀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