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散文比較研究
“prose”英文的散文,用來和”追问verse”韻文區開。
相對於其他文類,散文是內容最為廣泛博雜、形式最為豐富自由、手法最為靈活多樣的文體。在西方寬泛的定義是:一切口語化或書寫式的,不具有韻文那種有規律性的格律單位的文章。即指一切散體文章。因此,麥吉爾主編的《世界名著鑒賞大辭典‧散文卷》就把歷史、傳記、哲學著作、講演、書信、論文、神學著作、法學著作、警世格言、期刊雜文、藝術批評、博物學、生物學、經濟學等散體書面語言著作皆歸入散文行列。這與中國先秦散文差不多。中國古代散文即古代文論中”经期缩短文”的概念,與詩相對,泛指一切歷史、哲學、政治等文化學術著作。唐宋古文運動提倡的古文,是指秦、漢時期長短不一、語言質樸簡潔的散體短文,如諸子文、兩漢政論文等。後代就把秦漢古文和唐宋古文演衍為中國古代最正統的散文概念。到了現代,受到西方散文觀念的影響,是指與戲劇、小說、詩歌相對的文體。
西方對散文狹義的理解是指以隨筆(Essay)為代表的近代散文,這是從法國文藝復興時期作家蒙田所創立的。他的《隨筆集》以“隨筆”的形式,從“我描寫我自己”的個性抒發角度,在瀟灑自如侃談式的風格中,把淵博的知識和豐富的個人生活經驗融合起來,“表現我原有的、
自然的、日常的面貌。”把散文確立在是個人心靈情感及思想意識的自由表達這一歐洲近代散文觀念。中國現代散文觀念也受到它的影響。
荷叶减肥法從蒙田開始到盧梭、波特爾、羅蘭巴特,法國散文形成了自己心靈生命化的傳統,強化了歐洲近代散文觀念,並在英國隨筆得到典型表現,代表性作家作品是19th的蘭姆的《伊利亞隨筆》。無論中西,最初都是從語言形式的角度來區別散文與非散文的,隨著散文創作的發展,中西散文家逐漸覺醒到審美化的,情感性的文學散文觀念。
我們看中國從漢魏六朝開始向這個方面轉化,東漢王充提出“文從胸中出,心以文為表”的主張,較發現到“情”在文章中的位置。大量創作作品上,曹操文風顯露出個人情性,開風氣之先。諸葛亮《出師表》;李密《陳情表》;王羲之《蘭亭集序》;陶淵明《歸去來辭》、《桃花源記》等等都是抒情性散文名篇,唐宋古文運動散文的題材和體裁也出現前所未見的發展和革新,抒情散文一片繁榮,連賦體也向散體抒情方向發展。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前赤壁賦》、《後赤壁賦》都是名篇。柳宗元的山水遊記,如著名的《永州八記》,則堪稱中國古代抒情遊記散文的代表。晚明出現的小品文提倡“童心說”要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筆。袁宏道《敘小修詩》把“情”擺在作文的首要
位置,對中國現代抒情散文有很大的影響。而現代散文用白話文代替了古文,出現了大量優美的抒情性散文,出現了像冰心、周作人、朱自清、沈從文、郁達夫、徐志摩等散文名家,體裁有遊記、書信、隨筆、散文詩、日記等等。
由此可見,從實用性到審美化、情感化;從非文學到純文學,這是中西散文發展中的共同規律和共同方向。而主觀抒情性和個人意識化是中西現代散文的核心美學觀念。
中西散文語言歷經了革新的過程。古希臘羅馬散文是用拉丁文寫成的,到了文藝復興時代,西方各國散文都歷經了語言民族化的過程,各國競相以民族俗語散文向拉丁語散文挑戰。英國和德國在翻譯古希伯來宗教經典《聖經》的同時,確立起規範的本國散文語言;馬丁路德的德文本譯本《聖經》創造了現代德意志散文,其它西方國家也相繼以本民族語言替代拉丁文進行創作。中國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是句式長短不一,風格質樸簡潔的古文語言,而建立在漢字單文獨義,一字一音,平仄四聲等特點上的辭賦和駢文語言是中國古代散文語言的另一種重要形式。這就造成了同一種散文語言中兩種散文用語形式並行存在的現象。中國散文語言變革在於現代散文用白話文替代了文言文(古文和駢文所用語言)。中西方在這點上有顯著不同的地方。歐洲近代散文用各民族語言替代拉丁語是用一
種散文語言替代另一種散文語言,中國則是一個語言系統內部的文學語言的一種革新,這可以說是中國散文語言幾千年以來的大變革。
中國古代散文區別於西方散文的特徵是:
中國古代散文是一個自身承傳性極強的散文系統。自身相互影響,相互交流的現象十分明顯。中國古代散文發韌於《尚書》“記先王事,故長於政”,它擅長評政說理,蔚為政論性散文之基石,後來的應用性散文如制誥、詔令、章奏等文體,都可以在《尚書》到根源。另外,以《莊子》、《孟子》、《荀子》、《韓非子》為代表的先秦諸子散文,論證充分,邏輯嚴密,氣勢汪洋恣肆,又十分重視比喻、排比、誇飾的手法,具備了後世論說文的基石,深刻的影響了後世議論性散文。
法语英文以《左傳》為代表的先秦歷史散文把歷史的真實性和文學的形象性融合起來,形成了中國古代歷史散文特;秦漢散文繼承上述先秦的基礎,在史傳文、政論文及辭賦三類散文文體上取得成就;自南北朝後,駢文成為中國散文的一個獨特的類別,綿延不絕,與古文倂行,成為中國散文的兩大河流。可以說沒有自身的繼承,就沒有中國古代散文的發展。
上环的最佳时间西方散文則不然,一是西方散文同西方其他文體一樣,有著長達千年的中世紀斷層期。中世紀的歐洲除了義大利幾位散文家如馬可.波羅介紹中國和東方文明的遊記散文外,創作較為零落。這一個斷層期使得歐洲近代散文較少受到古希臘羅馬散文的影響,在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的思想吹拂下,一開始便踏上抒寫心靈、表現自我的道路;二是西方散文的發展動力得益於跨國的交流和影響,古希臘羅馬散文的實用性和應用性特點雖然被西方近代散文所拋棄,但卻作為古希臘羅馬文化的一部份而影響了後來西方散文的發展。影響地區從亞平寧半島和愛琴海沿岸擴展到全歐洲。例如柏拉圖和西塞羅的著作對西方散文影響甚大,而古希臘散文尤其是歷史散文和演說辭,對古羅馬散文的影響,可以看作是西方散文跨國交流的明顯例子。英國隨筆是歐洲各國散文中最具心靈個性和風格特徵的一支,但它卻受到法國蒙田散文巨大的影響。又美國散文最早是移民時期的旅行記、航海日記、書信和歷史著作。固此,西方歷史和文化背景下的西方散文跨國間交流強而有力地推動了西方散文的發展。
但是,由於西方各國不同的民族文化特點和國民天性,在跨國交流影響下的西方各國散文也表現出在體裁、內容、風格等方面的不同。英國隨筆親切隨和、心脏跳的快怎么办幽默風趣的風格,亦如英國國民天性的寫照。美國散文幽默中帶有諷刺,這與美國散文家更加關注社會問題有關。
以尼采和叔本華為代表的哲學散文佔有了德國散文很大的比重,尼采的散文完美地把散文和哲學結合起來,明顯地表現了德國善於思辨的民族性。俄國散文素以對自然風景的詩意描繪而著稱,這是在屠格涅夫和普里什文手上形成的特。
中西散文在形成期,歷史書、哲學著作、論辯文是相同的形式和淵源。書信和遊記是中西散文大量的散文體裁。中國古代稱書信為書、牘、簡札等,如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韓愈《答李翊書》、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司馬遷《報任安書》等。西方如古羅馬小普林西尼的書信,西賽羅的書信,法國塞維涅夫人的書信《書簡集》,福樓拜、都德的書信,英國夏洛蒂‧勃朗特的書信,德國里爾克的書簡,都是有名的書信體散文。兩者比較,西方書信體散文多寫個人感情、閑情生活瑣事,風格纖細,面貌親切。
遊記散文亦是散文作品大宗。後漢司馬伯的《封禪儀記》是中國山水遊記較早的一篇,魏晉陶潛的《桃花源記》,六朝慧遠的《廬山諸道貌人游石門詩序》堪稱早期佳作。前述的《永州八記》亦為代表作,宋代蘇軾《石鍾山記》、王安石《遊褒禪山記》、歐陽修《醉翁亭記》及清姚鼐《登泰山記》皆為名篇,而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及明徐客霞的《徐客霞遊記》則把山水遊記和科學著作結合在一起。西方很多散文家也創作有大量的山水記
遊作品,像德國第一位散文家兼詩人海涅的《哈爾茨山遊記》、《從幕尼黑到熱亞那旅行記》,狄更斯的《遊美札記》,盧梭的《漫步遐想錄》等等。
在中西散文中,傳記散文也是一大體裁。西方許多作家和學者都寫有自傳或回憶錄。如歌德的《詩與真》、盧梭的《懺悔錄》、黑塞的《童年紀事》等,茨威格和羅曼‧羅蘭都寫有相當的人物傳記。西方人物傳記極力刻劃人物性格,注重人物內心剖析和心靈的披露,並不十分拘泥於史實,很具特,十分真摯動人。中國的傳記散文則不同,司馬遷的《史記》是中國古代傳記散文的偉大作品,對後世有很深的影響,但《史記》首先是歷史著作,它雖為人物傳記,但史料價值是第一位的。這是中國古代傳記散文的特,也說明古代傳記散文是一種文體獨立性不足的散文體裁。
說到西方散文最具穩定的美學特徵的散文種類是隨筆。隨筆以英國為代表,它有兩種不同的風範,即由受蒙田影響而發展的絮語式散文和由培根開創的正規式散文。19th的蘭姆是英國散文史上最優秀的隨筆散文家,他的《伊利亞隨筆》表現了英國隨筆的根本特:書寫個人情趣,取材日常生活;文風親切幽默,從容閒適。在二三百年的發展歷史中,英國隨筆形成了獨特鮮明的風格,可以說是西方代表性的散文體裁。西方隨筆散文極似中國晚
明小品文。隨筆散文的本質特徵是書寫自我個性和自我意識,「描繪我自己」。但是晚明小品文在中國古代散文中可以說是空谷足音,顯然不能與蔚為大觀的西方隨筆散文相埒。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