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对咱们熊猫好,就因为咱们熊猫数量少,如果像鲍尔这样,玩具都活了,咱们就完了,人保准不会再对咱们好了,你想想满街都是大熊猫,说不定该除‘五害’了呢。”它们还提醒别的同胞们不给鲍尔摘桔子吃。鲍尔听到后,心里难受极了,饿晕了过去。最后泥猪凡克牺牲了自己也没有为朋友换回一丁点的事物。
《鲍尔历险记》写出了作者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批判。各各样的人物的种种丑态,残暴的熊和狼等当道,文明的现代人竟然为自己的私利摧残虐待熊猫,相反,一只过街时人人要喊打的小老鼠竟然为就救熊猫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一个没有沾染世俗气的泥猪存钱罐却为朋友而自我牺牲,这是何等绝妙的讽刺!这里面也寄寓了作家自己的愤世嫉俗和反抗传统的思想。
第三、通过变形形象体现其处世态度
儿童文学作家的精神产品,包含着丰富的信息。这些信息蕴涵着作家的人生阅历、生活经验、处世态度以及他所代表的民族文化、历史传统等。郑渊洁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智慧的思想,他的变形形象也蕴涵着他的处世态度。
在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舒克贝塔历险记》中,他别出心裁地将人之本性的全部美好希望寄托于童话的主人公两只小老鼠身上,在郑渊洁笔下,小老鼠舒克和贝塔在人类社会经历了种种奇遇,被陷害过,被出卖过,也被呵护过。最终在大结局中,郑渊洁让这两只经历了大风大浪的小老鼠变成了人类,娶妻生
子,信奉道教,回归自然,回归到平淡的原始的家庭生活状态,并以此为最大的满足和幸福,郑渊洁在这里表达了一种抽身而退、洁身自好的思想吧!变成人类的舒克贝塔不愿继续生活在充满着邪恶欲念而动荡不已的社会中,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郑渊洁希望“好人一生平安”的朴素的生活态度,对道德高度的崇尚。
在《十二生肖童话系列》的《猴王变形》可以说是一则寓言故事,仿佛在说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存状态,保持自己的本、性格也许会与整个社会显得格格不入,自己四面楚歌,道路越走越窄。如果丧失原则,没有立场,背着良心做事,反而如鱼得水,事业成功。郑渊洁对此是持批判态度的,变形后的人失去了自我,也就失去了真正的活着的意义,活着绝不仅仅是为了讨好别人,取悦别人,而是要做真正的自己。做人做事坚持原则,要有定性,这才是活着的真正意义。同时这也是郑渊洁的处世态度。
参考文献:
航天币[1]黄云生.《儿童文学教程》,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2]陈伯吹.《儿童文学简论》第189页,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年出版。
[3]曹文轩.《2001年中国最佳儿童文学》序,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
三少爷的剑演员表
如果从台湾散文家中选出文章最富美感的几位,张晓风是必不会被忽略的。这位60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的女作家,30多年来,凭借一支秀笔纵横海峡两岸,取得了良好的文学成绩和市场成绩。1977年其作品被列为《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编者管称“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面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将其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作为曾获得吴三连、中山国家文艺奖,当选过十大杰出女青年的张晓风,对台湾散文甚至华语散文的发展进步,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阅读张晓风散文,扑面而来的是直观而绵长的美感。可以这样说,她以充满仁爱的乐观之心和女性独特的视角,给我们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审美享受,而深入思考其散文的美学建构,对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美文”发展有深刻地借鉴意义。
一、源流:别枝上的奇葩
大陆与台湾散文一脉相承,都发韧于五四散文,政治格局的变迁,使本属同源的华语文学呈现出风格迥异的特征。解放后大陆散文成就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滞后,而在台湾,一大批文化名人如梁实秋、台静农等人的到来使“五四”文学传统得以延续。另外,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和重视传统文化的氛围,加之以对西方现代文学的积极借鉴,使台湾散文生长获得了极其肥沃的土壤,迅速由对立初期的战斗散
文、闺秀散文实现了散文的革命。张晓风凭借她独特的审美个性,在这场革命中脱颖而出,对“五四”美文传统做了很好的继承,26岁便赢得台湾散文大奖——
—中山文艺散文奖。如果单从具体作家来说,张晓风的散文风格更接近于冰心和徐志摩的散文,又与印度诗人泰戈尔又有深刻的不解之缘。因此,从一个视角来看,张晓风散文应当是五四“温柔绮丽”一派散文的传承和发扬者,她一方面从冰心、徐志摩的文风中秉序了柔美绮丽的风格,另一方面又摒弃了他们文章中某些滥情倾向,而是在此基础上注重了生活哲理和文化要素在“美文”中的地位,从而创造出一种来自于传统又有别于传统的独特审
从你美丽的流域
——
—张晓风散文的美学建构
滕超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2008级现当代文学专业)18
美风格。
象征手法
二、底:隐匿的宗教
白细胞低怎么办如上所述,无论是泰戈尔还是冰心、徐志摩都是“爱”与“美”的忠实信奉者。张晓风也不例外,作为一个基督徒,她的散文从精神倾向来说,缺乏柏杨、李敖、龙应台的犀利、冷峻,而以基督的情怀形成了这个世界的精神救赎。同时,作为一个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国人,张晓风又深受儒家影响,对《论语》的挚爱也处处体现在她的散文中。在某种程度上,儒家的“仁”和基督的“爱”自然地融合到一起,共同筑成其散文明朗乐观的情感基调。
张晓风散文写景、记人、叙事大都给人感觉明朗清新。
《初绽的诗篇》中作者以一个母亲慈爱的口吻对即将到来的儿子进行了热切的期盼,文中露透出淡淡的基督情感。《画睛》中作者对大自然近乎圣洁的描绘,更让我们体会到大自然宗教般的神圣。
但是整体来说,不同于台湾其他有宗教倾向的作家,如林清玄,张的宗教情感是内化的,潜伏在尘世的观照与描写中,因此,她的散文的说教彩并不浓厚,可读性很强。张的散文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宗教、生活、散文结合的审美范例。
三、格局:自我的跨越
张晓风散文写作前后跨度30多年,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她的审美选择也不断发生变迁。她
初期的散文倾向于以少女清纯的眼光来观察这个世界,文风清新秀丽,如《地毯的那一端》,以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笔触描绘少女初恋情怀,令人怦然心动。随着阅历的增加,体验的加深,从《十月的阳光》开始,其文风由“优美”转入“壮美”,呈现出亦秀亦豪的特点。这种境界的扩大使其文章内涵更加丰富,关注面也由纯唯美视角开始投向有历史感和厚重感的社会生活。“望着那犹带中原泥出的故物,我的血忽然澎湃起来。走过历史,走过辉煌的传统,我发现我竟是这样爱着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文化。”(《细细的潮音》)进入80年代,张晓风散文对尘世的关注似乎更进入到一些具体的层面,发表在《中国时报》等报刊关注日常民生的小品文,更加显示出这个作家向世俗生活的着陆。日常生活中的一啄一饮,如《一碟辣酱》、稀松平常的小小饰物,如《一只玉羊》、普普通通的小动物,如《一条小蛇》都透露着作家对这个氤氲着烟火世界的爱。张的散文经历了题材和审美选择的不断流变,这种变迁从自然之美到文化之美,再到尘俗之美,每一次起跳都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惊喜。
四、技术:美丽的嫁接
在写作的艺术手法上,张晓风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作家,浓厚的传统文化给他的文章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60年代以来的西方现代派在台湾的登陆,又使她汲取了更加现代的写作手法,因此其散文呈现出一种中西合璧的现象。传统意境的营造使其散文使人时常走进唐宋古诗词中去,但是张的散文又体现出鲜明的现代写作技巧,思维的跳跃性,语言的陌生化,使我们在阅读其散文时领略的是完全不同于旧时散文的新风貌。这种以现代视角来重新审视古典,用现代手法来重新打造古典
的写作思路,给我们带来的是扑面而来的美感。
出于对中国文字的挚爱,张往往喜欢化用古文词汇,她的古文基础相当深厚,因此化用也十分自然。如《雨荷》中“我一时为之惊愕驻足,那样似开不开,欲语不语,将红未红,待香未香的一株红莲”,这里四字词语的连用,顺畅自然,有文白杂糅的简洁美。另外,还是《雨荷》中“虽不捞月,几欲失足”,又自然化用了李白失足捞月的典故,两个短词中使人浮想联翩。
张的散文从整体思路上跳跃性较大,用她自己的话说她的散文就是连起来写的诗歌。这种跳跃性给人感觉是阅读上顿挫感。而这种顿挫感给人带来的又是阅读体验的新奇感。这样的行文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阅读的难度,使行文思路陌生化。为了避开常见写作思路的束缚,张的行文很少用时空顺序,而大量采用情感流动的方式或蒙太奇式的电影技巧。由于情感流动的不确定性和蒙太奇连接的非逻辑性,大大拓展了思维的审美空间,如《星约》,全文9个小标题,“上一次”,“初识”,“有所期”,“咒诅”,“暂时”,“光的单位”,“猎户在天”,“见与不见”,“我已践约”,往往给初读者不知所措之感,而这种有意味的形式又使文章呈现出一种陌生美。
个人保证书
另外,最值得一提的是张的散文内容的陌生化。她深厚的文化素养使她有了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她的写作题材很广,善于从各个角度来展开行文,即使是人们已经写过的题材,她也能从新角度去挖掘。如她的名篇《春之怀古》,就从向往古代春天美好来写春,从而达到批判环境污染的目的。在写亲情类的文章《母亲的羽衣》更是别出心裁地用不去穿羽衣的天使来写母爱,引人入胜。
骨瘦如柴的意思
五、审美:立体的构筑
传统散文理论在60年代以后受到巨大的冲击,余光中的新散文理论的确立,使散文的理论建设得到长足进步。在《剪掉散文的辫子》中,他认为“现代散文是讲究弹性、密度和质料的一种新散文”。所谓弹性,是指这种散文对于各种文体各种语气能够兼容并包融和无间的高度适应能力。所谓密度是指这种散文在一定篇幅中(或一定字数内)满足读者对于美感要求的分量,分量越重当然密度越大。所谓质料它是指构成全篇散文的个别字或词的品质。而这三个现代散文的指标,在张晓风散文中都得到了较好的实现。首先,张的散文充分体现了文体的交融,他的文章诗化特点十分明显,语言呈现出很强的音乐性、凝炼性、跳跃性。“而终有一天,一纸降书,一排降将,一长列解下的军刀,我们赢了!”这一句写的是日本投降,但是那跳跃的意象,那武断迅疾的句法,却是现代诗的作风。在她后期的散文中,又把自己喜爱的戏剧结构用在散文上,如《识》,大标题下一幕幕小标题,如一幕幕戏剧,实现了结构的创新。就散文的密度而言,张的散文在单位面积内所能激发起的审美感受力是非常大的,比较典型的是《春之怀古》,作者用密集的意象,多样的写作手法激发起我们无穷的想象。而张的散文质料也充分体现了词汇和语言自身的魅力。在当今散文家中,张的遣词造句能力非同凡响。文词典雅、精致修辞奇巧迭出。
张晓风以自己如花的妙笔实现了散文的突破,以独特的审美风格使读者耳目一新,她的散文拓宽了散文的题材范围,写作手法,拓展了散文审美空间,增强了散文的表现张力,把台湾散文及至中国散文
推向一个新高峰。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