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侣礼品《西厢记》长亭送别赏析
王玮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21年第11期
内容摘要:离愁别恨是我国古代文学表现的重要主题。作为经典,《西厢记》的“长亭送别〞,在表现这一主题方面到达了很高的水平,其情景交融、结构绵密、手法丰富、意境优美,堪为承前启后的典范。通俗唱法的特点
关键词:离愁别恨情景交融意境手法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儿女多情,离愁别恨,是我国古典诗词、戏曲和传奇小说中经常表现的主题。在这类作品中,芳草、杨柳、红叶、黄花、流云、西风,都是常见的景物;阳关、霸陵、南浦、埠头、长亭、短亭,更是常用的地点。“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长亭送别的场面,在古典戏曲中,是屡见不鲜的。“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生死离别的场面,最能动人细腻情怀,刻画丰富性格。《西厢记》里的“长亭送别〞,就是一个写得非常成功的例子。
3dgame
这一场戏,在《西厢记》里第四本第三折。安排在此处,作者王实甫是经过精心考虑的。在这之前,张生和莺莺的婚姻,已经过了许婚、赖婚、私定、拷红等曲折。老夫人在唯恐玷辱家门、辱没家谱的情况下,不得已当面将莺莺许给了张生,条件是“上朝取应〞,并且“得官〞。如果“驳落〞了,那么“休来见我〞!这是封建势力的进一步阻扰,也为后文老妇人的再一次赖婚埋下了伏笔。面对这一变卦,莺莺的内心是异常复杂的:听到准婚的喜,想到离别的恨,对母亲有意刁难的怒,对张生艰辛前途的愁,对自己无主命运的悲……可以说,酸甜苦辣,百般滋味,一齐都涌上了心头。为此,作者特地安排了这一场戏,让莺莺倾吐内心的苦闷,发泄对母亲刁难的不满,说明对张生爱情的忠贞。这是一次断肠的抒情,也是一次勇敢的抗争。
顾名思义的意思第一局部“长亭送别〞,主要用来描写环境,渲染气氛。一开头,就描绘了一片暮秋景: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尽是离人泪。
作者精选了一系列富有典型季节特征的景物,渲染清秋的气氛。接着用民歌中常用的问答句式,点明“霜林醉〞和“离人泪〞之间的关系,衬托出深长的离情别恨,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诗的意境。暮秋季节最能使离人伤感,这一意境是典型的,但还缺乏个性。在第二曲[滚绣球]里,作者用叙事和抒情相
结合的手法,写张生的马在前面成心慢慢的行,莺莺的车在后面特意快快地跟,两情缠绵,难舍难分。可是,跟情意一样绵长的柳丝,总系不住一样即将远去的马儿;跟情意一样缠绕的密林,也挂不住即将西坠的太阳。“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减了玉肌。〞真切地写出了莺莺此时此地的复杂感受。接着,又用红娘的“今日怎么不打扮〞的提问,引出莺莺的一曲[叨叨令],由此时此地的离情别恨,联想到将来的恓惶愁闷,令人更觉沉痛。
清代的李渔说:“景书所睹,情发欲言。情自中生,景由外得。〞这里的碧云、西风、归雁、霜叶、黄花,既是富有特征的暮秋景物,又渗透主人公的别泪和离愁,使这一场戏一开头就笼罩着浓郁的悲剧气氛。
“把酒惜别〞是第二局部,着重写了莺莺对母亲的愤激之情和抗争之意。
老夫人把酒时,再次提出“到京师休辱没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的要求。张生答复说:“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得官如拾芥耳。〞这话听起来轻松,可在莺莺看来,“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脱布衫]〕“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小梁州]〕可见张生的答复,实属老夫人淫威之下的违心之论。在他内心,同样燃烧着对老夫人的怒火和对莺莺的热恋。这一副可怜相,难怪莺莺见了“意似痴,心如醉〞,“怎不悲啼〞。〔[幺篇]〕这是对老夫人的有力对抗。自己把酒时,莺莺“把盏长吁〞,觉得“合欢未已,离愁相
继〞,“昨夜成亲、今日别离〞〔[上小楼]〕的悲剧,是她母亲一手炮制的。“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幺篇]〕,自己的命运成了断线的风筝,这也是她母亲一手造成的。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终于发出了“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幺篇]〕的呼声,这是对老夫人的强烈抗议。红娘把酒时,莺莺想到在这离别之际,夫妻间连“举案齐眉〞、“共桌酒食〞〔[满庭芳]〕都不能够,觉得“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快活三]〕,“暖融融的玉醅〞,“多半是相思泪〞,从而又发出了“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朝天子]〕的哀叹。这是对整个封建礼教的沉痛控诉。
这一局部,是全场的高潮所在。在结构上,见老夫人把酒,莺莺想到的是母亲的迫害;自己把酒,莺莺想到的是婚姻遭破坏;见红娘把酒,莺莺想到的是夫妻竟不能“举案齐眉〞。这样写,层次清晰而富于变化。在表现手法上,既是叙事又是抒情,在叙事中抒情,在抒情中叙事,使唱词如泣如诉。这就充分表现了莺莺对母亲的愤怒不平和对张生的婉转缠绵。
第三局部是“两意徘徊〞,主要用来倾诉他们对爱情的忠贞。
老夫人一走,他们就获得了解放,小俩口可以倾诉知心话了。离别在即,莺莺“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耍孩儿]〕;见张生“据鞍上马,阁不住泪眼愁眉〞〔[三煞]〕,想到今后“这忧愁诉与谁〞,便“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四煞]〕;想到“知他今宵宿在那里?在梦也难寻觅〞〔[四边静]〕,便禁不住叮咛再三:
焦裕禄的简介[五煞]到京师服水土,趁程途,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两意徘徊的儿女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曲折缠绵。可奇怪的是,在这一局部开头,莺莺“口占一绝〞,来试探张生对爱情是否忠贞;在这一局部结尾,莺莺又明确提出了告诫:“假设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二煞]〕。这是为什么呢?在封建社会里,妇女根本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而仅是男子的附属品,纵然是相国的千金,也逃不脱这样的命运。莺莺争取婚姻自主,仅仅是争取一生幸福的第一步,更重要的,就要看张生对爱情是否忠贞。所以,莺莺的试探和告诫,并不说明她与张生在感情上产生裂痕,而是她忠于爱情的自誓和对幸福的执意追求。
这一局部表现手法较为多样:含蓄的试探,炽烈的抒情,谆谆的叮咛,直率的告诫。这就把莺莺内心的忧愁与苦闷,疑心与顾虑,性格中的柔软与矛盾,深沉与谨慎,都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出来。
第四局部是“残照载愁〞。这一局部跟开头的“长亭秋〞一样,也是用客观的景物来衬托人物的内心,使意境更加深沉而富有诗意。
[收尾]四围山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这短短两句,借用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武陵春》中的意境,通过描摹和拟物等手法,不但描绘出秋阳
夕照的瑰丽景,表达了莺莺烦恼填胸的内心世界,还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到达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元杂剧的通例,每折由一人独唱到底。这样大的抒情场面,写得这样层次清楚,波澜曲折,实在是大家手笔。究其成功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这一场“斟别酒〞既照应了上文的许婚、赖婚、迫试等情节,又为下文张生的草桥店梦莺莺和老夫人的再次赖婚埋下了伏笔。所以,这一场是整出戏的有机组成局部,读来丝毫没有游离之感。此其一。
这一场戏抒发的悲欢离合的人情,对塑造莺莺的形象,衬托全剧的主题,都起着积极的作用。作者又善于选取富有特征的暮秋景物,渗入主人公的别泪和离愁,做到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所以才能强烈地感染读者。此其二。
明代王骥德在《曲律》中说:“传中紧要处,须重着精神,竭力发挥使透。〞这一场戏在全剧中的位置,正是要“竭力发挥使透〞的“紧要处〞。因为在老夫人的迫试面前,如果张生和莺莺唯命是从,没有丝毫对抗,那么反而不合情理。所以这一场戏虽然比拟长,却没有给人拖沓冗长之感。此其三。
此外,还在于作者有着很高的艺术修养。他善于运用古典诗词酝酿气氛,锻炼字句,创造诗一般优美的意境,表现手法又灵活多样,也是这场戏脍炙人口的原因之一。
合同范本下载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高级中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