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1课标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重点难点突破
第一篇:人教版2011课标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重点难点突破
日本恐怖鬼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重难点突破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按照科学探究的要素,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直接提出问题,接着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动手体验思考,意在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维,到发声体的共同特征。在学生通过讨论获得基本认识的基础上,教材安排了声音产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参与一些物体发声的活动,进一步探究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教材的“想想做做”实验,将物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锻炼了学生实验能力和交流能力。教材对于唱片、磁带是如何通过科学技术记录、保存、重现声音的介绍,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价值及学习物理的意义。声音的传播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教材安排了探究活动,在进行探究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探究物理问题所经历的过程,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沿着这个思路开展探究活动,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
重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难点:做好真空罩实验。
二、重难点突破 1.声音的产生 突破建议:
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已经学习过声音的初步知识,本节则在学生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拓宽与加深。由于声现象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许多现象和实验都非常生动有趣,在教学中同样要多多联系实际,尽量让学生动手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引导他们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学习声现象的有关知识。声现象的大部分实验都可以利用日常器具,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做,应注意加强观察与实验活动。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观察实验法,即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概括,总结得出物理规律和物理知识的方法,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态度,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对于声音的产生,应注意先从不同方面给出物体发声的例子,让学生猜测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再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总结出发声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在学生猜想、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一些探究活动,来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活动中应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就地取材,自己“制造”出一些声音,并观察物体是怎样发声的。这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
方案1:让学生用橡皮筋做实验。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拉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1)能听到声音吗?此时橡皮筋处于什么状态?(2)当橡皮筋停止振动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
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橡皮筋在振动时才发出声音。方案2:让学生用直尺做一个简单的实验。使直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一手将其另三分之一紧压在桌边上,另一手拨动伸出端,观察尺子在发声时的现象,思考问题:(1)能听到声音吗?此时尺子处于什么状态?(2)当尺子停止振动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
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是:橡皮筋、尺子振动时,能发出声音;橡皮筋、尺子不振动时,不能发出声音。对于橡皮筋、尺子的振动,学生能直接看见,它们发出的声音学生能直接听见,在此处让学生自己实验,通过观察和体验有利于学生理解振动的概念,建立声音和振
动之间的联系。
方案3:先将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放在不发声的鼓面上,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静止在鼓面上。然后敲击鼓面,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在鼓面上跳动;鼓面停止发声,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停止跳动。
方案4:将悬吊着的泡沫塑料或乒乓球接触不发声的音叉,球并不跳动;将音叉敲响,再使球接触音叉,球跳动。学生虽然没有直接看到鼓面、音叉的振动,但可以从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和球是否被弹起判断发声的鼓面、音叉是否在振动。
归纳橡皮筋、尺子、鼓面、音叉等物体发声时具有的共同特征,验证自己当初的猜想,同时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交流生活中有关的现象和体验。归纳总结得到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物体就停止发声。2.声音的传播 突破建议:
教学中应使学生体会到,要想使声音从发声地传播出去,必须要有传播的载体──介质。教材对固、气、液三态物质传声的教学安排是,重点让学生自己探究固体传声,教师演示气体传声,学生设计液体传声。这样安排是因为固体传声实验易做,气体传声实验条件要求
高。固体传声的实验比较好做,关键是让学生领悟到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空气是传播声音的一种重要介质,这一点容易被人们忽视,所以教学中要做好空气传声的实验。学校里如果有真空罩实验仪,在实验过程中只要把响铃的闹钟放在被渐渐抽出空气的玻璃罩内,人所听到的铃声强弱就会有着明显的不同,因而学生能很容易理解“空气是传播声音的一种重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实验时要注意玻璃罩一定要密封好。同时,还要用减震材料(如泡沫块等)把玻璃罩与桌子隔开,防止桌子传声。抽气机应远离玻璃罩,减少干扰。随着空气被逐渐抽出,铃声逐渐减弱。在几乎听不到铃声时,如果把空气逐渐放入玻璃罩内,铃声又逐渐加强。为了增强实验效果,可以先抽出气体,然后打开阀门,听到声音逐渐由小到大,然后分析原因,进一步说明真空不能传声。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根据不同阶段的物理现象,进行交流讨论。在演示真空罩实验时,不管怎么抽气,坐在近处的学生总还可以听到极微弱的铃声。教学中不要回避这个事实,应因势利导地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从而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声音的传播必须有介质。
遇到声音产生问题时,许多学生错误地认为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声音,要注意声音的产
生与人耳听到的声音的条件是不同的:只要物体振动就能产生声音,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而人耳听到声音则需要发声体、传声介质和良好的听觉器官。还要注意不要将声音产生的条件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混淆起来。声音产生的条件是物体振动,声音在固体、液体或气体中等传声介质中可以传播,真空中没有传声介质不能传声。3.声速 突破建议:
自然界中有许多现象可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例如回声现象;发生雷电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田径比赛时,远处的人先看到发令的烟雾,后听到发令的声音。物体的弹性好,声音在其中传播的速度就快。一般来说,在固、液、气三种物态中,固体的弹性最好,气体的最差,因此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在气体中传播得最慢。要记住常温下空气中的声速为340米/秒。
回声是声波的反射在人耳引起的感觉。可向学生提出,为什么在教室里感觉不到有回声呢?让学生知道回声和原声至少要相差0.1秒以上才能感觉到回声。如果回声和原声间隔不到0.1秒,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可使声音更响亮。在室内讲话会比旷野里响亮,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篇:2018八年级物理上册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月亮水瓶声现象
珍惜所拥有的幸福
一、内容概述
人们接受外界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声音的传播。各种声现象充满了人们的生活,而对声现象的了解也易于通过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动来进行,使同学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初步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以及应用物理规律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等。
本章安排了若干随堂实验探究活动,例如,“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等。应该说,这些探究活动与科学家的实际探究过程有很大差距,例如,问题的提出不是由同学们自主完成的,实验过程也很简单。这样的设计,是根据同学们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制定的,应该说,学习本章内容时我们对探究活动还相当陌生,处于初级阶段。
本章内容特别注意了解声音在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例如“骨传导”“回声”“声与信息”“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等,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声音的产生原因及声音的传播条件。2.声音的三要素及影响因素。3.声的利用。
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难点:
1.对声速的理解、回声与原声的区分。2.对乐音三个要素的理解及区分。3.有关声音的计算。
三、学法指导
电脑版淘宝
1.转化法:在探究振动产生声音时,为了观察发声体在振动应用了转化法。
2.比较归纳法:本章通过比较物体发声和未发生的区别,以及大量发声现象的归纳,发现发声体的共同特征。
3.概念辨析法:在学习声音的三个特征时,要注意用概念辨析法正确的理解它们,特别是音调和响度。
4.日常现象归纳与实验探究相结合:学习本章知识,应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积极动手进行探究实验,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和对实验的操作,领悟其中的道理。
>郭沫若诗两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