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3.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本文难点较多:
(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
(2)第二部分第三层是难点,因两件事促成作者弃医从文,中国医学界少了一个良医,中国文坛却多了一名大文豪。
(3)结尾部分也是难点,它总结全文,深化中心,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幸好有你
一、导入:同学们,大家是否记得初一时我们学过鲁迅的哪些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今天我们继续地来学习鲁迅的另外一篇文章《藤野先生》。
生活百科小窍门1.作者回顾:
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2.导语:
本文写于作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地点在厦门大学,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忱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正课
1.粗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见课件)
2、速读课文,思考:
(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在这段经历中,作者所写的事情都发生在那里?请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重点写发生在哪里的事情?
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我离开仙台之后”.    仙台
3、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课文据地点的转移可分成三个部分。
.全文共有38段,可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4、文章标题是对全文思想内容鲜明精炼的概括。你认为课文是以什么为中心记叙的?叙述线索又是什么?感情线索是什么?
围绕藤野先生的这一中心组织材料,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
以作者对祖国、对民族的爱感情线线索
5、上野樱花烂熳的时节是怎么样的?示图(见课件)
6、在这烂熳的时节中作者在东京的见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流露了怎样的感情?从文中哪个词可看出来?
【讨论、明确】:作者看到了中国留学生“成结队”“盘着辫子”地赏樱花,闻到了中国留学生吵闹“响得震天”,污浊,”。
无非:只不过。表露了作者对东京留学日本学生中效忠满清王朝,醉生梦死状况的失望之情。为下文离开东京“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埋下伏笔。
7、“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
8、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作者抓住了什么特点?为什么抓这个特点?
抓住了“盘着大辫子”的特点。
——在当时,有无辫子可以区分对清王朝的态度。抓住这一特点,可以画出他们的灵魂。   
9、理解作者的修辞艺术:(见课件)
(1)、“形成一座富士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比喻。有嘲讽意味。 
(2)、标致”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是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什么感情?
原意是漂亮,这里是反语,用于讽刺,表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
10、提问:“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讨论、明确】:鉴,本义是镜子,词性由名词转化为动词在这里是光照或反射出去光亮的意思。
11、“成结队”和“实在”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成结队”表示“清国留学生”逛公园、赏樱花的人很多;“实在”对“标致”起强调作用。删去后削弱了讽刺的力量。
12、第一段并没有写藤野先生,是否离题?有何作用?
13、不离题。它有两个作用:
(1)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引出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2)表现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本文暗线,也是主题的一个方面)。
三、小结:文章围绕藤野先生的这一中心组织材料,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以作者对祖国、对民族的爱感情线索,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以及赞扬了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四、作业:预习第二部分:出作者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几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思想品质?
五:板书:一、(1---3)在东京:见闻和感受———失望
二、(4---35)在仙台:相识、相处、相别
三、(36---38)离开仙台:怀念(弃医从文)
叙事线索: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明)高级工程师论文
感情线索:鲁迅的爱国情感(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正课
(一)学习第二部分,给第二部分分层
这一部分可分为四层,请划分并归纳层意。明确:
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
第二层(第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和相处的故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
第三层(第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
第四层(第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2.为什么写只记得两个地名?
日暮里: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水户: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朱舜水是明末思想家,明亡后曾进行反清复明活动,事败后长住日本讲学。他是浙江余姚人,离绍兴很近,可谓鲁迅先生的“同乡”,鲁迅很敬重他。
目的:抒发自己的爱国主义感情。
3、精读第5语段,思考: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原因是“物以稀为贵”,怎么理解?
“大概”表示猜测,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肯定语气。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自谦、自喜、感激之情。但推断为“物以稀为贵”,包含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4、课文如何描写初见藤野先生的形象?
外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
目睹印象——治学严谨
曹译文学者形象
耳闻亲见——生活俭朴
5、文中具体写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思想品质?
(1)添改讲义,认真负责(2)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3)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4)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5、鲁迅为什么要学医?是哪两件事促成了作者弃医从文?
口干症方法
对于自己到仙台学医的动机,作者曾在《呐喊·自序》中写道“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维新的信仰。”
(1)匿名信事件  (2)看电影事件
“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深深地刺激了“我”。“匿名信”事件使“我”深感弱国弱民备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我”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愿望。“看电影”事件使“我”深感“医学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
6、想一想“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不是直接、正面表述作者的愤慨,而是以其实中国的日本人的心理来写,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作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极大的愤慨,这种愤慨不仅是因个人的人格遭受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话中表达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忧盼祖国强盛的愿望.
7、.提问:“偏有中国人夹在里面”“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句话中包含了哪几类中国人?
【讨论、明确】:(1)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的人。(2)麻木的,同样毫无意义甚至喝采的看客。(3)被刺痛了的人(我)。
8.提问:“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是因为什么?
【讨论、明确】:这欢呼声深深地伤害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
9、“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句中的“何尝”是什么意思?
“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酒醉似的喝彩”原指日本学生看到中国人被毙时兴高采烈的表现.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10、“我的意见却变化了。”那么,原来“我的意见’”是什么?变化了以后又如何?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明确】:“原来我的意见”是学医,为祖国服务,为科学服务,“变化了以后”是想从事文艺运动,医治同胞的麻木和愚昧。变化的原因是学医难以治国人的麻木。
(二).细读第三部分,想一想以下几个问题。
(1)课文最后一段写作者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作者以几种具体行动来表达这种感情?
感激、怀念
①装订收藏讲义。②悬挂先生照片。③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勇气和力量。
(2)课文结尾中“良心发现”“增加勇气”“正人君子”各指什么?
【讨论、明确】:“良心发现”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命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强勇气”指作者早期遭受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势力迫害,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正人君子”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御用文人。
(3)、结尾这句话有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
三、小结:课文以与藤野先生交往的为明线,以作者的思想变化                  为暗线,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对恩师真挚怀念之情,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        思想感情。
四、作业:见课件
【板书设计】
中元节不能做什么事
1、藤野先生-------鲁迅
                见闻:清国留学生的丑恶形象
“我”在东京                                反语、反衬---不同流合污
(未见藤野)    感受:憎恶、失望、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