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道理你都懂,但就是做不到?
“知易行难”释义:“知道应该做什么”很容易,但“实际上怎么做”却不一定会是对的。因为行,并不是由知驱动的,“知道应该做什么”和“想做什么”是两码事,而后者才是起决定性的作用。
经常有人说,“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或者说“道理说说容易,做起来难”。说这句话的人潜台词是什么呢?
暨南大学研究生院我的理解是:
1、道理并没有真正懂:好多只是在骗自己。
2、道理我都懂→我虽然知道这样做,是对我有好处的,我完全理解你所说的“做这件事的好处,或者不做的坏处”。可我就是做不到→潜台词是“因为我懒惰,因为我不想离开舒适圈”!但是即使这件事的利弊真如你所说一样,这也不足以推动我,让我放弃原有的状态而照你说的去做。因为我根本不想改变。
3、本质上来说,不是“做不到”,而是当下,做出了选择,选择“不去做”!
为什么不去做,是因为后果和结局可逆,有婉转的余地,如果产生一定的后果或者结果不可逆,肯定会产生去做的动力!
一、其实道理你真的懂吗?
ipphone1、世上,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因不知。——王阳明
2、懂而不做,只因不懂。所以别说懂,你只是听过这种道理。
3、你听的道理都是别人的道理,你还没有经历、还没把它变成自己的道理,所以你才做不到。死心的句子
4、道理只有你真正懂了,应用了,它才是有意义的。你看过那么多心灵鸡汤成功学,却每天都在无所事事,有什么用呢?安慰自己吗?道理是人家的,行动才是自己的。所以那些说“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的人,不是他们做不到,是他们还没懂。
5、所谓的"懂":可以有很多层次。一个道理,100个人都说懂,但懂1分的,执行力绝对比不上懂100分的。
6、大部分人的问题都在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于是,纠结于为什么“知道”却“做不到”。因此,区分开“知道”和“懂得”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做到诚实与谦卑。如果“不能行”,就说明我们没有真正“知”(懂得)。
二、举例说明
我就有过许多这样的经历,比如读了篇不错的文章,或者听了个励志的演讲,心潮澎湃,觉得自己领悟了某种真理,后悔自己怎么才领悟。结果,几天之后,又回到了原先的状态,跟什么都没有领悟一样。
看完励志书或者心灵鸡汤,似乎一下子明白了很多,其实只是知道的状态,离懂得还差得
有趣的动物园远。这是很容易遗忘的,所以会“一次又一次地重新知道”,结果并没有真正的成长或改变。“好了伤疤忘了疼”也属于这一类。
比如大家都“知道”应该坚持锻炼身体,也基本都尝试过,但是,大部分人都难以坚持,也就是不能“行”。而不能坚持的真正原因,其实是没有真正“懂得”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因为没有真正“知”(懂得),所以,会因为一些事情中断、放弃锻炼。如果真正“懂得”锻炼身体的重要性的话,就不必强迫自己坚持,也不会因为中断而放弃。
三、知道,为什么做不到呢?
1、“利害体验不足”: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当趋利避害的行为确实获得一些利益,则会指导这次行为的价值判断。利害认知也会得到强化,并逐步融入个人的价值观念中,成为其价值观念的一部分,并做为以后的行动依据。
所谓利益,就是当事人切实的感受到自己这么做的好处。
人之所以知易行难,原因之一便是:利害体验不足。
一个人之所以对某一件事情。一直秉持“道理我都懂,但就是做不到”,恰恰是这件事对于他而言,还没有让他感受到“做到之后的好处”以及“做不到的坏处”。当然,不是说一点感受都没有,而是感受并不深刻,他没有真正从践行中获益。
也就是说,这两种情形会导致人们“知易行难”:“一、对努力后的利益,感觉不足;二、对不努力的害处感受不深”。
这两种同时起作用,就会让人一直停留在“不去做也不太坏,做了也不见得有多好”的情境中,以致于他从来都没有机会去体验做到之后的好处。
就比如,多数人都知道控制好情绪的重要,但是多数人也没有因为情绪问题、而受过太大的伤害。或者体验到调整情绪带来的切实好处。平时在家里随意发脾气,家人之间最多是矛盾多一些、也没有让自己伤筋动骨;偶尔,哪天自己做好了,也没有及时收到家人的反馈和表扬。所以,也就随意为之了。然而,当真正危害到利益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就如同夫妻吵架,很多夫妻因为不控制情绪,而恶语相向,让其改变的时候,其理由也是自己做不到。等到面临离婚,平时做不到的也开始去做了,因为“趋利避害”。
人的行动不是由“知道”驱动的,而是由欲望驱动。别人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做”这也只是道理。而道理是限于理性层面,只有自己真正领会道理背后可能带来的情绪体验或者切实利益,对此产生了欲望,才是“你想做的”。而很多人就是处于“别人说这么做有好处”的状态中,他自己并没有真正“想这么做”。所以,在听完一个道理完全没有实践的时候,就给自己一个结论说“臣妾做不到”。
简单地说,其实就是是“利害体验不足”。
2、因为别人去做某事,这种事儿成功的概率很小。
就好像减肥这件事!但是很多减肥的人失败,不是缺乏毅力,而是因为他们并不觉得自己多胖。我们听到的胖,都是别人觉得我胖了,所以我就觉得,我要减肥。
再比如你自己很闲,但是看到别人都很忙,于是心里就想着!我不能被人落下,我也得点事儿干,要不报个培训班吧!要不学个PPT吧!要不去干个啥吧!
这个行为特别像小学的时候,看到隔壁家的好学生每天学习到11点,自己哪怕是打瞌睡,困得头都抬不起来,也要让台灯比他多亮半个小时才去睡,仿佛这样就战胜了他一样。
就好像去听一个讲座,看周围的人都在奋笔疾书记录,自己却一脸懵逼不知道写啥,于是这时候只好把旁边的资料照着抄一下,因为大家都在写,我也总要写点什么吧?
因为大家都去做了,所以我也要做点什么。抱着这样的目的出发,你不太容易会获得成绩。
四、想清楚“我想做的,我适合做的,我应该做的”。
做事情最容易分的是三个层面:我最想做的,我最适合做的,我最应该做的。
1、我想做的:是内心一直渴望想做,却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迟迟没开始的。
这样的事情一旦真的行动起来,或许会有两种极端的结果:
一种是,你做的特别投入,你研究的特别深入,然后成果也是一个接着一个。比如读书这件事,有的人很容易上瘾和着迷,有段时间我特别迷恋时间管理的书,往往是读了一本之后,还会到书里提到的书,作者的其他书,以及这类型评价最高的书,完全有一种欲罢不能的快感。
另外一种是,其实很多事你真去做了,才发现和自己想的不太一样,原来你看到的只是表象,你一直潜意识里没开始行动,也许不过是意识到了你没天分,你吃不了这个苦,你压根、喜欢的其实不是这个东西本身,而只是表面。
比如有的人说自己喜欢广告,但是可能他只是喜欢看广告,而未必是喜欢策划广告,一遍一遍修改文案,甚至是去拍广告。所以抱着这种喜欢的想法进入广告公司,才发现怎么和自己的想象完全不一样?玻璃心彻底碎成了渣。
通常来说,我想做某事,是让你检视你自己热情的原点,也是验证你是否只是爱表面,而根本不是爱内容这件事。
所以,如果你还没到你想做什么,别冒然开始,因为随随便便开始,也会随随便便的结束。
2、我适合做的:是基于你现在,已有的基础去做的提升,比如你已经有了一些画画基础,那要不要去报一个系统的学习班,让自己的爱好提高一个层次。
这部分更考验你的需求。就是:“你要不要,而不是别人给你的判断和建议”。因为很多的爱
好延伸,专业的精进,短期之内是见不到成果的,但是如果你能到说服自己的理由,那你才会有继续的动力。
3、我应该做的:这种是特别理性客观的分析,我目前的短板是什么?我要不要补齐,这点和减肥类似,它需要你意识到这是你的问题,而且你有足够大的想法去改变。
换句话说,你已经意识到肥胖对你有影响,而且你的血压、血糖、血脂都到了一个临界点,你必须要减肥了,你也不希望自己年纪轻轻就得上糖尿病,有了这样的想法,你才有可能去开始。
五、哪些原因形成“道理都懂,但我就是做不到”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
这个普遍性的问题共有七个主要的形成原因。
大学实习1.、“懂”和“执行”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导致你的行动的,依靠的不仅仅只是理智层面的懂得和理解。
在常规意义上和大众的认知里,仿佛“懂得”了就一定等于能“做到”。
当我们试图另一个人有所改变的时候,几乎所有用上的方法都是——「劝说」。仿佛只要把对方说通了,把他说明白了,他就能够做出改变了。
对于「一部分」说出“道理我都懂,但就是做不到”这句话的人而言,他们说出这句话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是为了传达出:你看,道理我都明白了,但对我没有什么用,所以不要再试图令我改变了。
尝口少年另一方面,因为人们通常将懂得与执行挂钩,这就会在「知道,但做不到」的情况下引发一定程度的焦虑。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