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梦游天姥吟留别》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鉴赏诗歌景物,领会诗歌奇特的想象,把握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诗人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3.情感目标:感受诗人不与权贵妥协的反抗精神,体会诗人的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把握诗中梦境的内涵,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情感。
    课前预习:查相关资料,了解李白生平、作品、风格、成就。
    教学过程:
宝宝头上的头垢怎样去掉
    一.导入新课
    梦大多是美好事物的载体,而文学作品则是理想与现实交织的产物。当文学与梦相碰撞,却会燃起不同一般的火花。“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杜甫用梦表达对李白的思念担忧之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梦中仍记挂家国天下,拳拳爱国之心溢于言表;“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温庭筠梦回故乡,与儿时同伴共度悠闲时光,思乡之情淡然悠远。那么唐朝最负盛名的诗人李白,又会如何抒写梦境呢?我们一起来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
    检查预习
    学生介绍李白生平、漫游足迹,和知己间的小故事等,让学生充分了解李白的形象和作品风格。
    交代诗作背景,并结合背景解释题目含义,让学生了解古体诗体裁特点。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听配乐朗读,注意字音、语调、节奏。
    2.学生齐读,初步感受
    四.问题探究,具体赏析
    (一)赏析第一部分: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节,并思考问题
    1.海客为何会谈起瀛洲?
    明确:诗人想要南下吴越,寻访仙山,因此与海客谈及瀛洲(三大仙山之一)。看似突兀,实则自然。
    2.诗歌写“梦游天姥”,但一开头却写“瀛洲”而不是写“天姥”,为什么这么写?
    明确:瀛洲是海外仙山,虚无缥缈。而天姥则真实存在,或有幸一见。“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感,令人心动。将二者并提,意在以虚写实,为下文做了铺垫。
    诗中写“瀛洲”用了“信”字,写天姥山用“或”字,“信”是“确实”之意。“或”是“或许”之意。这就是说在人们的口中,一个是海外仙山,虚无缥缈,一个是真实存在,可以看见。把天姥山和仙山并提,就是天姥山沾上了神秘神奇的彩。再者,仙山是难觅的,而天姥山是可
寻的,接下来自然而然过渡到游天姥山,为下文做了铺垫。
    3.为何要写五岳,赤城,天台 
    明确:运用夸张,衬托手法,构成宽度,厚度与高度的三维对比,且这三处山对诗人而言形象可感,强化了天姥山高大巍峨的特点。
    4.为何要突出天姥山的高大巍峨?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明确:诗人要开启寻仙之旅,高入云霄的名山才可接仙境。
    小结:第一部分
    内容:描写天姥山之景高大巍峨
    心境:欣然期待 景仰向往
    作用:点明入梦缘由
    (二)赏析第二部分:学生齐声诵读第二节,思考以下问题
    1. 开始“梦游”了,诗人先到了哪里?
    明确:剡溪。这是诗人登山的第一站。
    2.此时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入山时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一个“飞”字写出了李白的急速动作、急迫心情,可以理解成“飞快地度过”,也可以理解成“飞天而过”,与后一句“湖月照我影”相互映照。李白信奉道教,渴望飞天,梦中向着心中的圣地仙山而去!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
    抓住意象分析,湖月相映,渌水生辉,清猿啼鸣,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宁静(板书)。镜湖波平如镜,湖光月影徘徊流转,水天一无纤尘,戴月踏水而来,至清澈见底的剡溪而止,溪水淙淙,清澄荡漾,几声猿啼虽略显悲凉,但反衬出下塌处格外清雅幽静。
    3. 这里的谢公指的是谁?为什么会提到他呢?
    明确:
    谢灵运在45岁时到过天姥山。曾经带随从数百人伐木开径,至天姥山游玩,作两诗两文,诗有云:“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
    李白十分仰慕推崇谢灵运,曾大叹自愧弗如:“吾人咏歌,独惭康乐(谢灵运)”,还大肆写诗吟诵赞美他,据统计李白诗歌中一共引了101次谢灵运的诗。皆因他们性格相近,都是持才傲物,爱游山玩水的人。
    谢灵运热衷政治仕途,但到了刘宋时代,他的仕途不顺;后来干脆辞官,游山玩水,以排遣政治上的不满。谢灵运与李白一样,空有满腔抱负,却在政治上饱受打击,内心愤懑。
    4.“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诗人开始登山了,登山途中的景物如何?(一起来读一下)诗人在这里都写了那些景象?(抓住意象和关键词讨论)“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青云、海日、天鸡,山势高耸,早晨光线明丽;暝、熊咆、龙吟、云欲雨,水生烟,光线由明转暗,显得森然、幽暗。青冥浩荡、日月照耀,仙聚集,写仙境的光明灿
烂。山中仙境截然不同,我们把这部分分成两层,板书——山中:森然、幽暗:仙境:光明灿烂。视听结合,壮阔雄浑。壮美的海上日出之景,视觉冲击力极强;天鸡之声实不可闻,但诗人写得如听在耳,此声定是妙不可言且穿云裂石也,极富听觉冲击力。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一句,起什么作用 
    明确:此句写天空乌云密布压顶而来,水波激荡鸣响水气升腾如烟,一上一下,乃是接近山顶俯瞰谷底的所见所闻。此两句承前揭示了“忽已暝”的原因,同时引起下文“列缺霹雳”。
    四短句的形式有什么作用?
禁止时间    明确: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充分表现了打开天门的雄伟气势。
    齐读第二节
    小结
    内容:月夜飞渡(清雅幽静)→登山奇观(雄浑壮阔)→山中夜景(迷离昏暗)→仙府
盛会(富丽缤纷)
贵的反义词    结构:入梦缘由→梦游之旅→惊梦长嗟
    心境:意兴盎然→幻灭失落
    赏析第三节:齐读第三节,思考问题
    1.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两句,作者是在感叹什么?
    明确:世事虚幻无常,流露了人生如梦的感伤情绪。
    2.“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两句,诗人表明了自己什么志向?
    明确:绝不与恶势力妥协,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同时也显露出诗人逃避现实的消极遁世的思想。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句表现出诗人什么性格和精神?
    明确:诗人宁愿寄情山水,也决不向权贵屈服,也决不取悦于世而苟且偷生,充分显示诗人的蔑视权贵的性格和反抗精神。正是本诗的主题所在。
    4.学生齐读整首诗。
    六、总结全诗:
    主题
    全诗通过梦游的描绘,写出了作者憎恶黑暗现实、追求自由乐土的理想,表现了作者憎恶现实、蔑视权贵、敢于反抗的斗争精神。
    脉络
    梦因→梦旅→梦悟
    艺术特
    现实与梦境对比 + 浪漫主义风格 + 句式多变 + 语言凝练
    当堂练习:
    1、填空:
    ①入梦的原因是    ________
    ②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________
    ③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_________
    ④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   
    答案:
    ①海客谈瀛洲,……对此欲倒东南倾
    ②我欲因之梦吴越。 被子植物生殖过程
    ③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简答:诗人为何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绘梦境呢?
    答案:
    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之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对自由的追求。
    板书设计
    内容
    月夜飞渡(清雅幽静)→登山奇观(雄浑壮阔)→山中夜景(迷离昏暗)→仙府盛会(富丽缤纷)
    脉络
    梦因→梦旅→梦悟
    艺术特
    现实与梦境对比 + 浪漫主义风格 + 句式多变 + 语言凝练
魔法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