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小时候的故事
◎冯斌2012年,我国作家莫言成为首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生于山东高密,1981年发表个人首部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代表作有《红高粱》《檀香刑》《蛙》等,其中《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
下面是莫言小时候的三个故事。
作文成了中学生的范文
莫言只是小学毕业,没有上到初中,可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他的作文曾被拿到了中学生的课堂里宣读,作为一种学习的范文。
莫言的作文很棒,他第一篇引起老师注意的作文,写的是一场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学校篮球比赛。每逢“五一”,小学里就举行体育盛会,有乒乓球、标
金秋送爽、跳高、赛跑。写作文的时候,同学大部
分都是走马观花,记流水账一样把各种运动
项目都写一遍。他另辟蹊径,别的比赛一笔
带过,用绝大部分笔墨专门写篮球比赛,写
怎样抢球、怎样运球、怎样投篮,受到了老
少年拳教案师的赞扬,并被当作范文在全班宣读。
莫言受了表扬,一下子兴趣就上来了,天天盼着上语文课,因为那是他出风头的时候。后来,他经常在作文中虚构故事,而他的小学作文还被拿到中学里宣读,给中学生当范文。他回忆说,自己在文学方面开窍时比别人多了一分觉悟,那就是对“虚构”的重视。
推十圈磨看一页书
六一串词
莫言嗜好读书,小时候冒着被家长惩罚的风险读书,甚至出力推磨换书看,推十圈磨才能获准看一页书。在访谈时,主持人问:“您不能推一圈磨就看一页书吗?”莫言大声说:“我愿意人家不愿意啊!”
莫言仍然记得读《青春之歌》的那一天,朋友只准他借书一天,不管看没看完,第二天必须还书。怎么办,他跑到一个草垛上躲了起来,放羊这个“本职”工作被放到了一边,羊儿饿得咩咩叫,他读得忘乎一切,气得母亲要打他。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莫言读遍了周边十多个村庄的书籍。一天之内读完了的《青春之歌》,他至今记忆清晰,还记得书中的一些段落。回想以前,已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先生感慨:“那些回忆都变成了我宝贵的资源。”
职业道德的作用
用耳朵阅读
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授奖词的关键词之一,就是莫言作品中的“魔幻现实主义”。其实,这种熏陶从莫言的幼年就开始了。拿他的话说是:恐怖故事听多了,经常感到恐惧,吓得割草都割不着。可是,越恐怖越想听,越想听越恐惧。
方舟子是什么人漫长冬天,无以为乐,他就在村子里、炕头上听恐怖故事,听多了自己都乱寻思。恐怖故事方面,比如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个人在桥头走路,听到背后有人嘿嘿笑,可是回头又没有人。自己乱寻思方面,比如一天晚上,莫言在自己家的大门口,仿佛看到远处田野里有一个橘黄的球,被两只狐狸抛来抛去。
纯棉尿布当然,还有很多土匪豪杰的故事。这些民间故事、传说,最后都成了莫言创作的素材。一位幼时伙伴说:“咱小时候听到的那点儿事儿,都上你的书里去了!”在与同行交流时,莫言曾骄傲地说:“你们在用眼睛看书时,我是在用耳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