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创伤体验与刘亮程散文
关键词:刘亮程 童年 创伤柏拉图教育思想
胖女孩穿衣搭配图片>为人处世技巧孕妇可以吃韭菜么1998年,新疆作家刘亮程以一本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蜚声文坛,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和好评,被评论家誉为“著名对联20世纪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并于2001年4月获“第二届冯牧文学奖”文学新人奖。刘亮程的散文以诗性的语言描述了沙漠边缘一个村庄的草木人畜和生老病死,呈现出浓郁的悲悯意识和感伤情怀,这种风格的呈现与其童年经验密切相关。本文将结合作家的童年生活,从创伤体验的角度解读刘亮程笔下的乡村世界,探讨其童年经验与艺术品格之间的密切关系。
童年经验对作家来说至关重要,是作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曾经有人问海明威:“一个作家最好的早期训练是什么?”海明威回答:“不愉快的童年。”马尔克斯也说自己创作《百年孤独》是“给童年时期以某种方式触动我的一切经验以一种完整的文学归宿。”可见
童年经验对作家创作的重要性。在心理学上,不幸的童年经验谓之缺失性经验,即童年生活或物质匮乏,或精神遭遇摧残、生活沉重压抑等。这种缺失性经验作为一种先在的意向结构,对作家的情感态度、艺术追求和审美倾向等产生深远影响,并最初决定了作家日后作品的风格、情趣和基调。
刘亮程出生于天山北部一个叫做“老皇渠”的村庄,幼年丧父,随后兄弟姊妹五人随母亲到“黄沙梁”跟后父一起生活。刘亮程在这两个村庄“度过人生最初的二十多年。放过牛,种过地,上过几年初中。后来在乡农机站当农机管理员,一当就是十几年。” [1]年幼时的刘亮程家境贫寒,住在村庄边缘的一个地窝子里,到黄沙梁后生活也没有多大改观,经常忍饥挨饿,他这样描述挨饿的感觉:“白面在一个月前就吃完了。苞谷面也余下不多,下午饭只能喝点糊糊。喝完了碗还端着,要愣愣地坐好一会儿,似乎饭没吃完,还应该再吃点什么,却什么都没有了。一家人在想着什么,又像啥都不想,脑子空空地呆坐着。”[2]十四岁他就深切体验到了劳动的痛苦,在一个去砍柴的寒夜里冻坏了一条腿,给他幼小的心灵吹进一股寒风,“腿上的一块骨头生疼起来,是我从未体验过的一种疼,像一根根针刺在骨头上又狠命往骨髓里钻——这种疼感一直延续到以后所有的冬天以及夏季里阴冷的日子。”[3]如果说生理层面的创伤让刘亮程过早地体验到了生存的艰难,那么年幼时的精神创伤则给
他带来了无法排遣的悲凉和深入灵魂的孤独,也让他充分体验到了生命的焦虑与恐惧。刘亮程是一个生命意识觉醒得较早的作家,因此他对于孤独和恐惧体验得也较深。在散文中刘亮程多次写到,幼年的他经常一夜一夜醒着,看着别人看不见的黑暗,听着别人听不到的鸟叫声。在《天边大火》这篇文章中,他描述了12岁的自己在深夜独自面对着黑暗,对世界、对存在产生了怀疑和恐惧,甚至担心村庄在黑暗中会不知不觉消失。“我感到满世界只剩下我一个人。多少个夜晚我爬在这个小窗口,望着村后黑乎乎的无垠荒野,就真切地感到我是最后面的一个人。”[4]他彻夜难眠,感到整个世界在神秘地向村庄涌来。为了打破村庄的沉寂、祛除自己的恐惧,他甚至在深夜跑到荒野放了一把火,以图把自己和村庄从黑暗之中打捞出来。这种残酷的精神体验塑造了刘亮程沉默寡言、敏感内秀的个性气质,同时昭示了他成为一名优秀作家的基础和潜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