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梅》优秀评课
    大家好!
  《墨梅》是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创作的一首题画诗,吕老师注意了以下几点,我特别认同。
一、诗人生平资料的引入、着眼于诗的精神内涵。
    吕老师利用王冕的小故事:屡试不第之后,不愿巴结权贵,不追逐功名利禄,归隐山林,作画易米而生。更能体现诗人的托物言志、借梅喻己的初衷。诗人清高的气节、淡泊的心性正与墨梅的清淡交相辉映,这一清一淡恰是这首诗最核心的精神内涵。
火鸡肉二、对比辨析品味古诗词语言的意趣。
达芬奇家居    王冕的墨梅图真迹犹在,苏教版保留了图中的“流”。吕老师引导孩子们把“流”和“留”进行对比辨析,发现“流”是流动的、是暗香浮动的,读来有梅香流溢的味道。让我们不禁想到“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而“留”则是静止的,是永恒的,是希望墨梅的清
气永留天地间的一种期盼。那位戴眼镜的男孩说流动的“流”更生动,更灵动,说明孩子读懂了留和流字所表达的内涵发生变化,呈现出的意境也就截然不同,这样一灵动一些,趣味横生。
三、巧妙渗透方法,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暑期实践心得体会   
神奇的海底世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是学生持续获取知识最重要的途径,吕老师紧扣方法的渗透,学习古诗词要借助注释,抓关键词和想象体悟,充分发挥小学生的认知优势,把生涩的古诗转化为形象的画面,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指导,吕老师做到了授人以渔。
    不完美的课堂才是真实的,以下是我对于这堂课的两点建议,和大家一起商榷。
一、教师应以词传神,但没有将梅花和诗人相通的品性契合起来。
    每首诗都承载着诗人的情感和灵魂,古诗词往往都是一字立骨或一字传神,吕老师敏锐的捕捉住“淡墨痕”和“清气”两个词来传神,让学生感受到墨梅颜和香气的独特,但是对于
梅花特点和诗人品性之间的相通之处,没有有效的为学生搭建起桥梁,而是直白而突兀的提了三个问题:1.你知道王冕家的墨梅颜如何?你是从哪个字词读出来的?2、这株墨梅的气味如何,你是从哪个字来体会的?3、再读诗句,哪个字最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品性?这样的问题牵引孩子的痕迹过于明显,如果可以一读、让学生说出眼前浮现的梅花。再读,结合作者生平,出梅花和诗人之间的契合;三读,让孩子们描绘入心入脑的梅花形象,这样引导孩子产生认知上的链接,由梅很自然的过渡到人,为学生了解这种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降低理解的坡度。
二、拓展延伸,应有度有效。
中学国旗下讲话稿    本课中梅花的形象之美及所蕴含的意象之美,是学生理解的重点,老师在拓展部分补充了两首咏梅诗,作为引领学生在阅读品悟的内容,但是只是一读而过,似乎是为了拓展而拓展,学生并没有在这样一个环节中真正学有所获,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尝试:
    可以延伸。师问:你读过的诗中还有哪些与这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处?如郑板桥的《竹石》,文天祥的《石灰吟》等,提取学生的记忆库存,对诗归类,加深学生对这种象征手法的感知。
法国电影冷水浴
    可以提升:梅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它的独特地位是其他花卉无法比拟的,因此许多文人的作品中都有他的影子。那么老师是否可以在此环节让学生说一说,你在哪儿读到过梅花?读到了一株怎样的梅花?或许学生会说,在《梅花魂》中读到一株游子在外思乡心切的梅花,在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读到了一株坚强乐观的梅花,在陆凯的《荆州记》中读到了一支包含了浓浓友情的梅花。这样丰富而充盈的关于“梅花”的诗文,让梅花这一具有极强文化彩的载体,在学生的心中扎下了根。契合了新课标的理念,也契合了核心素养所提出的文化理解和传承。
    每一堂课都是不完美的艺术品,但那是真实的,有温度的,我们不断的反思,不断的前行,在探索的路上。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