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
研讨问题
如何在古文教学中体现反馈——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达成度?
如何在教学中渗透能力训练和习惯养成?
宋史全文多媒体环境下,尝试客观性试题在教学过程中的穿插。
古文教学中“延伸拓展”的切入与回拢。
教材分析
明清的小品文是纯文学散文的一种,吸收了唐代以前游记散文的精髓,又融入了魏晋南北朝笔记文的谐趣和隽永,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如深谷幽兰,疏花续蕊,迎风吐馨,虽无灼灼之艳,却自有一股清高拔俗的风韵。张岱继公安、三袁之后,以清淡率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是晚明散文作家中成就较高的一位。张岱的小品,笔墨精练,风神绰约,颇似唐人绝句——以隽永见长,寥寥几笔,意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无捉襟见肘之窘。
《湖心亭看雪》是晚明诗化小品文的代表作,小泼墨,大写意,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是引导学生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悟人生的佳作。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了在工具书帮助下、自学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为其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打下基础,教师可放手让孩子们自己阅读、体会、赏析文本。在教学设计上,内容应蕴涵时代彩,贴近学生生活,教学手段要注重发掘青少年的求知欲和好胜心。在立足文本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延伸拓展,开阔知识视野,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设计
1.强调课前预习(朗读、字词、背诵)自主学习应从课上延伸到课前,而课堂上可检测自主学习的效果。
2.多媒体直观明晰,为教学活动提供更多可能。结合本文特点,画面调以清雅为主。
3.分组比赛激励学生合作、探究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语感;
2、了解张岱及其时代背景;
(二)能力目标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认知“白描”。
2、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内涵。
3、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
(三)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熟读背诵,体会“白描”的写作手法。
2、写景、抒情、叙事的关系。
3、对“痴”的解读与拓展。
教学难点
体味语言的妙处,感悟古代文人的“痴”与情趣。乔迁之喜贺词祝福语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作者及其作品,对作者、课文有大概的了解。可查阅图书有《晚明二十家小品》《明人小品集》《晚明小品文库》《明小品三百篇》等。预习课文,疏通文义,了解课文内容,发现并提出问题。
一、导入
南宋时和尚驾小船至江心读书,读前豪饮,每读一页则撕下弃于江中,而后痛苦流涕,书尽而归。(引出“湖心亭”看雪之举)
请学生列举写“雪”的诗词。
简介“湖心亭”——伏笔:为什么作者要到此处来看雪?
我们先来了解张岱其人,正如孟子曾说的“知人论事”,也就是说知其人才能真正读懂其文。
二、走近作者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岁生活优裕,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明亡后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坚持著述。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等,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一生朗读,教师指正,全班齐读。
四、分组比赛,解读文本。
全班分为四大组,进行学习竞赛。
1.就字词、重点语句的翻译提问(课文翻译作为作业)。
2.背诵比赛。
3.根据课文内容编写想象作文。(最有创意者加分)
4.课文内容分析
①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同学们快速出此文记叙的要素,以方便我们快速把握整体内容。(填空题)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完整与否?)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石化装置地点——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还有舟子、小童;
事件——仅仅是看雪吗?还有湖心巧遇同好。
②既然题目是《看雪》,现在我们就共同来品味张岱眼中的雪世界。请大家在文中出描写雪景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通过听觉写景,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寒噤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一个“绝”字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移步换景,变换角度,作者又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表现了随着小舟的缓缓行进,湖中景物依稀可辨的景象,同时它们的排列由大至小,突出“小”字。这样既创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朦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人只不过渺如一粟。总体给人以超然物外,悠远脱俗之感。
★作者写景的手法:白描
白描——指在绘画中只用线条勾勒,不著颜的画法。在写作上,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简练的文字,朴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不施浓墨重彩,不加烘托渲染. 少用形容词,只寥寥几笔就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来.。特点:简练自然质朴,不事雕琢。
下列语句中使用“白描”手法的一组是()
A、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B、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C、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珠可历历数也。
D、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③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在作者痴迷于雪景的背后,我们是否能发现作者的情致意趣呢?(请你把文中能表现作者感情的词语出来并加以分析)明确:“独”、“喜”、“强饮”和“痴”。(也允许学生说其他的词,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文章虽是叙事写景,但重在抒情。在夜深人静、寒气倍增的时刻,作者宁可披着皮袍、带着炉火也要一人独往,不愿看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这个“独”字包含了多少避世的幽愤和孤傲的情怀啊!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喜”,由景写到赏景之人,人是景中景,似乎给冷寂的湖山增添了一分暖。作者的心情并不直接描写,反而写二客“见余大喜”,实是作者自己的心声。凡是情绪比较活跃的地方,都是从他人表露。见知己而大喜的是“客”,喃喃言雪夜游湖之“痴”的是“舟子”。他始终是淡然的,似乎深深有会于心而难以言说,亦令读者有会于心而已。爱迪生故事
湖上的雪夜奇景固然值得梦忆,而奇景背后超尘脱俗的情致和夜逢知己的奇遇则更值得欣喜。
离婚注意事项(叙事是线索,写景是重点,抒情是灵魂。)
注:实际教学中分析应删繁就简,契合学生的兴趣指向和理解能力。
五、交流合作探究
★舟子言作者“痴”,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可以用“张岱这种痴到底傻不傻?”为辩题,组织小辩论。
明确:大雪奇寒,人鸟声俱绝,相公却要出外观雪;要观雪,又偏拣“更定”之后拥毳衣炉火独往,这在船家看来,是不可理解的“痴”举。但“痴”举亦更有人在:二客早煮酒赏雪于湖心亭上,这在舟子看来,更是“痴”举。通过他的喃喃自语,把普通人与作者情感上的隔膜,把作者别有怀抱、孤高冷寂的品格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由此看来,所谓“痴”,正是一般“俗人”所不能理解的清高、超逸的情怀。这种不理解既即使作者引以自矜、自得,又使作者深深地感到孤独和伤感。
六、延伸拓展
联系自己的知识视野,谈谈你是如何看待这种“痴”呢?
学生自由讨论,发表意见。
活动补充:
▲古来痴人知多少?
(1)王子猷“雪夜访戴”典故:“王子猷(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第五子)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shàn),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世说新语·任诞》
(2)苏轼之《记承天寺夜游》、李白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等,都因其享有独特的精神境界。曹雪芹云:“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个中味?”
(3)李商隐《花下醉》:“寻芳不觉醉流霞,依树沉眠日已斜。客散酒醒深夜後,更持红烛赏残花。”苏轼《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月光),香雾空朦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舒仪(4)“山中宰相”陶弘景:“性爱山水,每经涧谷,必坐卧其间,吟咏盘桓,不能自已。”
小结:“痴”在中国艺术中,常被用来指创作中最动人,最不可解,执着而又专注,到了浑然忘我的那种情境。“痴”是一种本真自然,特立独行的个性。
※小花絮:继承古人雅趣,打造个性圣诞。(最有创意者加分)
▲古代爱情中的“痴心”典故。
(1)下列诗句中最能体现“痴心”的是()
A、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B、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C、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D、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E、天阶夜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F、忆来唯把旧书看,几时携手入长安。
(2)下列诗词中哪一首表达了对已故亲人的痴心眷恋?()
A、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B、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C、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D、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3)与苏轼《江城子》并称为宋代“悼词双璧”的是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