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冯至抒情诗的张力
®夺渖霖
内容摘要:冯至曾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抒情诗人”,其抒情诗歌呈现出较强的语言张力和主体性张 力。一方面,诗人善于采用“远取譬”的修辞手法创造性地扩大意象的逻辑外延,增强语言的弹性与韧性。另一方 面,物质世界与精神生活的对立刚”与“柔”的抒情方式的碰撞,让诗人建构出极富思想力的内部情感,使其诗 作变得隽永味醇。
关键词:冯至抒情诗语言张力主体性张力
<;学教育2。19〇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冯至曾被鲁迅誉为“中国最 为杰出抒情诗人”,其诗作影响深 远。冯至的抒情诗被如此赞誉的 原因有很多,如幽婉含蓄的抒情 风格、对中国抒情传统的追求与 创新等等。但这些原因都呈现出 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诗歌的张力,冯至抒情诗的张力效果使其诗作 变得隽永味醇。以冯至《昨日之 歌》、《北游及其他》两部诗集当中 的早期抒情诗为研究对象,借用 英美新批评的关于张力的相关理 论,对冯至诗歌的张力进行实质性 的分析与研究,试图从张力的艺 术特方面论析冯至的抒情诗作。
张力的涵盖范围十分广阔,诗 歌内在情感张力、结构张力与形 式张力,文本与外部世界所构成 的话语
意义上的思想张力、精神 张力与思维张力等。本文主要从 语言张力与主体性张力两方面浅 析冯至抒情诗的张力。
一.语言张力
诗作在诗歌内涵与意象逻辑 外延的统一中形成张力,陈仲义 先生在《现代诗:语言张力论》中提到诗语的生成机制,“首次引人 诗语的内在映像与外化定型过程 张力所形成的两极动力:一极是 以与生命本真同构,几近半自动 言说的‘语感’;另一极是以超语 义、混沌为表征的‘语义偏离’,两 极动力构成现代诗语生成的基本路径”1。并将语言张力的特征系统
化,主要有:含混—
—模糊中的歧
义多义;悖论——互否与互斥的
吊诡组合;反讽—
—基于表里内
外的“佯装”、“歪曲”;变形——
“远取譬”畸联;戏剧化——紧张
中的包孕、包容等。这些特征既凸
显张力的本又源自其强大的支
撑夂
冯至的抒情诗歌的语言张力
主要体现为“远取譬”畸联的变
形。其抒情诗作中常带有迥异于
告白 影评传统诗词的一些“异质性”的因
素,诗歌语言中存在着大量对日
常语言习惯和搭配的“偏移”,或
是将两个不具备直观“相似点”的
意象出人意料地结合与比较,主
要体现为这种“语义偏移”的变形
造成了语言的内在张力。
以冯至诗歌《蛇》为例,“我的
寂寞是一条长蛇/静静地没有言语
/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呵,不要悚
惧//它是我忠诚的侣伴/心里害着
热烈的相思/它想那茂密的草
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影一般的轻轻地/从你那儿轻
轻走过/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像
吉他指法图
一只绯红的花朵”'这首诗作最
突出的特点在于,诗人将寂寞比
喻成“一条蛇”,在读者的惯性思
维中,鲜有将寂寞与“蛇”这一意
象相联系。但当“蛇”与诗人从寂
寞延伸的复杂情感发生相碰撞,
如忠诚的伴侣、热烈的乡思、如草
原一般的乌丝、梦境、绯红的花
朵,这些与“蛇”并不相容的文学
元素构成新的统一体时,整首诗
作带给了读者极其独特的阅读体
验,这种阅读体验就是诗歌语言
所产生的一种张力效果。将寂寞
比作“蛇”,是对日常语言习惯和
搭配的一种“偏移”,也可称作“远
取譬”,但由这种变形所带来的张
力会指引读者寻两者间的共同
点,将两者尽可能地联系起来。为
何用蛇来象征寂寞?或许是因为沈琦
蛇是一种神秘的生物,习惯于在
夜深人静时独自在阴暗的草丛之
绿植种类中游走。又或许是因为蛇“冷血”
的天性,带给人一种看得见却又
不敢触摸的距离感。总之,当我们
什么是陈述句
深人了解蛇的习性与特点,会发
现将“蛇”这一种极其有质感的奇
特意象与“寂寞”放在一起是符合
意象的逻辑外延的,“蛇”与“寂
寞”是相互统一的。
除了《蛇》之外,还有许多冯
至早期的抒情诗作,如《海滨》中
的将“蝉声”比作“火焰”,用“一
座”修饰“太阳”;《满天星光》中将
月度工作总结模板
“星光”比喻成“泪珠”,等等。这些
都是异质性带来的张力,尽管意
象与中心形象之间充满了矛盾与
冲突,但是这种矛盾并不会使其
内涵意义失去作用,反而这种变
形会引起读者的关注与好奇,启
发读者更为深人地探究诗歌的思
想内涵与艺术特。从而带给诗
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