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集锦
  苏轼是宋代⽂学最⾼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书、画等⽅⾯取得了很⾼的成就。以下是店铺整理的苏轼诗词集锦,欢迎参考阅读!  惠崇春江晚景
  ⽵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依依还似北归⼈。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春。
  译⽂
  ⽵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在⽔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河豚此时正要逆流⽽上,从⼤海回游到江河⾥来了。
  ⼤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家乡的⼈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点掉了队。
  还没有飞到北⽅时,就已经知道北⽅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的春光时节吧。
  赏析
  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这⾸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晓景》上的。惠崇原画已失,这⾸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晓景》,现已⽆从考证。
  画以鲜明的形象,使⼈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个特定的画⾯,有⼀定的局限性。⽽⼀⾸好诗,虽⽆可视的图像,却能⽤形象的语⾔,吸引读者进⼊⼀个通过苏轼独特构思⽽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这⾸题画诗既保留了画⾯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苏轼⽤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展现得那样令⼈神往。在根据画⾯进⾏描写的同时,苏轼⼜有新的构思,从⽽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胜的意境。
  ⽵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在⽔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此时河豚正是上市的好时节,可以在市场上销售了。(⼀作沿潮⽔⽽上的时节)
  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不能拘于画⾯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能跳出画外,别开⽣⾯,离开绘画⽽不失其独⽴的艺术⽣命。苏轼这⾸诗可以说做到了这⼀点。诗的前三句咏画⾯景
物,最后⼀句是由画⾯景物引起的联想。整⾸诗⼜如同苏轼即景⾔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然。说前三句再现画境,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同。第⼆句中“⽔暖”(温度)、“鸭先知”(知觉)云云,是不能直接画出的。诗能描写如画,诗咏物性物理⼜过于画。这是因为绘画属于视觉艺术,⽽诗是语⾔艺术,有着表现上的绝对⾃由。最后⼀句进⼀步发挥联想,在前三句客观写景的基础上作出画中景物所属时令的判断,从⽽增添了南⽅风物之美的丰富感觉,这更是画所不能的。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梅尧⾂《范饶州坐中客语⾷河豚鱼》⼀诗写⾸:“春洲⽣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欧阳修《六⼀诗话》说:“河豚常出于春暮,游⽔上,⾷柳絮⽽肥,南⼈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苏轼的学⽣张⽾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带⼟⼈⾷河豚,“但⽤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然⽽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
  苏轼先从⾝边写起:初春,⼤地复苏,⽵林已被新叶染成⼀⽚嫩绿,更引⼈注⽬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彩鲜明,向⼈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苏轼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个冬季的鸭,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嬉戏了。
  然后,苏轼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吐尖了;这⼀切⽆不显⽰了春天的活⼒,惹⼈怜爱。苏轼进⽽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更⼴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股浓厚⽽清新的⽣活⽓息。
  和⼦由渑池怀旧
  ⼈⽣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鸿飞那复计东西。
  ⽼僧已死成新塔,坏壁⽆由见旧题。
  往⽇崎岖还记否,路长⼈困蹇驴嘶。
  译⽂
  ⼈⽣在世,到这⾥、⼜到那⾥,偶然留下⼀些痕迹,你觉得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落脚⼀样。
  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些⽖印,正是偶然的事,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定。
  ⽼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座藏⾻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和尚的⾻灰塔和我们的题壁,是不是同飞鸿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印差不多呢!
  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远,⼈⼜疲劳,驴⼦也累得直叫。
  背景
  嘉祐六年(1061年)冬,苏辙送苏轼⾄郑州,分⼿回京,作诗寄苏轼,这是苏轼的和作。苏辙⼗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未到任即中进⼠。他与苏轼赴京应试路经渑池,同住县中僧舍,同于壁上题诗。如今苏轼赴陕西凤翔做官,⼜要经过渑池,因⽽作《怀渑池寄⼦瞻兄》。诗云:“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梁陌,⾏⼈已度古崤西。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骓马但鸣嘶。”苏轼的和诗,四个脚韵与原作全同,却纵笔挥洒,丝毫未受束缚。
  蝶恋花·春景
操语文老师
  花褪残红青杏⼩。
  燕⼦飞时,绿⽔⼈家绕。
  枝上柳绵吹⼜少。
  天涯何处⽆芳草!
  墙⾥秋千墙外道。
  墙外⾏⼈,墙⾥佳⼈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多情却被⽆情恼。
  译⽂
商品采购  春天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上已经长出了青涩的果实。燕⼦飞过天空,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怛不要担⼼,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
  围墙⾥⾯,有⼀位少⼥正在荡秋千,少⼥发出动听的笑声,墙外的`⾏⼈都可听见。慢慢地,围墙⾥边的笑声就听不见了,⾏⼈惘然若失,仿佛多情的⾃⼰被⽆情的少⼥所伤害。
  赏析
  本词是伤春之作。苏轼长于豪放。亦最擅婉约,本词写春景清新秀丽。同时,景中⼜有情理,我们仍⽤“何处⽆芳草(知⾳)”以⾃我安慰⾃勉。苏轼的“多情却被⽆情恼”,也不仅仅局限于对“佳⼈”的相思。本词下⽚所写的是⼀个爱情故事的⽚段,未必有什么寄托。只是⼀⾸很好的婉约词。王⼠祯所说的“枝上柳绵,恐屯⽥缘情绮靡。未必能过。”《花草蒙拾》指出本词与风格婉约的柳永词不相上下。
  “花褪残红青杏⼩。”褪对旨颜⾊变浅或消失。开头⼀句描写的是暮春景象,句意为:暮春时节,杏花凋零枯萎,枝头只挂着⼜⼩⼜青的杏⼦。苏轼的视线是从⼀棵杏树开始的:花⼉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也正在⼀点⼀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的青杏。“残红”,他特别注意到初⽣的“青杏”,语⽓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燕⼦飞时,绿⽔⼈家绕。”燕⼦在空中飞来飞去,绿⽔环绕着⼀户⼈家。这两句⼜描绘了⼀幅美丽⽽⽣动的春天画⾯,但缺少了花树的点缀,仍显美中不⾜。“绕”字,曾有⼈以为应是“晓”。通读全词,并没有突出的景物表明这是清晨的景⾊,因⽽显得没有着落。⽽燕⼦绕舍⽽飞,绿⽔绕舍⽽流,⾏⼈绕舍⽽⾛,着⼀“绕”字,则⾮常真切。“枝上柳棉吹⼜少,
天涯何处⽆芳草?”。两句⼤意是:树上的柳絮在风的吹拂下越来越少,春天⾏将结束,难道天下之⼤,竞不到⼀处怡⼈的景⾊吗?柳絮纷飞,春⾊将尽,固然让⼈伤感;⽽芳草青绿,⼜⾃是⼀番境界。苏轼的旷达于此可见。“天涯”⼀句,语本屈原《离骚》“何所独⽆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是⼘者灵氛劝屈原的话,其思想与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说的“此⼼安处是吾乡”⼀致。最后竟被远谪到万⾥之遥的岭南。此时,他已⼈到晚年,遥望故乡,⼏近天涯。这境遇和随风飘飞的柳絮何其相似。
  上阕描写了⼀组暮春景⾊,虽也有些许亮⾊,但由于缺少了花草,他感到更多的是衰败和萧索,这正如苏轼此时的⼼境。苏轼被贬谪在外,仕途失意⼜远离家⼈,所以他感到孤独惆怅,想寻⼀些美好的景物来排解⼼中的郁闷,谁知佳景难觅,⼼情更糟。上阕表达了苏轼的惜春之情及对美好事物的
追求。
  “墙⾥秋千墙外道。墙外⾏⼈,墙⾥佳⼈笑。”墙外是⼀条道路,⾏⼈从路中经过,只听见墙⾥有荡秋千的声⾳,⼀阵阵悦⽿的笑声不时从⾥⾯传出,原来是名⼥⼦在荡秋千。这⼀场景顿扫上阕之萧索,充满了青春的欢快旋律,使⾏⼈禁不住⽌步,⽤⼼地欣赏和聆听着这令⼈如痴如醉的欢声笑语。苏轼在艺术处理上⼗分讲究藏与露的关系。这⾥,他只写露出墙头的秋千和佳⼈的笑声,其它则全部隐藏起来,让“⾏⼈”去想象,在想象中产⽣⽆穷意味。⼩词最忌词语重复,但这三句总共⼗六字,“墙⾥”、“墙外”分别重复,竟占去⼀半。⽽读来错落有致,耐⼈寻味。墙内是家,墙外是路;墙内有欢快的⽣活,年轻⽽富有朝⽓的⽣命;墙外是赶路的⾏⼈。⾏⼈的⼼情和神态如何,苏轼留下了空⽩。不过,在这⽆语之中,让⼈感受到⼀种冷落寂寞。“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情恼。”也许是⾏⼈伫⽴良久,墙内佳⼈已经回到房间;也许是佳⼈玩乐依旧,⽽⾏⼈已渐渐⾛远。总之,佳⼈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四周显得静悄悄。但是⾏⼈的⼼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墙院⾥⼥⼦的笑声渐渐地消失了,⽽墙外的⾏⼈听到笑声后却⼼绪难平。他听到⼥⼦甜美的笑声,却⼀直⽆法看到⼥⼦的模样;⼼情起伏跌宕不已,⽽⼥⼦也并不知道墙外有个男⼦正为她苦恼。男⼦多情,⼥⼦⽆情。这⾥的“多情”与“⽆情”常被当爱情来解释,有感怀⾝世之情,有思乡之情,有对年轻⽣命的向往之情,有报国之情,等等,的确可谓是“有情”之⼈;⽽佳⼈年轻单纯、⽆忧⽆虑,既没有伤春感时,也没有为⼈⽣际遇⽽烦恼,真可以说是“⽆情”。苏轼发出如此深长的感慨,那“⽆情”之⼈究竟会撩拨起他什么样的思绪呢?也
许是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也许是对君⾂关系的类⽐和联想,也许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也许是对⼈⽣哲理的⼀种思索和领悟,苏轼并未⾔明,却留下了丰富的空⽩,让⼈回味、想象。
  下阕写⼈,描述了墙外⾏⼈对墙内佳⼈的眷顾及佳⼈的淡漠,让⾏⼈更加惆怅。在这⾥,“佳⼈”即代表上阕苏轼所追求的“芳草”,“⾏⼈”则是苏轼的化⾝。苏轼通过这样⼀组意象的刻画,表现了其抑郁终不得排解的⼼绪。
  综观全词,苏轼写了春天的景,春天的⼈,⽽后者也可以算是⼀种特殊的景观。苏轼意欲奋发有为,但终究未能如愿。全词真实地反映了苏轼的⼀段⼼理历程,意境朦胧,令⼈回味⽆穷。
  ⼘算⼦·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挂疏桐,漏断⼈初静。
  时见幽⼈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
  残⽉⾼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开始安静。谁能见幽居⼈独⾃往来徘徊?唯有那缥渺⾼飞的孤雁的⾝影。
  它突然惦起⼜回⾸匆匆,⼼⾥有恨却⽆⼈能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愿受苦。
  背景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或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作定惠院,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由上可知这⾸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苏轼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黄州,⾄公元1084年(元丰七年)六⽉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多。
  苏轼的经典诗词集锦⼀:《定风波》
  苏轼(宋)
  三⽉七⽇,沙湖道中遇⾬,
  ⾬具先去,同⾏皆狼狈,
  余不觉。
  已⽽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
  ⽵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蓑烟⾬任平⽣。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头斜照却相迎。
  回⾸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风⾬也⽆晴。
  苏轼的经典诗词集锦⼆:《洞仙歌》
  苏轼(宋)
  余七岁时,
  见眉州⽼尼,
  姓朱,忘其名,
  年九⼗岁。
  ⾃⾔尝随其师⼊蜀主孟昶宫中,
  ⼀⽇⼤热,
  蜀主与花蕊夫⼈夜纳凉摩诃池上,
  作⼀词,
  朱具能记之。
  今四⼗年,
  朱已死久矣,
  ⼈⽆知此词者,
  但记其⾸两句,
  暇⽇寻味,
  岂《洞仙歌》令乎?
  乃为⾜之云。
  冰肌⽟⾻,⾃清凉⽆汗。
  ⽔殿风来暗⾹满。
  绣帘开、⼀点明⽉窥⼈,
  ⼈未寝,攲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庭户⽆声,
  时见疏星度河汉。
  试问夜如何?
  夜已三更,
  ⾦波淡、⽟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时来,
  ⼜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苏轼的经典诗词集锦三:《蝶恋花》  苏轼(宋)
  花褪残红青杏⼩。
  燕⼦飞时,
  绿⽔⼈家绕。
  枝上柳绵吹⼜少。
  天涯何处⽆芳草。
  墙⾥秋千墙外道。
  墙外⾏⼈,墙⾥佳⼈笑。男生亲女生
和同为一家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情恼。
  苏轼的经典诗词集锦四:《永遇乐》  苏轼(宋)
  明⽉如霜,好风如⽔,
  清景⽆限。曲港跳鱼,
  圆荷泻露,寂寞⽆⼈见。
  紞如三⿎,铿然⼀叶,
  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处,
  觉来⼩园⾏遍。
  天涯倦客,⼭中归路,
  望断故园⼼眼。
  燕⼦楼空,佳⼈何在?
  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
  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
  为余浩叹。
  苏轼的经典诗词集锦五:《西江⽉》  苏轼(宋)
  ⽟⾻那愁瘴雾,冰姿⾃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么凤。  素⾯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苏轼的经典诗词集锦六:《⽔龙吟》  苏轼(宋)
  似花还似⾮花,
  也⽆⼈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
  ⽆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
  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寻郎去处,
  ⼜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
  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过,遗踪何在?
  ⼀池萍碎。
  春⾊三分,⼆分尘⼟,
  ⼀分流⽔。
  细看来不是杨花,12 9爱国运动
  点点是离⼈泪。
【苏轼诗词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