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节要吃什么中国古代元旦饮⾷习俗⼤盘点
  元旦,即公历的1⽉1⽇,是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下⾯⼩编来给⼤家盘点中国古代元旦饮⾷习俗,⼤家快来看看吧!
  桃汤
  即取桃之叶、枝、茎三者煮沸⽽饮,古⼈以桃为五⾏之精,能厌伏邪⽓。制百⿁,故饮之。
  中国古代元旦饮⾷丰富多彩,《荆楚岁时记》的记述就是集中体现。南朝时荆楚元旦拜贺毕,接着是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饧(táng)、五⾟盘.进敷于散,服却⿁丸,各吃⼀个鸡蛋。其中有饮料、⾷品,还有药物,⼀应俱全,各有其特殊含义。椒柏酒。在东汉《四民⽉令》中已经出现。
  屠苏酒
  唐⼈韩鄂《岁华纪丽·进屠苏》记载:“俗说屠苏乃草庵之名。昔有⼈居草庵之中,每岁除夜遗闾⾥⼀药贴,令囊浸井中,⾄元⽇取⽔,置于酒樽,合家饮之,不病瘟疫。
  今⼈得其⽅⽽不知其⼈姓名,但⽇屠苏⽽已。”韩鄂还在他的另⼀部著作《四时纂要》中披露了这⼀预防瘟疫的屠苏酒⽅:⼤黄、花椒、桔梗、桂⼼、防风各半两,⽩术、虎杖各⼀两,乌头半分。他说将以
上⼋味切细,装⼊深红⾊的⼝袋⾥,年三⼗的傍晚,把它放在井中。初⼀早上,拿出来连⼝袋浸在酒⾥。全家从⼩到⼤,依次稍许各喝⼀些,⼀年没有病。
西窗法雨读书笔记  椒是花椒,古⼈说椒是⽟衡星之精,⽓味芬⾹,服之令⼈⾝轻耐⽼;柏是柏树叶,古⼈视为仙药,可免百病。椒、柏可分别浸制酒,也可⼀起放⼊酒中饮⽤。饮椒柏酒可去病长寿。南朝庾信《正旦蒙赉酒》:“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叶随铭⾄,椒花逐颂来。”描绘了元旦朝贺受到赏赐椒柏酒的喜悦⼼情。⽽唐代武平⼀《奉和元⽇赐⾂柏叶》⼀诗,以“愿持柏叶寿,长奉万年欢”之句,表达以健康长寿之⾝服务万年天⼦的愿望。饮椒柏酒在民间⼀直流传下来,明代⼭东历城、浙江嘉兴均有此俗。
标兵  胶⽛饧
  隋杜公瞻注释《荆楚岁时记》胶⽛的含义是“使其牢固不动”。实际上此俗寄托了长寿的美好愿望,因为⽛齿坚固,能吃能喝,⾃然⾝体健康。隋注还说“今北⼈亦如之”,可见此俗的⼴泛性。⾃居易《岁⽇家宴戏⽰弟侄等兼呈张侍御殷判官》有“春盘先劝胶⽛饧”之句,反映了唐代元⽬的⾷俗。不过胶⽛饧在南宋以后作为送灶的供物,慢慢地从元旦⾷品中消失。
  五⾟盘
汉诺威96
  作为元⽇⾷品最早见于吴晋间处的《风⼟记》,说元⽇早晨吃五⾟菜.“以助发五藏⽓”(《⽟烛宝典》卷⼀引)。五⾟菜是五种有⾟味的菜,《荆楚岁时记》隋注说是⼤蒜、⼩蒜、⾲菜、云台、胡荽。如《风⼟记》所说可活动五脏,是祈求健康的东西。《荆楚岁时记》注引《庄⼦》说:“春⽇饮酒茹葱,以通五藏。”可见元⽇⾷⾟菜的传统由来已久。隋唐时代的孙思邈在《⾷忌》中说:“正⽉之节⾷五⾟,以辟厉⽓。”(《岁时⼴记》卷五91)⽽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说:“元旦⽴春,以葱、蒜、⾲、蓼蒿、芥⾟嫩之菜杂和⾷之.取迎新之意.谓之五⾟盘。杜甫诗所谓‘春⽇春盘细⽣菜’是矣。”这种⾷⾟盘迎新当是晚起的意思。
  敷于散
  是⼀种中药,药⽅出⾃葛洪《炼化篇》,⽤柏⼦仁、⿇仁、细⾟、⼲姜、附⼦等粉碎成末,⽤⼲净井⽔饮服。
  却⿁丸
平均函数
  《荆楚岁时记》隋注讲的处⽅是:武都雄黄丹散⼆两,⽤蜡调和,使之像弹丸⼀般,正⽉初⼀早晨,男的佩戴在左臂上,⼥的佩戴在右臂上。如此⿁便会逃避的。不过《荆楚岁时记》说的却⿁丸是服⾷的,与注不同,可能佩戴是后起的风俗。南朝梁的⽂学家庾肩吾《岁尽应制》中有“⾦簿图神燕。朱泥却⿁丸”之句,说明除⼣夜有准备却⿁丸的活动。司空曙《酬卫长林岁⽇见呈》有“朱泥⼀丸药,
柏叶万年杯”的诗句,反映了唐朝尚有此俗。
  各⼈吃⼀个鸡蛋的习俗,在吴晋间的《风⼟记》中已出现。《风⼟记》说“正旦,当⽣吞鸡⼦⼀枚,谓之练形”。练形是道家⽤语,指修炼形体,认为可以成仙。⽣吃鸡蛋是为了长⽣。《太平御览》卷⼆九引《荆楚岁时记》说:“梁有天下不⾷荤,荆⾃此不复⾷鸡⼦,以从常则。”即梁武帝信奉佛教,不再吞⾷属于⼩荤的鸡蛋。
孺子可教什么意思  汤饼
  是指古代凡⼩麦⾯制品⽤⽔煮的⾷品,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九“饼法”中,讲了“⽔引馎饦法”,其中“⽔引”制法:“挼(ruó)如箸⼤,⼀尺⼀断,盘中盛⽔浸,宜以⼿临铛上,挼令薄如⾲叶逐沸煮。”馎饦“挼如⼤指许,⼆⼨⼀断,著⽔盆中浸,宜以⼿向盆旁挼使极薄,皆急⽕逐沸熟煮。⾮直光⽩可爱,亦⾃滑美殊常”。可知⽔引和馎饦属于同⼀类型⾷品,只是⽔引似今⾯条,馎饦似今长揪⽪。其实宋⼈说的“年馎饦”是⼀句概括语,也包括了⽔引。北宋《岁时杂记》说:“元旦,京师⼈家多⾷索饼,所谓年馎饦,或此之类。”(《岁时⼴记》卷五引)索饼就是前代的长引。长引是说拉长的东西,索饼指像绳索⼀样细长的饼,两个名称讲的都是形状细长的⾷物。由上可知,宋代元旦流⾏吃⾯条之类的⾷品。流传⾄今的元旦⾷品要数饺⼦和年糕了。
  饺⼦
  前⾝是“馄饨”。馄饨是指⾯⾷中带馅的⾷品。北齐⼈颜之推曾说:“今之馄饨,形如偃⽉,天下通⾷也。”(唐段公路《北户录》注引)类似今天的饺⼦。明代《正字通》说:“今俗饺饵,屑⽶⾯和饴为之,⼲湿⼤⼩不⼀,或谓之‘粉⾓’。北⼈说⾓如矫,实即饺⽿。唐⼈谓之‘牢丸’。段成式《⾷品》有‘汤中牢丸’,即今⽔饺⼦;其‘笼上牢丸’即今蒸汤饺也。⾷毕出门拜年,由近及远,元午直到烧灯后。”据此则唐牢丸近似饺⼦,⽽且有煮有蒸。
宋代⾷品中出现⾓⼦⼀词.元代把饺⼦叫做“扁⾷”,可能出⾃蒙古语。明代的饺⼦如《正字通》所说,称饺饵、粉⾓、⽔饺⼦、蒸烫⾯饺。此外,还有⽔点⼼等叫法,清代北京旗⼈还把饺⼦称作“煮饽饽”。元旦吃饺⼦兴盛于明清时期的北⽅。如明万历年间沈榜《宛署杂记》说,北京郊区的宛平县元旦拜年“作扁⾷,奉长上为寿”。明嘉靖时⼭西《曲沃县志》记载:“⼆⽇制扁⾷包⾦,邀婿争福。”元代扁⾷⼀词在民间流传下来。长辔远驭是什么意思
  年糕
  ⼜称粘粘糕,取年年⾼之意。在南⽅⽤糯⽶制成,北⽅则为黏⿉。年糕的历史悠久,汉朝的⽶糕已有“稻饼”、“糕”、“饵”、“糍”等名称。6世纪⾷谱《⾷次》就有年糕“⽩茧糖”的制法,北朝《齐民要术》记载了将⽶磨成粉制糕的⽅法。元旦吃年糕盛⾏于明清时代,尤以南⽅流⾏。明末《帝京景物略》卷⼆记载,正⽉元旦,“夙兴盥激,吃枣糕,⽇年年糕”。北⽅河北嘉靖时《威县志》说当地吃“蒸⽺糕”。
在南⽅,江浙的苏州、嘉定等地⽅志称“节糕”,明正德⼴东《琼台志》记载当地吃春糕:“元旦前以糯粉濈(jí)蔗糖或灰汁笼蒸春糕,围径尺许,厚五六⼨,杂诸果品岁祀,递割为年茶,以相馈答。”其形制类似今天的⽣⽇蛋糕。清顾禄《清嘉录》卷⼗⼆记载更为详细,说将⿉粉和糖为糕,叫做“年糕”,有黄⾊和⽩⾊之别。⼤的⼀尺见⽅为“⽅头糕”,还有像元宝的“糕元宝”,⽤于除⼣供先、亲戚朋友间的赠答。此外,还有细长的“条头糕”、宽⼤的“条半糕”。过节时富家雇⼈制糕,⼀般⼈可在糕店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