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的小艇课文七(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新教材已经提供了文学欣赏教学的范文,也提出了明确的审美教学的目标。例如七上第一单元导语第1段:“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大自然生生不息,四时景物美不胜收。本单元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出现了三个“美”字,提示了教材文本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再看《春》的“思考探究”一:“在作者笔下,春天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描绘了哪些春日图景。你最喜欢哪一幅画面?说说你的理由。”此题向学生提示了阅读的审美期待,即神游于优美的诗文意境中;如果没有这种审美期待,就无法进入文本,也无法感悟到诗文画面美在何处。
经典诗文是多重元素(包括审美的和非审美的各种元素)的载体,可以从多种角度来欣赏、解读,全凭接受者的阅读期待、阅读意向而定。例如《春》和《济南的冬天》在解放前就进入了开明书社的中学语文课本,置于“描写文”的单元中。教学目标是关注其作为实用文的若干要素,比如时间、地点、景物的种类等;现在将它们当作优美的抒情文来读,不仅关注其内容者何,更欣赏文中的物象与意境,体验和品评美情美意作用于读者心灵的方式、量度,别是一番情味、意趣。这说明新教材单元的编写出发点和方向定位与以前大不一样。至于如何开启学生的审美眼光,老师可不可以提示,这些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的优美诗文,需要我们运用发现美、体验美的眼光才能读好?可不可以给学生示范,怀着优美的情感,用优雅的声调来朗读这些诗文?可不可以配以抒情的优美音乐来朗读,创造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教
学氛围和审美情境?
课标指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7~9年级学段,下同)。对“情境和形象”的感知、感受,即发挥联想和想象,不仅要善于体验,还要能说出来。本单元的阅读教学与这些要求是相适应的。例如上文提及的《春》“思考探究”一的题干中有“图画”“图景”和“画面”等,都表明了形象思维的教学方向,提示了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的具体路径。《古代诗歌四首》的“思考探究”有这样的题目:“反复诵读《观沧海》,体会这首四言古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朗读《次北固山下》,边读边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情景,体会上下句对偶的精妙。”“《天净沙·秋思》中,诗人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营造出特别的氛围。假如你身处其中,面对此情此景,会有怎样的感受?”此类教学指令,不胜枚举。这些习题的设计明确地告诉学生依靠联想和想象去体验诗文情境,体现了课本编写者的良苦用心。
七月你好的说说短句现在的中学诗文教学常见的一个通病,就是单纯地、片面地发展学生的知性思维、理性思维、抽象思维,忽视、淡化以联想想象为核心的感性思维、形象思维。学生刚一接触文学作品,就立即被引入主题探讨、思想分析的进程中,跳过了必要的中介阶段,这完全违背了文学欣赏教学的规律。事实上对学生来说,联想、想象的功课做得越充分,对作品底蕴的感受、理解就越深刻。
课标提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倡导诗文教学中的“有情教学”。在当代语文教学界的
韩信铭文各种讨论中,对情感培养、情感教育的呼声日见其高,那种“无情教学”的课堂教学早在否定、革除之列。部编教材的七上第一单元有意识地强化情感教育,注重发掘诗文的情感源泉。例如上文提及的《春》“思考探究”一,细味之就有情感教学的要素:一是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是“你最喜欢哪一幅画面”,这本身就有情感激发的特点。《古代诗歌四首》的“思考探究”各题和“积累拓展”部分题也具有情感教学的特点。情感有审美情感与非审美情感之分,也就是说有文学化、艺术化情感与生活化情感之分。进入优美诗文的欣赏状态,实际上就进入了审美情感的状态。教师要提醒学生提升和美化日常生活的、非审美的情感,将自己的粗朴情感调适到审美的、优雅的状态中。教材的单元提示
在这方面也有所引导:“……本单元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最后落脚点是“情怀”,这是一种审美的情怀。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先贤教诲影响深远。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从来都把知人论世作为重要的内容,“知人论世”仍是我们当今出现频率很高的口头语和书面语。不过在当代的语文教学改革探索中,知人论世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提升,被解译成体察作者心意、感应作者的人格魅力,体现了当代语文教育的人文精神。七上第一单元各篇诗文都富含人文精神,散发出诗人、散文家们的人格魅力和人性光辉,现当代的朱自清、老舍、刘湛秋,以及古代的诗词曲作者,哪一位不在中学生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抒情诗文中充满昂扬乐观的情调,蕴含积极的人生追求,让学生沉浸涵泳、熏陶感染于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这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验。
语文的人文精神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每课的学习中。学习这些抒情诗文,就是与作者进行高尚而高雅的对话,并贴近作者心灵、胸怀,吸收精神营养。如果缺少与作者的人格感应、情感共鸣,仅理性地了解作品的客观内容,似乎少了一多半的教益。
这几项都是语文教学的一贯目标,说是诗文鉴赏教学的重要目标也不为过。
成人读者也许凭着对作品形式与内容的直觉和精深的理解,可以急速地透过语言表层探入作品底蕴;而学生的语言经验系统尚未建立,须以品味语言作为“入口”,探入诗文内蕴,感受作者情怀。惯常的语言教学也许过多地重视语言的实用特性,较少地注意语言的审美特性;七上第一单元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便是品赏语言的美或美的语言。每篇诗文后的练习都有品味精妙语言的题目,有要求积累诗文佳句的题目,还有要求背诵的题目。
关于朗读,它既是赏析语言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进入赏析最有效的途径。根据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的总结以及对教学实践的观察,七年级的学生仍较多地沿袭了小学保留下来的喜爱朗读的习惯,这正是本单元强化朗读教学的一个便利条件。教材单元提示明言“学习本单元,要重视朗读课文”,“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就有加强朗读,以朗读为进入诗文的重要途径的意思;各篇诗文都有指导学生“美读”的要求——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象,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诗文。
观潮为达成此目标,要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的同时,习得一些有效的朗读方法。《春》的练习题对朗读的重音和停连有所提示,有助于学生提高朗读能力。每朗读一次,教师都应该提示方法,并提出改进意见。《教师教学用书》中有关于重音和停连的知识短文,其中提到的朗读标记符号,可以让学生体会、掌握。橘梗
什么是童话故事关于研习修辞,七上第一单元在《春》的练习中讲解了比喻知识,在《济南的冬天》的练习中讲解了拟人知识,这是该单元应该掌握的修辞知识,并要求学会运用。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了这两种修辞方法,但是没有学习这两种修辞知识;现在有必要从理性认识上提高一步,将修辞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学会分析比喻句、拟人句。其实初中学习修辞方法无非是两大任务,一是掌握修辞知识,二是分析表达效果。在《春》中讲比喻修辞法,暂不涉及其他修辞法;在《济南的冬天》中讲拟人修辞法,同时要巩固比喻修辞法;在《雨的四季》中要讲两种修辞法,并多让学生自行分析。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扩大视野,更多地掌握比喻和拟人的修辞知识,以便在教学中熟练讲解和分析。如果教师认为有必要,也可以根据诗文学习其他修辞方法,比如《春》最后三段除比喻法外,还运用了排比法,但不宜过多扩展,因为教材对各种修辞知识是有序渐进的安排。总之,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修辞知识并多加运用,将有助于提高欣赏诗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