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论百读不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诗或白话诗,和白话文,都脱离了那多多少少带着人工的、音乐的声调,而用着接近说话的声调。现在的诗即负上自觉的使命,自然就不注重音乐而注重意义了。在这动乱时代,人们着急要说话,因为要说的话实在太多。小说也不注重故事或情节了,人物也主要的是些平常人了,长篇议论文发展了工具性,诉诸情感的是那发展在后的小品散文,就是那标榜“生活的艺术”,抒写“身边琐事"的。这倒是回到趣味中心,企图着教人“百读不厌”的,确乎也风行过一时。然而时代太紧张了,大家嫌小品文近乎所谓“软性”,丢下了它去那“硬性”的东西。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文艺作品读者变了质了,作品本身也变了质了,意义和使命压下了趣味,认识和行动压下了快感。这也许就是所谓“硬”的解释。“硬性”的作品得一本正经的读,自然就不容易让人“爱不释手”,“百读不厌”。于是“百读不厌”就不成其为评价的标准了,至少不成其为主要的标准了。但是文艺是欣赏的对象,它究竟是形象化的,诉诸情感的,怎么“硬”也不能“硬”到和论文或公式一样。诗虽然不必再讲那带几分机械性的声调,却不能不讲节奏,说话不也有轻重高低快慢吗?节奏合式,才能集中,才能够高度集中。文也有文的节奏,配合着意义使意义集
中。小说是不注重故事或情节了,但也总得有些契机来表现生活和批评它;这些契机得费心思去选择和配合,才能够将那要说的话,要传达的意义,完整的说出来,传达出来。集中了的完整了的意义,才见出情感,才让人乐意接受,“欣赏”就是“乐意接受”的意思。能够这样让人欣赏的作品是好的,是否“百读不厌”,可以不论。在这种情形之下,笔者同意:《李有才板话》即使没有人想重读一遍,也不减少它的价值,它的好。
钢琴指法入门图
但是在我们的现代文艺里,让人“百读不厌”的作品也有的。例如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茅盾先生的《幻灭》《动摇》 《追求》 三部曲,笔者都读过不止一回,想来读过不止一回的人该不少吧。这几个作品让笔者“百读不厌”。《阿Q正传》 主要的作用不在幽默,那三部曲的主要作用也不在铸造几个女性,但是这些却可能产生让人“百读不厌”的趣味。这种趣味虽然不是必要的,却也可以增加作品的力量。抗战期中,文艺作品尤其是小说的读者大大的增加了。增加的多半是小市民的读者,他们要求消遣,要求趣味和快感。扩大了的读众,有着这样的要求也是很自然的。长篇小说的流行就是这个要求的反应,因为篇幅长,故事就长,情节就多,趣味也就丰富了。这可以促进长篇小说的发展,倒是很好的。可是有些作者却因为这样的要求,忘记了自己的边界,放纵到情上,以及粗劣的笑料上,去吸引读众,这只是迎合低级趣味。而读者贪读这一类低级的软性的作品,也只是沉
溺,说不上“百读不厌”。“百读不厌”究竟是个赞词或评语,虽然以趣味为主,总要是纯正的趣味才说得上的。
(朱自清《论百读不厌》,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白话文刚兴起时,诉诸情感的只有“生活的艺术”,抒写“身边琐事”的小品散文,它当然让人“百读不厌”。
B.所谓“硬”,就是意义和使命压下了趣味,认识和行动压下了快感,这样的作品自然不能让人“百读不厌”。
C.集中了的完整了的意义,能见情感,就让人乐意接受,这样的作品是好的,那自然就是“百读不厌”的作品。
D.《阿Q正传》与“三部曲”的意义不仅仅是幽默和塑造了几个女性,但却可能让人产生“百读不厌”的趣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推广普通话的内容     )
A.文章没有开门见山提出论点,而是由几种主要文体的创作情况引出有关“百读不厌”的话题。
B.文章并没有明确“百读不厌”作品的标准,而是在层层分析说理中让读者自己感悟其特点。
C.文章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说明长篇小说虽适应读者增加需求,有趣味,但也些却是低级趣味。
D.文章是一篇破立结合的议论文,先破后立,其结构和课文《拿来主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3.根据原文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恐龙作文)
A.生活得并不悠闲的人们都不喜欢“软性”的东西而喜欢“硬性”的东西,于是就开始嫌弃小品文。
B.有的作品需要一本正经去读,这就很难激起阅读兴趣,用“百读不厌”作主要评判标准就不妥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在哪里发射成功
C.一部作品是否优秀并不仅仅是有没人想重读,因此,绝大多数作品无论是否有人重读都是好作品。
D.抗战中,长篇小说迎来发展机遇,但一些作者没有守住底线,他们的作品并不是“百读不厌”的。
【答案】1.D    2.D    3.C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高处作业安全培训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比阅读,寻细微的差别。
A项,歪曲文意,相关内容在第一段,由原文“企图着教人‘百读不厌’”的,确乎也风行过一时”可知,选项与原文差别明显,可见“当然能使人‘百读不厌’”错。
B项,表述绝对,内容在第二段,原文是“自然就不容易让人‘爱不释手’,‘百读不厌’”,所以是“不容易让人‘百读不厌’”而不是“不能让人‘百读不厌’”。
C项,“……那自然就是‘百读不厌’的作品”结论归结错误。相关内容在第二段,原文是“集中了的完整了的意义,才见出情感,才让人乐意接受,‘欣赏’就是‘乐意接受’的意思。能够这样让人欣赏的作品是好的,是否‘百读不厌’,可以不论”,所以选项对“可以不论”理解有误。
故选D。
2.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其结构和课文《拿来主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错误。文章虽然没有开门见山亮出论点,但前面部分是分析说理,为后面提出论点铺垫,并没有批驳敌论,所以本文结构和《拿来主义》并不相同。
故选D。
3.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项,“因此,绝大多数作品无论是否有人重读都是好作品”逻辑关系错误,表述绝对。内容在文本第二段,原文是“《李有才板话》即使没有人想重读一遍,也不减少它的价值,它的好”,可见原文是以《李有才板话》为例,说明“一部作品是否优秀并不仅仅是有没人想重读”,但并不能推出“绝大多数作品无论是否有人重读都是好作品”,选项以偏概全。
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