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觅渡,觅渡,渡何处?》阅读及答案
觅渡,觅渡,渡何处?
梁衡
①常州城⾥那座不⼤的瞿秋⽩纪念馆我已经去过三次。从第⼀次看到那个⿊旧的房舍,我就想写篇⽂章。但是六个年头过去了,还是没有写出。瞿秋⽩实在是⼀个谜,他太博⼤太深邃,让你看不清摸不透,⽆从写起但⼜放不下笔。
②我第⼀次到纪念馆是1990年。纪念馆本是⼀间瞿家的旧祠堂,祠堂前原有⼀条河,河上有⼀座桥,叫觅渡桥。⼀听这名字我就⼼中⼀惊,觅渡,觅渡,渡在何处?瞿秋⽩是以职业⾰命家⾃许的,但从这个渡⼝出发并没有让他⾛出⼀条路。
③如果秋⽩是⼀个如李逵式的⼈物,⼤喊⼀声:“你朝爷爷砍吧!20年后⼜是⼀条好汉。”也许⼈们早已把他忘掉。他是⼀个书⽣啊,⼀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你看他的照⽚,⼀副多么秀⽓但⼜有⼏分苍⽩的⾯容。他⼀开始就不是舞弄⼑的⼈。他在黄埔军校讲课,在上海⼤学讲课,他的才华熠熠闪光,听课的⼈挤满礼堂,爬上窗台,甚⾄连学校的⽼师也挤进来听。后来成为⼤作家的丁玲,这时也在台下瞪着⼀双稚⽓的⼤眼睛。瞿秋⽩的⽂才曾是怎样折服了⼀代⼈!秋⽩与鲁迅、茅盾、郑振铎这些现代⽂化
史上的⾼峰,也是齐肩⾄顶的啊,他应该知道⾃⼰⾝躯内所含的⽂化价值,应该到书斋⾥去实现这个价值。但是他没有,他⽬睹⼈民沉浮于⽔⽕,⽬睹党濒于灭顶,他振臂⼀呼,跃向⿊暗。只要能为社会的前进照亮⼀步之路,他就毅然举全⾝⽽⾃燃。
怎样养牛
④如果秋⽩的⾻头像他的⾝体⼀样的柔弱,他⼀被捕就招供认罪,那么历史也早就忘了他。蒋介⽯听说抓到了瞿秋⽩,急电宋希濂去处理此事。宋在黄埔时听过他的课,执学⽣礼,想以师⽣之情劝其归降,并派军医为之治病。他死意已决,说:“减轻⼀点痛苦是可以的,要治好病就⼤可不必了。”当⼀个⼈从道理上明⽩了⽣死⼤义之后,他就获得了最⼤的坚强和最⼤的从容。这是靠⾁体的耐⼒和感情的倾注所⽆法达到的,理性的⼒量就像轨道的延伸⼀样坚定。刑前,秋⽩唱《国际歌》,唱红军歌曲,泰然⾃⾏⾄刑场,⾼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盘腿席地⽽坐,让敌⼈开。从被捕到就义,这⾥没有⼀点死的畏惧。
⑤如果秋⽩就这样⾼呼⼝号为⾰命献⾝,⼈们也许还不会这样长久地怀念他研究他。他偏偏在临死前⼜抢着写了⼀篇《多余的话》。我们看他短短的⼀⽣⽃争何等坚决,他在国共合作中对国民党右派的批驳、在党内对陈独秀右倾路线的批判何等犀利;他主持“⼋七会议”,决定武装⽃争,永远功彪史册;他在监狱中从容⽃敌,最后英勇就义,泣天地动⿁神。这是⼀个多么完整的句号。但是他不肯,他觉得⾃⼰实在渺⼩,实在愧对党的领袖这个称号,于是⽤解剖⼑,将⾃⼰的灵魂仔仔细细地剖析了⼀遍。别⼈看到的他是⼀个光明的结论,他在这⾥却⾮要说⼀说这光明之前的暗淡,或者光明后⾯的
阴影。世上有多少⼈都在涂脂抹粉,挖空⼼思地打扮⾃⼰的历史,极⼒隐恶扬善,⽽他却不肯。当我们只看他的事业,看他从容赴死时,他是⼀座平原上的⾼⼭,令⼈崇敬;当我们再看他对⾃⼰的解剖时,他更是⼀座下临深⾕的⾼峰,风鸣林吼,奇绝险峻,给⼈更多的思考。他是⼀个内⼼既纵横交错⼜坦荡如⼀张⽩纸的⼈。
⑥我在这间旧祠堂⾥,⼀年年地来去,⼀次次地徘徊,我想象着当年门前的⼩河,河上来往觅渡的⼩⾈。他出门登⾈之时⼀定想到“野渡⽆⼈⾈⾃横”,想到“轻解罗裳,独上兰⾈”。那是⼀种多么悠闲的⽣活,多么美的诗句,是⼀个多么宁静的港湾。他在《多余的话》⾥⼀再表达他对⽂学的热爱。他多么想靠上那个码头。但他没有,直到临死的前⼀刻他还在探究⽣命的归宿。他⼀⽣都在觅渡,可是到最后也没有傍到⼀个好的码头,这实在是⼀个悲剧。但正是这悲剧的遗憾,⼈们才这样以其⽣命的⼀倍、两倍、⼗倍的岁⽉去纪念他。⼀个⼈⽆才也就罢了,或者有⼀分才⼲成了⼀件事也罢了。最可惜的是他有⼗分才只⼲成了⼀件事,甚⽽⼀件也没有⼲成,这才叫后⼈惋惜。瞿秋⽩以⽂⼈为政,⼜因政事之败⽽返观⼈⽣。如果他只是慷慨就义再不说什么,也许他早已注⼊历史的年轮。但是他⼜说了⼀些看似多余的话,他觉得探索⽐到达更可贵。当年项⽻兵败,虽前有渡船,却拒不渡河。项⽻如果为刘邦所杀,或者他失败后再渡乌江,都不如临江⾃刺这样留给历史永远的回味。项⽻⾯对⽣的希望却举起了⼀把⾃刎的剑,秋⽩在将要英名流芳时却举起了⼀把解剖⼑,他们都把⾏将定格的⽣命的价值⼜推上了⼀层。哲⼈者,宁肯舍其事⽽成其⼼。
⑦秋⽩不朽。
Ⅰ检验读懂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撑着瞿秋⽩慷慨赴死的理性⼒量是他对⽣死⼤义的明了,所以才能视死如归,不恤以死去殉⾃⼰的理想。( )
俞立中答案 √
2.⽂章③⾄⑤段借助段⾸的排⽐,从三个⽅⾯对瞿秋⽩展开评述,既赞美他的⽂学成就与临难的从容,更赞美他解剖⾃⾝弱点的坦荡,这就在记叙其⾏迹的基础上突出了他伟⼤的⼈格魅⼒。 ( )
答案 √
3.本⽂结构缜密,具有较强思辨⾊彩,⽽⽐喻、对⽐、引⽤等多种修辞⼿段的运⽤⼜增强了⽂章的表现⼒。 ( )
答案 √
4.“觅渡,觅渡,渡何处?”以反问句的形式寄寓作者对瞿秋⽩的崇敬,也引发读者思索,加浓了⽂章的⽂学韵味。 ( )答案 ×
远看像头牛近看没有头打一字
解析 “反问句的形式”错,应是疑问句。
Ⅱ解答题⽬
1.下⾯对⽂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3分) ( )
A.“觅渡”是瞿家祠堂前⼀座桥的名字,⽂章以“觅渡,觅渡,渡何处?”为标题,既以问句形式引发读者思索,⼜加浓了⽂章的⽂学韵味。
B.同样是死,瞿秋⽩与李逵的区别是:前者是理性的,对⽣命意义的理解是积极的,后者对⽣与死的理解更多的是鲁莽和冲动。
C.作者认为瞿秋⽩的悲剧在于他以⽂⼈为政,⼜因政事之败⽽返观⼈⽣,有“⼗分才”却只⼲成了⼀件事。
D.作者将灵动的笔触、畅晓的⾏⽂、哲理的思索与瞿秋⽩的命运的悲剧意义有机结合,赋予了⽂章不同寻常的厚度和分量。
答案 C
解析 作者认为瞿秋⽩的悲剧在于“他⼀⽣都在觅渡,可是到最后也没有傍到⼀个好的码头”。
2.“秋⽩不朽”,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6分)
答: 
答案 因为瞿秋⽩其⼈虽已离世,但其精神永存⼈间。其精神具体表现为:①⼼忧天下:⽂弱秀⽓,才华出众,本可以远离乱世只做纯⽂学之事,⽽他却为救国救民⽽英勇献⾝。②视死如归:从被捕到就义,他没有⼀点死的畏惧。③坦荡真实:他看淡虚名,敢于⾃我解剖,追求真实的⾃我和独⽴的⼈格。
解析 答题区域在⽂章第③④⑤段,仔细阅读这三个⾃然段,可以从⽂中筛选出“他⽬睹⼈民沉浮于⽔⽕,⽬睹党濒于灭顶,他振臂⼀呼,跃向⿊暗。只要能为社会的前进照亮⼀步之路,他就毅然举全⾝⽽⾃燃”“当⼀个⼈从道理上明⽩了⽣死⼤义之后,他就获得了最⼤的坚强和最⼤的从容”“世上有多少⼈都在涂脂抹粉,挖空⼼思地打扮⾃⼰的历史,极⼒隐恶扬善,⽽他却不肯”“当我们再看他对⾃⼰的解剖时,他更是⼀座下临深⾕的⾼峰,风鸣林吼,奇绝险峻,给⼈更多的思考。他是⼀个内⼼既纵横交错⼜坦荡如⼀张⽩纸的⼈”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归纳分析作者评价瞿秋⽩“不朽”的理由。
3.作者撰⽂缅怀瞿秋⽩,在⽂中将其与项⽻进⾏⽐照,试探究⼆者之异同。(6分)
答: move
每天跳绳多少个合适答案 同:⼆⼈都在⽣命的最后时刻,为了⾃⼰内⼼的追求,做出了异乎常情的选择,将⽣命的价值向上推了⼀层。
异:①项⽻放弃的是⽣的希望(有渡船却拒渡),以⾃刎维护了⾃我最后的尊严,留给了历史永远的回味。②瞿秋⽩放弃
异:①项⽻放弃的是⽣的希望(有渡船却拒渡),以⾃刎维护了⾃我最后的尊严,留给了历史永远的回味。②瞿秋⽩放弃的是⾃我英名流芳的完美形象,⽤《多余的话》剖析个⼈的“渺⼩”和“愧对党的领袖”之称,剖析在政治责任和⽂学爱好之间的⾃相⽭盾,探究⽣命的归宿,给⼈更多的思考。
解析 仔细阅读⽂章,根据⽂中“直到临死的前⼀刻他还在探究⽣命的归宿”“瞿秋⽩以⽂⼈为政,⼜因政事之败⽽返观⼈⽣。如果他只是慷慨就义再不说什么,也许他早已注⼊历史的年轮。但是他⼜说了⼀些看似多余的话,他觉得探索⽐到达更可贵”“当年项⽻兵败,虽前有渡船,却拒不渡河。项⽻如果为刘邦所杀,或者他失败后再渡乌江,都不如临江⾃刺这样留给历史永远的回味”“项⽻⾯对⽣的希望却举起了⼀把⾃刎的剑,秋⽩在将要英名流芳时却举起了⼀把解剖⼑,他们都把⾏将定格的⽣命的价值⼜推上了⼀层”,即可探究出瞿秋⽩与项⽻⼆者之异同。
浪漫爱情文章读写结合
放⼤⽣命的价值
对每个⼈来说,⽣命只有⼀次。如何才能像瞿秋⽩那样放⼤⽣命的价值?⼤千世界,有的⼈可能⽣如夏花,有的⼈可能命如⼩草,有的⼈或许享有万千宠溺,有的⼈或许⼀路被放逐。我们⽆法选择起跑线,但是可以在奔跑的时候选择奔跑的姿势,掌握加速的时机,激发冲刺的⼒量。
正如李⽩《上李邕》中的诗句:“⼤鹏⼀⽇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在世界的每⼀个⾓落,每⼀种⽣命都在默默⽆闻的,努⼒的去实现⾃⼰的价值。⽆名花不会因为别⼈在意与否,就不敢拨开初艳的花蕊;蒲公英也不会因为历程的艰险,就不离开那安全的母体,去⾛进飘浮的流浪⽣活……
这个世界上唯⼀能够理解你的⼈,只有你⾃⼰,理解了⾃⼰,你会理解整个世界,⽣命的价值在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