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教案
课题
短文两篇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送给教师节的画2、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体会两位作者发现的景物之美。
3、分析文章描写的景物特征,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4、比较两篇短文在句式、节奏、用词等方面的不同之处,体会不同的语言风格。
一开始就知道重点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2、分析文章描写的景物特征,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难点
1、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体会两位作者发现的景物之美。
2、比较两篇短文在句式、节奏、用词等方面的不同之处,体会不同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有着美不胜收的山水资源。无数的文人用心灵观察、体悟自然风物之美,发现独到的审美趣味,也有许多雅士寄情山水,排遣人生的种种苦闷与无奈,由此产生了一批模山范水、体察自然之趣的诗文。
这节课我们学习《短文两篇》,与文人雅士一起欣赏山水之美,体悟人生况味。板书课题《短文两篇》。
由发现自然景的美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
请大家齐读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带着学习目标进行这节课的学习活动。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体会两位作者发现的景物之美。
3、分析文章描写的景物特征,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4、比较两篇短文在句式、节奏、用词等方面的不同之处,体会不同的语言风格。
学习《答谢中书书》
一、展示自学成果
同学们,课前你自主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问呢?现在,请大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你们的自主学习成果吧!一个小组展示一个知识点,其他小组根据展示情况进行补充或纠正。教师点拨下面重点知识:
1、简介作者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药家。仕齐时,拜为宣都王侍读,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茅山华阳洞。梁武帝礼聘不出,“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留有《陶隐居集》。
2、文体简介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3、了解写作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寄给谢中书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4、掌握字音
5、质疑问难
说说你有什么疑问?其他小组的同学或者进行回答,或者补充答案、修改答案。不能解决的问题,努力在后面的学习中寻答案哟!
二、倾听山水之美
同学们,陶弘景笔下的山水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给我们带来许多美的享受。现在,请大家认真倾听配乐朗读录音,注意朗读的节奏,在美文中感受山水之美。
1、有感情朗读文章。
同学们,优美的景,精巧的文字,你是否被打动了呢?我们也来有感情朗读这篇文章,抒发内心的感动吧!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你会给文章划分朗读节奏吗。
点拨: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品味一下文章的语句有什么特点?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点拨:主要是四字短句,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使文章句式整齐,声韵和谐,具有文字之美。
三、读懂文中之景
同学们,作者描写了哪些山水之景呢?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这篇文章的意思,看谁理解的又快又准确。
学生自主学习,疏通这篇文章的意思,教师巡视指导。
同学们,我们进行知识抢答赛吧!看哪个小组的回答最准确。
1、理解重点字语的意思。
五交辉:这里形容石壁彩斑斓。
四时:四季。
歇:消散。
夕日:夕阳。
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借代指鱼。
欲界:佛教指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人间。
自:从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2、翻译语句,看谁翻译的准确、流畅。
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译文:山川景的美丽, 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原文:两岸石壁,五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译文:两岸的石壁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原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原文: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了。
根据回答问题情况,评选出优胜小组。
四、品味诗意美景
同学们,文章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景物之美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让我们美美地吟咏涵诵文章,思考下面的问题,品味山水之美。
1、这篇文章抓住了哪一个字来写的?
点拨:抓住了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中的“美”来写。
2、说一说文中写了哪些山水景物?
点拨:山峰、溪流、石壁、树林、竹子、晓雾、猿鸟、夕阳、鱼儿等。
3、文中描写的景物分别有怎样的特点?
点拨:山峰:高耸入云。溪流:清澈见底。石壁:彩斑斓。树林:青葱。竹子:翠绿,四季常存。晓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夕阳:快要落山。鱼儿:潜游在水中,争相跳出水面。
4、结合语句,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在文中你能感受到哪些美?
点拨: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与“清流见底”的山水之景相映之美。
彩搭配之美:“两岸石壁,五交辉”与“青林翠竹”相映衬,呈现出一派彩绚烂的气象。
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与“夕日欲颓”的景变化之美。
怎么唱情歌 歌词动静相衬之美:“高峰入云”“青林翠竹”“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是静景,“清流见底”“五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是动景。
5、看到这诗意美景,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慨?可以体会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点拨: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可以体会到作者自豪,得意之情。
6、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小组合作讨论,这句话中有什么言外之意?
点拨:上一句“实是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明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委婉地透露了作者寄情山水,归隐林泉的心志。
小结:这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山水的热爱和寄情山水,归隐林泉的心志。
学习《记承天寺夜游》
一、展示自学成果
同学们,课前你自主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问呢?现在,请大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你们的自主学习成果吧!一个小组展示一个知识点,其他小组根据展示情况进行补充或纠正。教师点拨下面重点知识:
1、简介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诗人、词人、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记承天寺夜游》等。
2、文体简介
本文是一篇小品文,小品文是一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散文。它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多种样式,古代许多带有强烈感情彩、语言优美生动的序、跋、记传、书信等等,都可以算作小品文。
3、了解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4、了解张怀民
张怀民,名梦得,一字偓佺。宋神宗元丰六年(西元一零八三)贬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苏轼之弟苏辙亦有《黄州快哉亭记》,谓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罣碍於迁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有过人自制力和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5、掌握字音
6、质疑问难
说说你有什么疑问?其他小组的同学或者进行回答,或者补充答案、修改答案。不能解决的问题,努力在后面的学习中寻答案哟!
二、聆听经典美文
同学们,苏轼的这篇小品文描写了怎样的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呢?我们首先聆听课文录音,在美文经典中感受一千多年前苏轼的人生感悟。
1、根据对文章对理解,给文章划分朗读节奏。
点拨: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有感情朗读文章,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3、将本文与《答谢中书书》比较,说一说两篇短文在句式、节奏、用词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说说它们分别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
点拨:《答谢中书书》以四言为主,句式整齐,最后以长句结束。节奏感强,富有韵律,用词凝练,富丽,言简意赅。描写的景优美,彩绚烂,充满生机,让人感受到自然之美。
而《记承天寺夜游》以散句为主,节奏舒缓,朗读时抑扬顿挫,字约意丰,简练传神。表现了微妙而复杂的人生感受,让人感受到思想之美。
三、读懂文章内容
同学们,这篇小品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这篇文章的意思,看谁理解的又快又准确。
学生自主学习,疏通这篇文章的意思,教师巡视指导。
同学们,我们进行知识抢答赛吧!看哪个小组的回答最准确。
1、理解重点字语的意思。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就。
寝:睡,卧。
相与:共同,一同。
中庭:庭院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藻荇: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但:只是。
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2、翻译语句,看谁翻译的准确、流畅。
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原文: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原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原文: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根据回答问题情况,评选出优胜小组。
四、探究景中感情
同学们,这篇小品文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之美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让我们反复诵读文章,思考下面的问题,品味景物之中蕴涵的复杂感情。
1、根据内容,给文章划分层次。
点拨:第一层叙事:(1、2句)交待了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
第二层写景:(3、4句)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清。
第三层议论抒情:(5—7句)惋惜无人赏月。
2、这篇文章中苏轼已经“解衣欲睡”,为什么又“欣然起行”?通过“欣然”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理活动?
点拨:因为苏轼发现了“月入户”,通过“欣然”可以看出作者发现了月光的美好,心里非常高兴,满怀欣赏月光的情趣。
3、作者与张怀民的关系怎样?从哪里看出来?
点拨:作者与张怀民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从当作者“念无与为乐者”时,“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看出来张怀民是作者交情很深的朋友。当作者不能入睡时,“怀民亦未寝”可见两人是心有灵犀。通过“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看出两个人志同道合。
4、结合语句,说一说文中描绘了怎样的景?有什么特点?
点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5、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出示苏轼生平和思想: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出示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
中国扶贫基金点拨:“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6、合作讨论这篇文章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点拨:本文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总结:《记承天寺夜游》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齐读学习目标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课前自主学习的成果。
了解文体和写作背景。
读一读字音。
提出课前自学时的问题,尽量合作解决。
听录音,感受作者感情。
给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自主学习,疏通这篇文章的意思。
进行知识抢答赛,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翻译文章语句比赛。
有感情朗读文章,结合内容回答问题。
理解景物的特点。
发挥想象,感受山水之美。
小组内合作交流,然后向全班展示自己的看法。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课前自主学习的成果。
了解文体和写作背景。
了解张怀民的情况。
读一读字音。
提出课前自学时的问题,尽量合作解决。
听录音,感受作者感情。
给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对比阅读,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自主学习,疏通这篇文章的意思。
进行知识抢答赛,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翻译文章语句比赛。
朗读课文,探究下面的问题。
给课文划分层次。
分析语句,理解文章内容。
讨论分析景物特点。
结合资料,分析对“闲人”的理解。
合作讨论作者抒发的情感。
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生听课的目的性,提高课堂效率。
展示学生自主学习成果,可以督促学生加强课前自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课堂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识记基础知识。
掌握重点字音。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听读、理解作者感情。
学会给古文划分朗读节奏。
感受文章的语句之美。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培养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理解文章的重点内容,学会体会景物之美。
培养想象能力。
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展示学生自主学习成果,可以督促学生加强课前自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课堂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识记基础知识。
为理解课文做基础。
掌握重点字音。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握手英文
通过听读、理解作者感情。
学会给古文划分朗读节奏。
感受文章的语句之美。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理解景物描写之美。
培养知人论世的能力。
理解文章的情感,学会多个角度理解文章。
课堂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
(1)晓雾将,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跃。
(3)无与为乐者,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点拨:(1)歇,消散。
(2)竞,争着。
(3)念,想;遂,于是、便。
(4)但,只。
2、《答谢中书书》中作者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比喻手法描写月夜庭中景的句子是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翻译下列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1)早晨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了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傍晚夕阳将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2)(月光照在)庭院的地面上,如积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项目策划方案4、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的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沉醉山水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                                     
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语句中。
点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哀、自我排遣的旷达、人生的感慨等。
学生进行抢答赛。
及时巩固课堂所学,加深记忆。
布置作业
从两篇短文中任选其一,发挥想象,将其改写成一篇白话散文。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篇短文,既欣赏了大自然的优美,又感受到闲适、旷达的心境。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面对风景,只有拥有发现美的眼光和感受美的心情,才能真正领会到其中的美。希望我们能有一颗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不停的发现生活中的美,感受生活的幸福。
认真思考,总结课堂笔记。
梳理课堂学习内容,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板书设计
短文两篇
记录在笔记本上。
突出课文重点,引导学生系统梳理课堂知识点,有利于掌握课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