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再诵读中体味文章的意境。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了解以声衬静、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它煞费心机,创造了世界。我们无不为雄奇险拔、清幽秀所陶醉。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曾引无数文人墨客的
无限情思,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一)、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多媒体显示: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
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二)、文体简介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一)、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u)其奇者。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反复朗读课文。(学生大声朗读,选一学生读、学生齐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3、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解释下列词语 1)五交辉:这里形容石壁彩斑斓。五,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交辉,交相辉映。(2)四时:四季。(3)歇:消散。 4)夕日:夕阳。(5)颓:坠落。(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7)欲界:佛教指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人间。(8)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9)与:参与,这里指欣赏。(10)奇:指奇山异水。
  全文翻译: 山川景的美丽, 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了。
  四、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二)、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两层来爆笑作文
  (三)、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五、研读书信
  讲解(一)、: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却给人一种启示: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的作者,对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作者所写的是其隐居地——句曲山。可以想见,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谙心中,而凝聚于笔端的定是反复观赏、饱览胜景后的精辟之见。
  讲解(二):1、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2、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分析: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俱备,精彩纷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团队执行力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3、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分析:这一句是动态描写。所写之动态,时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别,可谓多姿多彩,丰富无比。这里有晨雾将散时的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有夕阳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鱼出没,竞相跳跃。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4、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交辉为动(彩)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讲解(三)、最后,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于此景——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晓雾、夕阳、猿鸟、沉鳞等景物之中,能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吗?难怪作者以人间仙境誉之。作者似乎还意犹未尽,于是又举出诗人谢灵运。表示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美妙,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小结: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配送方案
  六、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这是作者写给梁中书鸿胪谢征的一封信。信中以清丽的文辞,极力称道江南山水之美,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的喜悦,抒发了对这些秀丽景的酷爱之情,(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惬意之感。)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
  七、佳句运用
  本文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
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乌龙茶的功效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八、作业布置
  1、抄写背诵默写    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
  板书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南朝)
  总------共谈山水特:美
  分------具体描绘手法、角度
  山水相映之美  (静态、形体)(仰视俯视)
  动静相衬之美          彩配合之美  (静态、彩)  (平视)
  晨昏变化之美  (动态、声响)(听觉视觉)
  总------感慨收束,其与谢公(谢灵运)比肩之意
  抒发亲近自然的喜悦之情 ,古今知音共赏惬意之情
文章来
莲山课件 w w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三峡》
    2、教师导言: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板书课题),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二、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的题目答谢中书书应该怎样读?如何理解两个的含义?
2、给谢中书的这封信是谁写的呢?(陶弘景)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古风名字 3、朗读课文
    1)、反复朗读课文,指名读,评价。
2)、齐读课文。
4、疏通文意
1)、自主翻译
    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4)、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三、合作探究
    1、有人评价这篇小短文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画中为我们描绘了哪些景物呢?
1)、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探究描写景物的视角变化和时间变化,教师适时板书,小结:
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木鱼花“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
2、短文中的山川之景美不胜收,作者是怎样写出普通的山川之美的呢?
1)、师生互动,探究交流。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交辉为动(光)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2)、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彩相配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请你任选以上角度,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这里有              之美,你看                          (原文+翻译/描绘)
3、也有人评价本文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请你朗诵诗中描写山水美景的句子,体会整齐的诗歌形式,品味语言特。
明确:句式整齐,语言凝练,对偶修辞,朗朗上口。
品析:将、乱、欲、竞,体会语言凝练,表意丰富的特点。
4、文中哪句话写出了景物的共同特点?关键词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板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点明中心。)
5、作者面对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发出了怎样的感叹?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研读后两句话,明确:沉醉山水的喜悦,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
6、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方法上对你有什么启发?和大家交流一下。
7、教师小结: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只有区区68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他状写的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文章清秀隽雅,如诗如画。表露了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四、背诵默写
    1、怎样才能背得又快有准?推荐方法。
2、自背、互背。
3、当堂默写 ,同桌订正。
    五、拓展延伸
1、文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你积累几句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
2、借鉴本文写景的方法,以雾为描写对象,写一个片段。(3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总领全文:山川之美,古来同谈
仰视:高峰入云                          层次井然,叙议结合
俯视:清流见底                          语言凝练,句式整齐
具体描绘: 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晨: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沉醉山水的喜悦
昏: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
感叹抒怀:欲界仙都 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