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教学目标:
氧气歌词1、积累文言词语,正确翻译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的句子,体会悠闲、超逸的心境。
3、体会本文写景抒情的写作特点,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
教学重点、难点:
安庆古城墙1、欣赏文中的描写月的句子,体会悠闲、超逸的心境。
2、熟读成诵,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
课前准备:
教师: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查阅有关苏轼的资料,重点查阅苏轼的坎坷的人生经历,整理借月抒怀的诗句。准备课文课件(多媒体资料)。
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为熟读成诵做好准备。
教学设想:
1、注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通过诵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
2、简析的有关情况,了解的有关经历和文章的写作背景,借以理解和把握的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
3、重点学习苏轼在文中所表达出的豁达乐观的积极人生态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导入新课
同学们,那遥挂深蓝碧空的一轮明月,总会引发人们的无尽遐思,琼楼玉宇,玉兔桂花,嫦娥仙子使人心驰神往。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给我们留下了美伦美奂的唐风宋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在咏月的诗文中别具一格的《记承天寺夜游》。
激发学生兴趣,引入学习情境
整体感知
一、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
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二、整体感知
1、先听一下课文的录音,要求学生注意读课文的语气和节奏。
2、解决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3、课文朗读:
(1)指导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意在读通课文,培养语感。
(2)两人一组,一人读书,一人听读随时订正读音。
(3)全班齐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读音正确,节奏准确。
甜涩爱情4、疏通文意
(1)要求同桌两名同学为一组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弄懂课文译成白话的大致意思
(2)难词难句质疑,教师指导全班讨论解决问题。
参考:念:考虑,想到;寝:睡;但:只;闲人:消闲的人。
(3)全班交流,翻译全文
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脱衣准备安睡,看见月射进门来,很高兴地想出去走走。考虑到周围没有什么人能够一起领略月夜乐趣。于是就到承天寺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溜达。
庭堂下面的月好像积满清澈透明的水,水里面各种水草交错纵横,那是竹子和柏树影子啊!哪天晚上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没能清闲的人像我们俩而已。
5、学生简叙思路(用文中词语)
明确叙事:欲睡一起行一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绘景一抒怀
第一层:(开头……相与步于中庭)叙事,交待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什锦炒饭
第二层:(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写景,写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层:(何夜无月……结尾)抒情,面对月光、竹柏疏影抒发感慨。
三、背诵
1、指导:叙事————写景————抒情
2、教师范读,学生背诵
3、检查:网上报名参军
①要求学生齐背。
指导分组竞赛.首先每组推荐两名程度教好的学生背诵。然后其他组再指定两名学生背诵。
尔雅课程
评比。表扬、鼓励。
四、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1.简要笔记
2、听录音
3、按要求朗读课文
5、二人小组,借助注释弄懂课文译成白话的大致意思。
6、交流、质疑
7、独立思考列出阅读提纲
8、按要求背诵
9、竞赛
1、积累文学常识
2、训练语感
3、提高阅读文言文的水平
问题探究
把握的思想感情
分析下列句子中流露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