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阶段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现实意义
 安五行属什么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教育的现实状况,提出在中学阶段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学阶段;心理辅导活动课
   每次的危机同样也是新的转机,这句话对于我国的学校心理辅导事业来说也许是非常的符合。由于校园危机事件的频发,学校心理辅导已经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手段。个别心理咨询、危机干预走进了中学校园。但是,一连串的事实让我们开始反思一个问题,学校心理辅导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矫治性任务上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也许我们的辅导可以更早?一种基于发展性的心理辅导模式开始兴盛起来,发展性心理辅导根据个体在各个阶段面临的发展任务,前瞻性地给予辅导,使个体得以顺利地渡过发展的难关,在我国的中学阶段,心理辅导活动课是落实发展性辅导的最为典型的载体。因此在中学阶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从实践看,许多学校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学生和老师对心理辅导活动课日益接受和喜爱,无论是从这些成功的经验还是从理论上看,心理辅导活动课适应了当前的现实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教育的现实需要
  长期以来,中学阶段教育过于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眼睛盯着学生的分数。学生每日沉浸
在机械的记背与重复性的低质、低效的作业和频繁的、再现式的考试中,学生的负担在逐年的减负呼声中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更重了,学生的精神压力也随之变得越来越重。在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下,造成了学生个性的压抑,主体性的丧失,掌握知识的割裂,各种能力的弱化,导致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动机不足,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意志薄弱,情绪不稳(焦虑、冲动、自责……),交往不利,适应环境能力低下等不同程度的心理不适和偏差。
  因此,教育要从根本上打破陈旧的教育模式,必须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能力,为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个目标的实现,仅仅靠分科课程是不够的,必须要有系统的心理课程训练,为他们策划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的培养目标。设计各种形式的心理辅导活动,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舒展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的心理发展,为其心理导航。当一个人能够感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主体性得以焕发时,就会以主动积极的态度来对待学习和生活。心理健辅导活动课成为解决当前教育问题的突破口。
市场管理部
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爱里克森称组词多音字(E.H.Erikson)的个性发展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每一阶段都有其特殊的目标、任务和冲突。每个阶段的发展中,个体均面临一个发展危机,每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个体解决每一个危机的方式对个体的自我概念及社会观有着深运的影响。他把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
  中学生处于第五阶段,“角同一性对角混乱”。这时个体开始体会到“自我概念”问题的困扰。这里的角同一性指有关自我形象的一种组织,包括自我的能力、信念、性格等一贯经验和概念。自我既与个体的过去经验相联系,又与个体当前面临的任务有关,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与职业的选择、性别角的形成、人生观的形成等有密切联系。如果个体在这一时期把这些方面很好地整合起来,他所想的和所做的与他的角概念相符合,个体便获得较好的角同一性。同时前几个阶段的冲突的健康解决会成为本时期的良好基础,如前几个阶段形成的信任感、自主感、主动创造性、勤奋感都有助于个体更自信地面对各种选择,从而使个体成功地获得角同一性。
  马西亚(James Marcia)七喜笔记本等人研究发现,个体面临这些冲突和选择时会产生四种可能情况。第一种是获得角同一性。这意味着个体在充分考虑了各种可能的机会和自己的情况后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并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但只有少数中学生属于这种情况;第二种是同
钢琴之岛
一性排斥,即个体并未充分考虑自己的各种体验和各种可能的选择,而是把选择的权利交给父母或其他权威人士,完全接受他人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和为自己树立的目标及生活方式;第三种是同一性迷乱。有些个体成功地选择或没有严肃地考虑这些选择,对自己的社会角和人生目标未能形成定论,产生迷乱;最后一种是同一性延迟,即由于内心斗争而导致未能在本时期获得同一性,导致同一性危机。
  所以,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很需要人帮助他们处理种种危机,协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他人及所承担的任务,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从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较顺利地度过这些危机。
  而现有的教育并没有很好地为他们提供这方面的指导和服务,相反,学校教育的过重负担、家长的过高期望、不当的教育方式常常像一面哈哈镜,扭曲了他们的本来面目,使认识自我产生偏差,从而形成不良的自我观念。由于不良的自我观念,带来学生许多个性的偏差、人际关系的适应不良,而这些反过来又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在我们一味地要求学生取得好分数的同时,恰恰忽略了学生正常的内心需要,他们渴望认识自我,渴望在认识自我的探索中得到尊重,在他们遇到各种心理冲突时有入能够做他们的朋友,了解他们、理解他们,为他们提供符合他们当前实际心理需要的有关常识,为他们创设学习各种
课本以外人生经验的情境。使他们能够放下学业的重负,有机会倾诉自己、表现自己;了解他人,学习如何与人交往,学习处理各种冲突的方法,以切实可见的东西、而非空洞的说教来扶植他们的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成了适应他们自身发展需要的良师益友。
不韦  三、教育发展趋势的需要
  教育的发展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迟早要摆脱过去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走向追求人的和谐、全面发展的方向。因此教育必须将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更好地统一起来,其基础性的教育和纽带就是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要改变传统学校教育中重视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智力发展,忽视其心理素质及心理能力培养的状况,使教育除了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外,还应促使学生成为自信、自强。在个性和感情上坚强而稳定,积极主动,具有社会能力,有责任心、独立精神并有合作精神,具有丰富想象力但又面对现实的人。未来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教育发展的趋势,呼唤有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担当起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重任、以弥补我国长期存在的空白。
  四、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21世纪的社会竞争更加激烈,充满机遇与挑战,我们目前培养的学生能否适应21世纪的人才要求。能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全看我们现在给予他们什么样的教育。要想在新世
纪的较量中取胜,再想依靠背书本知识、依靠文凭,依靠父母的臂膀,注定是要失败、被淘汰。人才的竞争,更多地是能力和心理素质的竞争。这种能力最重要的是指学习的能力,即对已有知识的重组和改造能力及对未知知识的探索学习能力,实则是一种创造学习能力;适应能力与生存能力,即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的能力,及时调整与环境的关系,到最佳结合点,包括与人合作的能力,应对各种冲突和压力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又都有赖于心理素质的提高,其包含四个基本方面:良好的自我认识、协调的人际关系、合理的情绪调控、较强的耐挫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恰恰就是心理辅导活动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