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
一、 教学要求
1.正确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树立尊师重教、谦虚好学的良好观念。
3.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及虚词“之”、“其”、“乎”的意义和用法。
二、 课文分析
(一) 解题
魏晋以来,“非学无师”的恶劣风气很盛,士族望门子弟只凭借门第和父辈世禄来做官,所以都不愿求学,反而视从师为耻辱。到韩愈时的唐朝,这种风气仍然没有改变。针对这一时弊,韩愈不顾流俗,广招门徒,希望通过自身的实例来改变这种不良现象。
韩愈同时代的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
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以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可见韩愈的《师说》虽名为李氏之子而作,实际上是向社会陋习开战。
说,原指辩士的说辞,多见于史传之中,到后来,“说”变成了一种文体,用来表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也就是发议论,是议论文的一种。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
“说”的发议论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往往由一件具体的事或一种具体的现象引起,作者据以提出反流俗的见解,而后意到笔随地写下来,所以篇幅一般都不会很长。如:《爱莲说》、《捕蛇者说》、《马说》等就是很好的例子。与此同时,说的写法又很灵活,很重视文采,行文波澜起伏,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如果用现代文体作比较,则与杂文或一事一议的短评接近。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本文从理论上阐明了老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者主张学无常师,认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只要是“闻道”和“术业
有专攻”的,都可以为师。
(二) 内容与结构
全文共4段。
第1段,开篇即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必有师。接着从理论上阐明了“师”的作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从师的必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择师的标准和态度(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一段可分为4层:
第1层:提出命题——学者必有师。
第2层:论“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第3层:论从师的必要性——人皆有惑,惑而不从师,其惑终不得解。
第4层:论择师的标准和态度——不论职位高低,不论年长年少,“道”在谁那里,谁就可以做老师。
第2段,作者从反面入手,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坏习气,并指出由此造成的“愚益愚”的后果。作者在此联系社会实际,运用正反对比的方法反复论证从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尖锐地批判了当时师道失传和不肯从师的严重危害。
段中3组对比的结构如下:
对象 | 条件 | 所为 | 结果 | 分析原因 |
古之圣人 | 出人远矣 | 从师而问 | 圣益圣 | 夫天地者 皆出于此 |
今之众人 | 下圣人远矣 | 耻学于师 | 愚益愚 | |
童子 | 句读不知 | 授之书,习句读,择师教之 | 正确跳绳减肥法 小学 | 未见其明 |
成人 | 惑不解 | 不焉 | 大遗 | 适切性|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君子不齿 | 不耻相师 | 智(超过士大夫之族) | 可怪也 |
士大夫之族 | (自以为是) | 聚而笑 | 智不能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
如花似玉什么意思 |
喜欢的人不喜欢我 论证时,作者以第1组对比为基础,再将士大夫为子择师与自己耻于从师进行对比,“小学而大遗”便是愚的表现;又将士大夫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比,“其智乃反不能及”,更是愚的表现。……文章就是通过这样反复的正反对比,使从师之利与耻师之弊昭然若揭。
第3段,又回到正面,以孔子为榜样,论证圣人无常师,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作者先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论点,用以呼应篇首的“古之学者必有师”一句,借此,将论述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将“古之学者”推进到“圣人”;“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接着用时人无不崇敬的至圣的孔子求教于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的典型事例来论证观点,又引用孔子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加强论证。不仅使观点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其含义又为下文的深入作了铺垫,最后顺理成章地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科学、客观地阐明了师生的关系。
第4段,用李蟠的事迹点明本文的写作目的,那就是恢复从师的正道。作者赞扬李蟠学有所成,但仍不拘世俗敢于从师。这一方面指出了从师之道是古已有之的好风尚,一方面
以现实的榜样勉励后进未学者不要以从师为耻,而要向李蟠学习,大力继承发扬这种从师的正道,从而使“学必有师”的观点具有更积极的现实意义。
全文层层深入地论述了从师的道理,尖锐地批判了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指出能者为师,尊师重教才是正确的从师之道。
(三) 主题思想
本文是韩愈散文中的名篇之一,也是一篇论说性质的文章。文章以“师说”为题,用“立”与“破”相结合的写法——先“立”后“破”,“破”后再“立” 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批判了“耻学于师”的坏风气。
本文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强调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并提倡要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作者的这些观点和见解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四) 写作特点
酒店英语情景对话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益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使语言奇偶互现,错落有致,气势雄壮。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语气多变
第2段一连用了3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不重视师道的恶劣风气。又随着3个对比的层层深入,语气也一句比一句重,第1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疑问语气。第2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带有肯定、责备的语气。第3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带有讽刺语气,感情强烈。这些句式不但多变、不呆板,而且语气递进,感情一层比一层强烈。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本文有好几处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这样的语言不但前后衔接,气势通畅,而且反映了前后事例的有机联系,准确而充分地阐明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 教学建议
(一) 教学重点
1.要真正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诵读上,采取各种手段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掌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等。
2.有条件的话,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先用多媒体或录音磁带范读,而后再让学生反复诵读,直至全文能背出来。
3.可以要求学生在范读时记录难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重音及语调等,并进行交流。教师可就比较复杂的句子作必要的提示。
4.本文中有不少“也”字用于句中或分句间舒缓语气,与用于判断句的不同,要有意识地
引导学生加以区别。
5.重点掌握实词“师”、“道”、“惑”、“圣”、“愚”在上下文中的意义;“之”的用法和意义。
(二) 教学难点
1.文章论点鲜明,结构严谨,正反对比,有破有立,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文章的论证结构。
2.讲清“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四句的顺序有意错开是出于行文的需要。
(三) 教学安排
1.由初中所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或《马说》等导入课文。
2.第1课时主要疏通文义,落实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第2课时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理解课文的思想观点、论证方法、层次结构、语言特点等。
4.由学生自主回答“研读探究题”并进行能力训练。
四、 思考与实践解题
1.(1)必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有惑则必然要从师。
原则: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2)古人和今人 圣人和愚人 自身与孩子
(3)不分年龄、身份、学识,只要有我没有的长处就虚心向人请教学习。
2.略
3.传:传送传授流传招待传记(一种文体)
解:解剖 缓和 解释
通:通畅 沟通 理解 普遍 遍、次
相:选择 面相 支持 臣相 相互 把
4.ACDBB
5.CCCBDA
6.(1)老师,是给人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除疑难问题的人。
(2)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的道理当然在我之先,我(当然要)跟从他向他学习。
(3)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年岁是生在我前还是生在我后呢?
(4)(识字)断句不会,(知道)向老师学习;疑惑不能解除;(反倒)不向老师学习。学了小的,丢了大的,我(实在)看不出他的明智(在哪里)!
(5)(如果拜某人为师,对方)地位卑下就真够善的,官位高大又近于奉承。
(6)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代从师求学的(正确)道路,(所以)写了这篇《师说》赠给他。
五、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今河南孟州)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韩愈,早孤,由兄嫂抚养,学习刻苦,19岁开始参加进士考试,“三试不中”,直到25岁才考中进士。后在吏部“博学宏辞”科考中又连遭失败,仕途坎坷。多经反复,直到35岁才当上京官“四门博士”,后升迁为监察御史,又因为民请命,得罪当政的京兆尹李实,很快被贬为阳山县令。
唐德宗死后,韩愈重受重用,先后当上国子监博士和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韩愈向皇帝上书反对迎拜“佛骨”的《论佛骨表》,得罪唐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元和十五年(820),唐穆宗即位,韩愈被召回做国子监祭酒,后转吏部侍郎。
长庆四年(824),韩愈病逝,享年57岁,追赠礼部尚书。
韩愈的真正成就,在于文学领域。韩愈积极领导了唐代的古文运动,并使这一运动获得重大成功。所谓古文运动,就是改变汉魏六朝以来的骈体文,恢复先秦时代的散文体。韩愈提倡古文的目的,就是“通其辞也,本志乎古道也”,以古文来振兴儒学,恢复“圣道”。韩愈提倡“文以载道”,认为文和道必须有机结合起来,应该首先重视的是道,“本深而末茂,形大而声宏”。
发布评论